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以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
第一,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经济学研究告诉我们,增长是有极限的。从我国情况看,自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增速在7%以下运行,这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所决定的。这一特征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程中也可以得到验证。从历史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经济能保持连续30年8%以上的增长。英国7%(50年);美国8%(30年);日本9%(25年);韩国9%(30年);30年以后增长速度都降低了。现在这些国家,经济增速几乎都在3%以下。所以,7%左右甚至低于7%是常态,超高速则是不正常的,甚至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第二,经济发展新时代的第二个特征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长时期来看,今后我们能够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7%左右甚至是6%的经济增速,这与中国整个的变化是相适应的。
当下,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生活质量等有更高要求。面对这些时代课题,过去那种低效率的、不符合经济规律的、造成资源过快耗竭、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的增长方式再也走不下去了。经济发展新时代,经济增长的质量比速度更重要,结构比GDP总量更重要。我们唯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衡量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投资有回报、产品有市场、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环境有改善,这才是我们要的发展。
第三,创新是经济发展新时代的根本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是全球竞争的大势所趋。
从创新的体制机制看,效率有生产效率、劳动效率、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但最重要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资源配置就是所有的资源在现在和将来,如何分配到各个领域、各个产业、各个区域,才会效用最大。人类历经了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三种经济形态或三种资源配置体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科学定位。
从创新的动力看,科技创新是第一推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从国际上来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重返制造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实行新的工业化发展计划等等,各国的叫法不太一样,但是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造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计划。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是要改变过去我们长期在制造业价值链的低端发展,推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从创新的主体看,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决定经济增长效率的最关键要素是拥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以及全球化视野的管理机制创新。可见,激发主体活力才是创新的第一推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潘云良)
(作者: 编辑:高梦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