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梁晓莹 通讯员雷培德 汤念
繁荣经济、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扩大就业……
民营经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全省民营经济占GDP比重首次过半,民营企业利润也首次反超国有控股企业。今年元月至8月,民营企业工业增速达到22.8%,快于国有企业17.3个百分点,当之无愧挑起湖北跨越发展的大梁。
半壁江山 地位凸显
从“十一五”迈进“十二五”,民营经济绘出一道靓丽的上升线。
从总量来看,民营企业总数由2005年的12.9万户增加到2011年的30.8万户,增长了1.38倍;
从贡献来看,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9990.9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由2005年的42.6%上升到2011年的51.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近60%;
从质量来看,去年我省17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4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制造企业500强,在全国排名第六,位居中部之首。
“创新”是民营经济最醒目的招牌。从省经信委了解到,全省60%的技术创新平台由科技型民营企业牵头组建,我省1088家高新技术企业、77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试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0%以上。近3年上市的19家企业,18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经过多年锤炼,我省的民营经济结构正从一般加工制造及简单的商业服务等传统领域,向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产业扩展,并逐步进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
敢试敢闯,敢为人先。去年,全省共有1992家民营企业出口海外市场,55.66亿美元的出口额,占全省总额的28.49%。目前,已形成一批农产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香菇、活性酵母、小龙虾、鲜鸡蛋、蜂蜜等产品出口居全国第一。
突破瓶颈 强壮筋骨
国企是“一轮明月”,民企就是“满天繁星”。做大民营企业,经济才能肌体丰满。
然而,发展环境不优、市场主体偏少、龙头企业不多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湖北民营经济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地围绕“做大总量、增强实力”,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高起点培育一批大型民营企业;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配套协作,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每年选择100户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在雨露滋养下,一批企业从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稻花香集团,从“三个人、三口缸、1500元贷款”起步,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成为全省首家百亿农产品加工企业。
今年前8个月,集团共实现销售收入95.53亿元,同比增长58.5%。九州通集团、福星集团、劲牌公司、凯迪控股、三峡全通等一批民营龙头企业,成为湖北企业当之无愧的“新标杆”。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出口萎缩、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瓶颈。缺资金、缺管理、缺人才、缺渠道、缺技术……林林总总的难题,关乎民营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几年来,全省金融机构不断创新融资和服务模式,为企业“量体裁衣”,贷款总量不断提高。去年底,全省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686亿元,同比增长27.1%,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8.9个百分点。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暨银企合作工作会议上,各金融机构承诺,对2884家重点中小企业给予351亿元贷款支持。
搭建平台 扬帆远航
上月底,十堰天涯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伟等44位民营企业家,经过层层选拔,成功入选我省“123”企业家培育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我省力争在10年内,重点培养1名能够带领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卓越企业家,10名能够带领企业进入国内500强的优秀企业家,200名能够带领企业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家和3000名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家。
将民营企业家纳入省委、省政府挑选培养人才的视野,在我省尚属首次。这意味着民营企业的人才培养,从此有了更宽广的平台。
企业家是最珍贵的资源。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倡导“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让优秀企业家走上“前台”,坐在“前排”。以“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为主要内容的重商文化和崇企重商的大气场,正在荆楚大地形成,大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快速成长。
眼下,伴随着沿海资本和产业的梯度转移、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以及一元多层次战略的加紧布局,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我省民营企业再次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即将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将再次为民营经济发展布局、加油。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将达到1.65万亿元,年均增长16%以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以上;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220万家,民营企业数量达到50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将增至1.2万家,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民营企业20家以上。
点点繁星缀满天。在新的历史平台上,我省民营经济将蓄势腾飞,扬帆远航。
(作者: 编辑:记者梁晓莹 通讯员雷培德 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