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湖开发区的新武重
位于武昌中北路的武重老门楼
楚天金报讯 文图/本报记者张新雄
编者按:“武字头”,一个曾经响彻神州的称谓;“武字头”,不是一个企业的名字,而是一个集体的称号;并没有标准的定义,但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由国家或地方在汉投资的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往往被人们称为“武字头”;“武字头”至今已叫响半个世纪,昔日风光无比的“武字头”企业,今日又在何方?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多方探访,关注它们的变迁——
10月26日,武汉客车厂整体搬迁工程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有着54年历史的武汉客车厂将在江夏安下新家。几乎与搬迁同步,武汉客车厂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从一家国有企业改制成为一家跨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武汉客车厂搬迁及改制的新闻,让人不禁联想到其他“武字头”企业的命运。
武汉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十年来,市场经济如大浪淘沙,一些“武字头”消失了,其余的近九成“改姓”(改变企业性质或改变管理部门)或“换名”(企业名发生变更)。让我们来看看“武字头”企业的三大命运。
命运之一
并入央企 嫁入豪门
代表企业:武重、长动
门楼不高,但很庄重;招牌不大,但很耀眼。途经洪山区关山一路,路人总能看到一家名为“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的企业。
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俗称“长动”,是在武汉汽轮发电机厂基础上组建起来的一家“武字头”企业。很多普通百姓对它不甚了解,但它在发电设备制造方面却相当有名,武钢的部分发电设备就由其提供。
长动集团过去是一家地方企业,今年9月,它正式“改名换姓”,成为央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一员。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是一个以航天科技闻名的中央直属特大型企业。经过数轮谈判,该集团完成了对长动的战略重组。重组之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和武汉市国资委分别持有新长动80%和20%的国有产权。
此次战略重组被认为是“强强联合”、“多方共赢”。表现为:新公司将依托长动的专业团队和制造经验,利用航天科技的技术、资源、品牌优势,将航天应用技术与长动产品进行有机结合,打造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也将借此逐步形成在华中地区的航天产业集群。
如长动一样,“嫁入豪门”的“武字头”企业还有武重等。2011年10月,武重集团(原武汉重型机床厂)被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成为其子集团单位之一。
命运之二
外资并购 走向全球
代表企业:武锅、武鼓
武锅是一家与武钢、武重、武船等齐名的“武字头”企业。1998年,武锅股份(原武汉锅炉厂)在深交所B股上市。
截至2005年底,武锅在岗职工有3800余人,退休人员3400余人,退休人员生活费补贴、伤残人员、内退人员生活费等每年的支出至少在1350万元以上。武锅因此陷入困境,而要想脱困,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引进战略投资者。
2003年,武锅被列入武汉市改制试点单位。经过多次论证,武锅为战略投资者拟出三条标准:要有现代管理思维和经验,要把锅炉作为主业,要具备强大融资能力。经过选择,全球500强企业——法国的阿尔斯通成为备选对象。
阿尔斯通与武锅一直有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入主武锅兴趣较大。2007年8月,阿尔斯通完成了对武锅股份51%的国有股权收购。
阿尔斯通入主之后不到一个月,武锅股份即搬迁至位于东湖开发区的新厂开始运营。新厂总投资达9亿元人民币,占地46.3万平方米。“武锅是阿尔斯通全球最大的锅炉制造基地,三分之一的产品用于出口。”武锅股份的官方网站如此介绍。
不过,武锅虽然通过阿尔斯通走向了全球市场,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目前已处在退市的边缘——因年年亏损等原因,已暂停在B股上市。
众多“武字头”企业中,武汉鼓风机厂(武汉鼓风机有限公司的前身)所走的路与武锅大体相同。武汉鼓风机厂始建于1958年,后改制重组为外商独资企业。目前是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
命运之三
改成民企 自食其力
代表企业:一棉、裕大华
汉口火车站附近,建设大道上,没有巨大的招牌,没有专门的办公大楼,只有一档门面临街,要不是有人引领,记者差点找不到一棉集团总部。一棉集团原址已夷为平地,去年10月起,公司总部从龟山脚下迁到汉口火车站附近办公。
如今委身于闹市之间的一棉集团,曾是一家响当当的“武字头”企业。1956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曾视察国棉一厂(一棉集团的前身),深入车间看望车间女工。
一棉集团始建于1952年。60年来,命运跌宕起伏。1998年至1999年,形势不错的一棉集团收购了两家兄弟单位——武汉国棉三厂和武汉国棉六厂。2006年改制为民营企业,开始在市场上“找饭吃”。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一棉集团。2008年,因广东老板资金链紧张,急需抽回资金,改制后的一棉集团面临生死存亡的重大考验——数千名老职工面临重新就业等诸多问题。关键时刻,武汉的民营企业集团——华南集团挺身而出,成为一棉集团的第二任老板。2011年底,一棉集团又引入战略投资方武汉工业控股集团,变身为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大大小小的“武字头”企业超过20家,其中绝大部分和一棉集团一样,从国有企业改制成了民营企业或跨所有制企业,“姓”和“名”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名气较大的有裕大华(武汉裕大华集团)、武汉制药厂(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武汉有机(武汉有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声音
武汉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华南集团总裁赵红:
“武字头”是一个时代现象
“武字头”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的出现应是一个时代现象。毋容置疑,“武字头”企业为武汉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一个人不大可能一辈子都辉煌。企业如人,亦是如此。“武字头”企业无论“改名换姓”或注销,都属正常现象,应坦然面对。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吴先明:
命运迥异体现国企改革思路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些都是传统国有企业的通病。正是看到了传统体质机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国家很早就开始国企改革。总体来讲,“武字头”企业的命运变化,体现了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集中进入战略性行业的国企改革思路。
武汉市人大代表、武汉新文票据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建:
希望涌现更多新“武字头”
“武字头”企业曾是武汉市的名片,有非常辉煌的过去。我们在充分肯定老“武字头”企业的同时,希望涌现出更多能代表武汉的新“武字头”企业——不应仅仅是国有企业,还应有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
武汉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与沿海发达城市比,还是发展不够——不是因为国有企业发展不够,而是因为民营企业发展不够。我们希望社会各界多为民营企业鼓与呼,合力培育出更多能代表武汉形象的新“武字头”企业。
(作者: 编辑:记者张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