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秸秆产业化遭遇“玻璃门”

发布时间:2013-11-12 06:53:59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磊 通讯员 付磊磊

  一边是日益高涨的环保需求,一边却是民间资本冷眼旁观。废弃秸秆再利用,政府引导资金进入已5年,进入企业仍然寥寥——

  24家民企吃“螃蟹”

  眼下秋收冬播时节,闹心的秸秆焚烧再次火了起来。

  连日来,天门武荆连接线、天仙公路、天佛公路等路段,路两侧田中留下大片烧黑的痕迹,不时可见阵阵浓烟冒出,整个田野笼罩在一片雾霾中。

  这一幕,在我省并不少见。

  近年来,因秸秆焚烧引出的环保问题日益受关注,而废弃秸秆产业化也屡屡被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提及,但大量秸秆依旧一烧了之。

  来自省农业厅摸底数据显示,我省农作物秸秆大约3500万吨,其中可能源化开发利用的,约有1700多万吨。

  位于天门市杨陵办事处双剅口村的湖北祥龙利民再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该市少有的从事秸秆再利用的企业之一。

  公司负责人田军说,公司创立于2009年,是我省秸秆能源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之一。

  据称,这批在我省先吃“螃蟹”的民营企业数量目前仅有24家。

  “加上凯迪电力和近年来农村新建的一批秸秆生物沼气工程,市场远未饱和。”他说。

  省农业厅网站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建各类秸秆炭化、气化、固化工程,秸秆生物沼气工程60多处,年秸秆利用量达到15万吨。

  数据背后折射出尴尬现状:废弃秸秆,这一看似成本低廉、市场庞大的产业,似乎并未获得民间资本的垂青。

  产业化的“玻璃门”

  记者调查发现,造成大批民间资本游离于秸秆产业化之外,除了投资大、人力成本高这些看得见的障碍外,还有不少看不见的“玻璃门”。

  田军告诉记者,当初企业老板决定投资秸秆能源化项目,看重的就是处理秸秆能拿补助资金。

  老板们盯上的补贴,是财政部在2008年出台的一则名为《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田军说,企业一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可获得国家140万元的补贴资金。

  他坦言,秸秆能源化项目不赚钱,甚至亏钱,而高额补贴是吸引企业进入的原因之一。

  然而,对于不少企业来说,秸秆补贴并不好领。

  该通知显示,要申请补贴,企业应满足几大条件:注册金1000万元以上、企业年消耗秸秆量在1万吨以上(含1万吨)、企业秸秆能源产品已实现销售并拥有稳定的用户等。

  与湖北祥龙利民类似,我省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产能低等特点,补贴往往是看得见、摸不着。

  以该公司为例。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补贴300多万元,个人投资400多万元,公司方面计划4年保本,但由于处理规模有限、收购成本太高等制约,去年满负荷运行,才消耗秸秆7000多吨。“消耗量不够,补贴就申请不到,企业一直处于亏损经营状态。”田军表示,和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资金、技术能力有限,往往是区域内自收自产,规模扩张往往只是梦想。

  这就造成一个尴尬局面,冲着百万补贴来经营薄利项目,国有企业不屑一顾,民间资本则限于规模不敢冒进。

  天门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负责人表示,要真正破解秸秆焚烧问题,着力点还是激发更多民间资本。

  需分好利益蛋糕

  如何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田军表示,关键要分好利益蛋糕。

  他说,废弃秸秆再利用既是产业,也是公益项目,让相关企业能够从中赚钱,是保证整个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他建议,各级政府可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如有焚烧发电项目的地方,可整合资源,鼓励大型企业参与;其他地区则可根据企业处理能力、效果等,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发挥中小企业灵活优势。

  此外,地方政府在秸秆焚烧问题上,应改变一禁了之的惯性管理,而是以产业化的思维破解秸秆出路。可以以镇为单位,由镇政府主导,在棉产区成立收割公司,与相关回收利于企业公司合作,或发展秸秆草编等产品,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