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讯 通讯员 程超
5月19日,记者从中建三局获悉,经过近5年的发展,该局基础设施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2012年、2013年,全局新签基础设施业务合同额分别为281亿元、328亿元,实现营业额分别为154亿元、174亿元,蝉联中建系统基础设施业务“双第一”,形成了市政道路、城市高架桥、跨湖通道、跨江特大桥、地铁5个基础设施专业品牌,彰显了企业转型升级新的竞争力。
投资转型 助推跨越
一座城,一个省,乃至一个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腾飞之翼和百姓福祉之所在。
2009年2月26日,中建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达成在城建基础设施领域实施BT等融资模式合作建设意向。
2012年12月18日,中建总公司与湖北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十二五”期间,中建总公司预计投资600亿元助推湖北城市建设。省委领导称赞说,中建总公司及旗下中建三局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近年来,中建三局在主攻建造主业的同时,将投资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极为重要“一轮”, 抢抓湖北“黄金十年”机遇期,全方位参与湖北省城市建设。该局基础设施业务涵盖市政道路、城市高架桥、跨湖通道、跨江特大桥、地铁等领域,形成了以武汉长江大道、武汉东吴大道西延线、宜昌东岳二路、荆门城区绕城公路等为代表的市政道路系列产品,以武汉白沙洲大道、珞狮南路高架、杨泗港快速通道、雄楚大街等为代表的城市高架桥系列产品;以武汉沙湖大桥、东湖通道、后官湖特大桥、神山湖大桥为代表的跨湖通道系列产品;以湖北襄阳汉江三桥,武汉江汉六桥、九通汉江大桥、三官汉江公路特大桥为代表的跨江特大桥系列产品,并涉足地铁领域承接深圳地铁9号线9104-1标段工程。
2011年以来,中建三局投资建设的武汉白沙洲大道高架桥通车,创造了武汉市一次性通车高架长度最长、地质条件最复杂、高架桩基最长、单次混凝土浇筑方量最大“四项之最”;武汉珞狮南路高架桥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合龙,创造了武汉市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最快速度,建成市中心城区主桥面最高的市政高架桥,刷新了武汉高架桥建设的新纪录;武汉沙湖大桥创造了武汉首例、全国第二例大跨度大截面展翅连续箱梁施工奇迹,荣膺中建系统首个全国市政工程金杯奖,被誉为武汉最美的跨湖大桥;中建首座斜拉桥襄阳汉江三桥通车,创下了湖北汉江段上桥梁长度最长、索塔最高、跨度最大三项第一,实现了中建三局跨越汉江的梦想。
长江大道,这条穿越江城三镇过江景观大道,承载着武汉城市发展的时间长轴和空间画卷,由中建三局3000余名筑城者泼墨挥毫,已缓缓铺开;东湖通道,国内最长的城中湖湖底隧道横贯武汉东湖。为避免施工影响环境,中建三局建设者完成湖中万米围堰施工,启动东湖史上最大规模清淤,完成了35万立方米淤泥的无害化处理;武汉雄楚大街改造项目全面进入北侧下部结构施工,主桥首联箱梁浇筑完成,建成后将成为湖北省首条城市快速公交线和武汉市平均高度最高的高架桥;从高空俯瞰,中建三局承建的武汉最长、最宽的高速公路桥梁后官湖特大桥好似游龙蜿蜒、长虹卧波,正缓缓向湖对岸延伸……
中建三局投资建设的武汉沙湖大桥
科技创新 提升优势
近年来,在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业务的同时,中建三局依托承建的大批路桥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炼总结了桥建合一关键建造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技术、柔性钢梁大跨顶推关键技术、混凝土箱梁关键技术、钢箱梁建造技术等,创建了基础设施领域技术新优势。
今年以来,中建三局完成的《城市高架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荣膺2013年度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武汉江汉六桥《柔性钢梁大跨顶推关键技术》和湖北襄阳汉江三桥《双直立塔PC梁斜拉桥塔梁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两项成果经专家鉴定,双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城市高架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以武汉白沙洲大道、沙湖大桥、珞狮南路高架桥建设为背景,对城区高架桥复杂地质条件下桩基施工、多曲面大悬臂箱梁施工、钢箱梁建造、交通疏导与管线迁改管理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总结和提炼,重点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复杂桥梁形式和复杂建桥环境下建设城市桥梁的关键技术和管理问题。其中,钢箱梁施工关键技术首次提出“净距差”的概念,将现场拼装钢箱梁的支座防脱空预防措施给予量化,同时还研究了混凝土暴露时间、大气温度等指标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量化指标,有效防止钢箱梁钢纤维混凝土开裂的问题。
武汉市着力打造全国“建桥之都”,实现“一桥一景”,作为武汉首座双塔自锚式悬索桥的江汉六桥将让其名副其实。外观设计颇具浓厚欧式风格的江汉六桥主跨252米,居全国自锚式悬索桥第一跨,建成后将成为江城的新名片。施工中,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多点同步步履式顶推施工技术”,对柔性钢梁大跨度顶推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展开了研究。一是开创性地采用背撑与导梁组合措施,成功解决了柔性钢梁大跨顶推中的前端挠度过大、支点应力峰值的问题;二是采取多点同步步履式顶推设备控制,通过一系列的传感器实现了全部顶推设备的实时集中控制,确保了顶推控制精度;三是通过对顶推临时措施的优化设计,实现了江汉六桥90米大跨顶推顺利跨越汉江主航道,创造了平面杆系柔性钢梁顶推跨度的世界之最。
自1979年我国第一座斜拉桥建成以来,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斜拉桥数量最多、跨度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斜拉桥索塔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出现了双直立塔,且悬臂高度越来越大,无疑给斜拉桥塔梁施工带来一系列难题。在中建系统首座斜拉桥——湖北襄阳汉江三桥施工中,中建三局采用双直立塔PC梁斜拉桥塔梁施工技术,解决了直立式索塔的垂直度和PC主梁的线性控制难题,实现了主梁临时固结快速拆除,解决了主梁结构体系快速安全转换,保证了塔梁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耐久性以及索塔锚固区浇筑质量,填补了国内桥梁领域双直立塔PC梁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和高温条件下合龙控制的空白。
目前,中建三局正加大桥梁领域技术储备,从应用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变。在建桥之都的大武汉,时代在呼唤争先的中建三局人到万里长江“中流击水”,谱写“天堑变通途”的壮美诗篇。
培育团队 激情争先
近5年来,中建三局投资业务扎根湖北,深耕武汉,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创业历程。中建三局投资发展公司从2009年初数人组建,到目前拥有规划设计、财务融资、地产开发和工程建设等全产业链人才32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3%、硕士以上学历占比31.7%,党员占比68%,被誉为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基本素质最好、突破能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
与此同时,中建三局四大土建公司四个基础设施分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局基础设施系统管理人员多达2000余人,基础设施板块大体系格局基本建立,整体联动效应逐步显现,逐步形成了总部引领、竞相发展、百花齐放的良性局面。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中,中建三局坚守《中建信条》,在争先文化的引领下,打造了一支“员工高素质、执行高效能、产品高品质”的特色团队。
坚持高标准引进。2009年以来,全局从“985”、“211”高校择优招录投资建造全产业链人才1000余名,从行业一线企业引进专业人才数十余名,并成立了李卫红、冯浩创新工作室,打造跨江特大桥“领军人物”;着力打造“学习型”组织。大力开展公司总部、专业系统、项目指挥部三级培训,强化第三方评价监督深化落实。2013年,仅中建三局投资发展公司培训累计6674人次,全年人均培训21次,全员学习意识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加快人才培养。选拔青年骨干参加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班,举办青年骨干锤炼营,培养发展生力军;畅通人才渠道。坚持“凭德才、重经历、看业绩、听公论”的用人导向,组织了项目副指挥长、指挥长助理、部门经理等多级竞聘,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为广大职工搭建快速成长通道。
既抓外部人才引进,又促内部精英成长,中建三局将着力培养一批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配套、层次结构科学、素质结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使之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最强大支撑。
聚焦品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行稳致远。湖北省是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市亦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城市建设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舞台。作为湖北省第三大千亿级企业,中建三局将依托工程局品牌优势、人脉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坚定投资业务“湖北化”的策略,实施“主攻一主两副”的区域布局,大力拓展武汉高端项目,稳步推进宜昌、襄阳、黄冈等地级城市市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开发和其他新兴业务出成果、出品牌,由传统建筑施工企业向建造商、投资商、运营商“三商一体”延伸,优先做好高端建造商,倾力打造品牌投资商,立志成为新型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