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经济新闻

“开源”成当今商业新模式 专利制度会否被革命?

发布时间:2014-11-19 16:40:41来源:SRC-13

  核心提示:与专利比较起来,开源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是免费的,事实上开源并不完全等于免费,而是精明的商家布下的棋局——他们正从开源中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支点》记者  何辉 倪伟杰

 

  世界真是奇妙,当苹果与三星两大科技巨头为专利侵权纠纷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另一科技后起之秀特斯拉却宣布要向所有人开放其专利技术,承诺将不会起诉任何善意使用其技术的人。

  特斯拉被视作当今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头羊,在相关电池、电子设备和软件领域均具有很强的实力,拥有160余项美国专利。

  坐拥如此宝贵的专利技术,特斯拉为何要选择开源?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是这样解释的:“领先的技术并不需要专利的限制,与其像守财奴一般护着自己一些小小的成就,还不如敞开胸怀来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

  苹果、三星以及特斯拉的故事,表面上是不同的公司对技术的不同看法,实则是专利保护与开源两种商业模式的PK,他们都认为自己选择的那个模式是最好的。但无论那些科技巨头说得多么慷慨激昂,他们始终是商人,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公司账户上的利润总额有没有增长。

  特斯拉的烦恼

  相对于马斯克对开源理念的“高大上”,特斯拉的用户对开源的理解则更现实。

  武汉民营企业家张珺是国内第一批提车的车主之一,2013年5月在网上下订单后,今年3月将特斯拉接回了武汉。

  集各种炫酷技术于一身的特斯拉,虽然操作起来体验感极强,但张珺的苦恼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跟燃油汽车需要加油才能行驶一样,特斯拉需要充电才能跑。就因为充电桩的困扰,张珺的特斯拉到武汉近一个月都只能停在车库,不敢上路。

  张珺所住小区的停车场,并没有预设充电装置。若要建特斯拉充电桩,则需要改建线路,而这恰是物业公司最担忧的问题:特斯拉充电时电流较大,最高可达到80安,而家庭电流一般为10-20安,普通线路的输出功率远远不够,若改建线路是否会存在安全隐患?

  经反复沟通,最终物业公司在提出更高防火要求的情况下,同意张珺在停车场建充电桩。至此,张珺的特斯拉总算解决了充电难题。

  特斯拉“充电难”,并不只是个案,在国内其他城市的特斯拉也遇到了类似问题。因为目前电动汽车市场上,电池以及充电方面尚未形成国际统一标准。特斯拉推崇使用小型电池组以及建设超级充电站为电动车充电,但这种做法和标准并不是行业主流,这也是特斯拉在中国遭遇充电网络推进困难的主要原因。

  “从充电桩事件可以看出,特斯拉选择开源是有其深意的。”张珺对本刊记者说,特斯拉作为一家新兴电动汽车公司,其核心部件和技术在当前还很小众,给其自身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它选择开源,将其专利技术向所有人开放,是希望能更广泛地推广其技术,以便能建立起以特斯拉为基础的行业技术标准,增强与其他平台的兼容性,打造通用而快速的发展平台。

  这或许不是张珺个人的推测。马斯克在自己的博文《我们的专利全部属于你》中这样写道:“各大汽车厂商的电动车计划占其计划总量的百分比几乎为零,电动车目前的市场份额连1%都不到……实际上,我们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其他厂商生产的电动汽车,而是满大街跑的多如牛毛的燃油汽车。”显然,特斯拉的开源计划意在做大做强电动汽车市场。

  微软的“革命”

  马斯克开放专利的举动在业界引发争议。反对者说,这是一场“阳谋”,即本质上马斯克不是为了技术的普惠,不是在做公益,而是为了抢占市场,最终还是为了逐利。

  也有人为马斯克叫好,认为专利保护制度桎梏了人类智慧的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应该对更多人开放。

  事实上,自从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制订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有关专利保护的争议就一直没有中断过。这种争议在电脑出现后达到白热化。

  世界上第一台电脑诞生时,软件与硬件并不是独立的两个部分,软件的发展非常滞后,是作为硬件的附属而存在的,大部分软件都是由硬件制造商一并开发,作为硬件的一个搭配,免费提供给电脑的购买者。

  1955年,IBM的两名雇员辞职,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的软件公司CUC,软件开始从硬件中脱离出来,虽然仍是“一对一定制”的商业模式,但因其更实用、更灵活而备受市场欢迎,CUC最终发展成一家上市公司。

  1969年6月,IBM宣布,将从1970年起停止免费配送软件的做法,将软件和硬件分开定价。IBM的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软件业的命运——该产业随即得以迅猛发展,同时还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后来成为全球首富。

  1975年,20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专心研发软件。盖茨的一大贡献是,他创新了软件“一对一定制”的模式,将原来只能应用于一台电脑的软件改进为可以在千万台电脑上使用,也就是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软件模式,即微软的任何一个软件,都可以在任何一台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上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盖茨对软件做了一次“开源”革命,给人类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免费付费之争

  但或许盖茨眼中的开源,跟马斯克眼中的开源并不一样。

  1976年,盖茨发表了一封信:《致爱好者的公开信》。他在信中谴责一些用户没有付费就使用微软公司的软件产品,并质问道:“有谁会愿意免费、义务地从事如此专业的工作?哪个业余爱好者能投入3年的人力去开发、调试、编写文档,然后免费发布一个软件产品呢?”

  此后,软件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一种专利,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开始拒绝公布源代码。专利保护成为软件业主流的商业模式,他人使用软件必须得付费购买。

  付费模式很快为微软等软件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但这种做法在业内也遭到了非议。有人提出,封闭的软件是一种自私、狭隘的做法,束缚了人类的创造性,阻碍了软件技术的传播和交流。他们认为,公开源代码不仅能提高软件行业的效率和效能,还有利于学习、交流和创造,为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价值。

  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资深程序员理查·斯托曼发起了GNU项目,目标是通过程序员之间自由的、志愿的协作,开发一套自由的、开放的操作系统,与定价销售的专有操作系统抗衡。后来大名鼎鼎的“Linux”操作系统实现了斯托曼的这一目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程序员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协作,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采纳了开放源代码的做法。1998年2月3日,主张开放代码和软件自由的各路精英齐聚硅谷,为他们的这种做法取名为“开源”。

  被誉为“Linux之父”的电脑程序员林纳斯这样解释开源的意义:“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求生,二是社会生活,三是快乐。当我们的动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时,我们才会取得进步:不是仅仅为了求生,更是为了改变社会,更理想的是——为了兴趣和快乐。”

  每个人都在享受开源

  如果说20世纪的开源是一群软件发烧友的聚会,那么进入21世纪后,开源则成了互联网世界的狂欢盛宴,每个触网的人都在分享它的成果。

  比如,逛淘宝网的时候,我们在享用开源。淘宝网的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都使用了开源软件。事实上,当访问绝大部分网站时,我们在使用Apache的Web服务器,而Apache是开源的。当访问博客的时候,我们在使用一种叫做WordPress的博客引擎,而WordPress是开源的。如果没有开源,微博、Facebook和Twitter就不会存在。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证券交易所都在使用Linux操作系统,而Linux是开源的典范。很多智能手机都装了安卓操作系统,它是谷歌在Linux基础上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跟Linux一样,安卓系统也是开源的。

  最近几年,开源更是从软件和互联网行业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比如硬件的设计图、材料清单等逐步向公众开放,其中3D打印就是很典型的硬件开源代表。开源还进入到教育领域,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公开,比如风靡全球的慕课课程,降低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门槛。开源也进入电动汽车领域,相关技术向全世界开放,特斯拉就开创了这一先河。

  人们对开源的认识也变得丰富起来。狭义来讲,开源是指软件行业开放源代码。但发展到现在,开源早已从软件开放源代码延展到开放人类的所有知识。他们认为,这些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应当向全人类开放、共享。开源由此上升为一种文化和精神,代表开放、分享、平等和自由。

  有人提出,开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的美好期待。比如你有两个苹果,给别人一个,你就少了一个。可是开源不一样,开源是知识的分享,分享以后,你的知识并没有减少,可别人的知识却增加了。这种分享能消除国界壁垒,达到一种大同世界。

  作为武汉创客空间的发起者之一,武汉旖旎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剑则从一个创客的视角对开源精神做了诠释。王剑认为创客是开源文化的发扬群体。创客是一群手工达人,能够将大脑中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由于开源软件、开源硬件等开源项目降低了开发、制作的门槛,创客们普遍对开源情有独钟。

  “就好像开闸放水一样,很多人就可以涌到这个池子里去玩。”王剑如此形容开源之于创客的益处。每个在池子里玩一通的创客又会把开源文化带到他所在的领域,让更多人感受到开源带来的好处,开源文化也就发扬光大了。开源文化吸引创客,也服务创客,当创客的群体面越来越大,开源的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公司也就愿意推广开源项目。这就是开源文化与创客群体的相互推进关系。

  淘宝“逆袭”

  尽管开源看起来好像什么都是免费的,事实上开源并不完全等于免费,而是精明的商家布下的棋局——他们正从免费中探寻新的商业模式。

  同样以“水”和“池”的关系为例,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唐骏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谷歌选择开放安卓系统,是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打算通过安卓系统赚钱,而是想通过开源来打造另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如同蓄水一样,水是免费的,但蓄满水后,再通过满池的水来寻找新的商机。

  在唐骏看来,淘宝网进军电商领域打败eBay的故事是“蓄水理论”的经典案例。

  淘宝网成立之初,其面对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入主易趣网的eBay。eBay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个人、企业商品在线交易市场,当时的易趣网绝对是国内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头羊。

  淘宝注意到,eBay在中国向其网上的卖家收费,包括交易服务费、登录费、橱窗展示费等各种费用。而淘宝网拿出的竞争策略是免费,对网上的卖家免除所有费用。这一招给了eBay致命一击。淘宝网发展之初,在网上开店的主要是个人卖家,全免费的诱惑无疑相当于天上掉下的馅饼,大量在eBay开店的店主开始向淘宝转移。2006年,eBay关闭了在中国的主站,马云靠免费策略打了个大胜仗。

  随后,淘宝网在中国一家独大。截至2013年,淘宝网拥有近5亿的注册用户数,每天有超过6000万的固定访客,同时每天的在线商品数已经超过了8亿件,平均每分钟售出4.8万件商品。

  “淘宝对卖家免费,并不是说淘宝就不能赚钱。”唐骏说,免费为淘宝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有了流量,就能催生很多收费项目,例如直通车、硬广、钻石展位、开店培训、天猫商城等,甚至于后来不断涌现的余额宝、娱乐宝等金融类产品,都为阿里巴巴带来了滚滚利润。

  淘宝网成功“逆袭”eBay所采取的策略,正是开源精神在商业模式上的体现。

  开源是一种商业模式

  “开源通过免费策略取得了成功,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其背后的逻辑值得深入研究。”唐骏说,专利保护的商业模式比较容易理解,而开源则是新生企业为开辟市场使出的奇招,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更形象地说,专利与开源,有点像工业化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的区别。专利模式是以生产者为中心,将产品卖给客户实现盈利,即“少数人生产”、“多数人付费”;开源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先吸引大量用户,让用户对开源项目形成思想认同。在开源项目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后,针对专业用户可提供收费的更高级服务,即“多数人免费”、“少数人付费”。换句话说,开源项目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服务。

  在封闭竞争时代,一个企业、一个产业或一个国家只要做好自己的技术和管理往往就可以了,而在开放竞争时代,企业依靠单打独斗和故步自封难以持续获得竞争上的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不理解谷歌要开放安卓系统的原因。”IBM商业价值研究院资深撰稿人刘朝阳认为,尽管谷歌的安卓系统是开源的,但这并不表明谷歌的安卓开源项目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这其实是谷歌战略计划的体现,全世界的开发者都在研究安卓,在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开发,这是全球对安卓系统在思想上的认同。这种思想认同对谷歌的基业长青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安卓,狭隘的理解是谷歌鼓励第三方都来用安卓,这样可以卖广告。但更广义的理解,谷歌追求的不是市场份额,而是思想份额。思想份额对一个公司在将来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刘朝阳说,小米、联想、三星等公司通过生产安卓系统手机赚足了利润,而谷歌从安卓系统赚得收入只占到它的总收入的很少一部分。但这并不表明谷歌的开源就是失败的。

  今年6月26日,谷歌公司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新一代安卓系统Android L,同时宣布安卓月度活跃用户数达到了10亿,全球安卓手机季度出货量达到了3.15亿台。安卓手机、安卓应用开发、安卓应用商店、安卓用户,围绕着安卓系统打造的商业生态圈日益扩大。

  在智能操作系统方面,相比于苹果,谷歌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大约80%的份额。尽管当前安卓的盈利模式还很神秘,但业界有分析师提出,安卓效应才刚刚开始,未来将会有许多大事发生。因为拥有大量用户,谷歌随时能够推出新的服务,以及创建新的产品类别。

  专利依然会是主流

  “淘宝、谷歌在开源项目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不过,这并不能代表传统的专利模式就一无是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对本刊记者说,专利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激发研发者的创新动力,与开源通过开放方式集思广益优化产品的做法,在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社会进步,只是操作方式有所不同。

  无可置疑,专利制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这已经是世界各国形成的共识,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对专利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在专利制度的庇护下,微软、苹果等科技公司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科技公司很舍得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能够囤积大量的技术专利。微软的操作系统、苹果的电子产品,每一个都是无数专利技术的集成体,每一个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无数用户,为人们所熟知。

  曹新明认为,《专利法》从法律上对专利持有人进行保护,使其免受侵权的伤害,这是一种保护机制;专利制度通过授权专利持有人对知识的垄断地位,保护其正当获取垄断利益,这是一种激励机制。

  对专利的激励作用,哪怕是崇尚开源的创客王剑也很认同。王剑的很多创业项目都得益于开源,但他还是觉得专利制度有其合理之处。对王剑来说,申请专利有两个好处,一个是用来申请国家创业基金。今年王剑申请“南京321计划”创业大赛的两个项目,申请者必须要有专利在身,这是硬性规定;另外一个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创客作品。王剑参加了一系列创客比赛,比如上海创客大赛、武汉创客嘉年华等,他就拿一些创客专利项目参加比赛,主要是出于对自己作品的保护。

  “专利制度是目前人类最为合理的知识保护制度。”曹新明说,世界的进步需要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要靠人的积极性,如何保障这种积极性,就要靠制度。从全球范围看,专利制度肯定是成功的,微软、苹果等都是靠专利制度获得极大成功的。

  既然都是为了促进技术进步,为什么专利制度就比开源要更合理呢?曹新明给出的答案很现实:“最根本的原因是现行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缘故。”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所以不存在专利制度,是因为在这些社会的发展阶段不存在私有制的概念,也没有私有财产一说。而现阶段全球发展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时代,强调私有财产的保护,而专利权作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自然也应该得以保护。也只有保护了私有财产,才有可能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因为要创新,就必须要有大量投入,若研发的成果得不到保护,那么研发人员也很难有再创新的动力。“可以这么说,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专利制度就会存在,并且会成为主流。”曹新明说。

  谁挑战谁

  既然有主流,就一定会有支流。在曹新明看来,与专利制度相对立的开源思潮就是支流、细流。只是这种思想的涓涓细流也是弥足珍贵的,值得鼓励和保护。

  不过,随着开源在越来越多项目上取得了突破,支流也对主流的权威地位形成了挑战。比如,是否只有对专利进行保护才更有可能激发人类创新的动力?封闭起来是否真的有利于技术创新?

  这种争议可能很难有准确答案。正如要回答“开源在未来是否会成为主流”这个问题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王剑和刘朝阳均认为,现阶段专利有其存在的必要,开源也有其合理之处,至于未来开源是否会成为主流,还不好判断。曹新明的态度则较明确,他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开源不会成为主流,只有短短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开源不会对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积淀的专利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唐骏的回答更有意思:“在可预见的未来,应该会出现专利保护与开源共存的局面,但开源的比重会有所增加。如果说,当前的体系中,99%靠专利保护,只有1%是开源,那么未来有可能是‘三七分’,70%是专利保护,30%会是开源。”

  有关专利与开源之争,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争论不休。不过,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专利与开源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刘朝阳就对“专利流氓”感到不耻,还专门撰文批判,他认为“专利流氓”对新兴创业公司特别有害。“专利流氓”是指有些公司囤积大量专利,却不从事生产,也不持续研发,每天就是关注有没有公司使用跟他们的专利有关的技术或设备,一旦发现对方有侵权嫌疑,就靠与他人打官司获取侵权费为生。

  而对于开源,也是利弊参半。以安卓手机为例,总有用户反映手机遭到“吸费”等恶意软件的骚扰,这正是因为安卓系统的开放性降低了手机软件的研发门槛,用户一旦下载使用被植入恶意代码的软件,就极有可能中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么被“吸”走话费,要么泄露交易账号等个人隐私,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造成安全隐患。(支点杂志2014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