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通城县大坪乡集中安置点。(视界网 袁灿 刘健平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蔓 杨麟 龙华
150多个日夜,风雨兼程。
白墙、蓝瓦,一幢幢新房傲然而立。
今夏,特大洪涝灾害肆虐荆楚大地,覆盖全省所有县市,2000多万人受灾,灾情之重、损失之大历史罕见。
民之冷暖党心牵,大灾之后迎大建。省委、省政府庄严承诺: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第一任务,确保春节前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
如今,一度伤痕满目的家园上,展开恢弘答卷:重建因灾倒房23724户,修缮损房49702户,开工率、竣工率达100%,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一个承诺,铿锵而坚定——
倒房重建 不落一户
一张张笑脸,是百姓最真切的礼赞。
18日,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村民廖得财一家特意挑选这个吉祥的日子,搬进100平方米的新居。
栽一棵竹子,搬一个火盆,古老的仪式承载着廖得财对新生活的祈盼。
6个月前,六轮强降雨。曾经庇护廖得财家30多个春秋的老屋,化为断壁残垣。危难时刻,救援队来了、工作组来了……
而在全省范围内,一场关乎生命、生产、生活的大救援紧急展开。民众冷暖、万家忧乐,是省委、省政府最揪心的牵挂。“倒房重建,任务再难,也不能落一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郑重承诺传遍荆楚。打好灾后恢复重建攻坚战,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是湖北不辱使命、不负众望的担当。
7月28日,灾情还在继续,但重建号角已然吹响。101个省直抗灾救灾工作组星夜兼程奔赴各个灾区,与广大群众一道并肩奋战,他们立下誓言:“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未到位,生产自救未完成,工作组不撤回!”
民有所呼,党有所应。8月初,《湖北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方案》出台,“半年内,要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做到受灾群众妥善安置、生产生活基本恢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化为一系列落地生根的惠民政策。省级财政累计筹措资金698亿元,支持抗灾救灾。《关于全省因灾倒损农村居民住房恢复重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密集颁布,字里行间,阐释着“最大力度汇聚民智、最大限度激发民力、最大程度保障民生”。
核灾、选址、筹资、施工……重建工作迅疾有序展开。
9月底,灾后重建进入攻坚阶段。省领导在全省灾后重建暨脱贫攻坚工作现场会上深情地说:“始终把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第一任务,确保春节前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
一种力量,坚强而凝聚——
合力作为 湖北速度
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村民彭德银的新房外墙上,悬挂着两幅新旧房屋的对比照。老土坯房斑驳破旧,新砖瓦房明亮宽敞,折射出这个特困家庭的巨变。
和他有着相同际遇的,还有漕河镇12个村90户五保户、贫困户,他们都刚刚搬进重建的房子里。触摸着雪白墙壁,溜达在篮球场、文化活动中心,大伙说:“感觉像在梦里。”
这是一个奇迹。 5个多月时间完成重建,标刻着令人惊叹的湖北速度。
这是一场硬仗。重建难,难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难在高山峡谷中科学选址;难在化灾为机,筹措资金,助力脱贫。
7月19日清晨,一辆辆汽车驶出省民政厅,工作人员冒雨直奔红安、麻城等重灾地区查灾核灾;
住建部门抽调1900余名技术人员,对受灾农房开展安全鉴定,同时紧急修复水厂、垃圾处理等服务设施,培训3000名乡镇建筑工匠;
国土部门简化审批手续,上门为受灾群众办理相关证件;
规划部门科学选址,避让灾害隐患区……
力量在汇聚,重建在推进,一道道难题在决心、智慧和积极作为中化解。
贫困户缺钱,难以凑齐建房款,怎么办?
资金再缺,各项政策规定给受灾群众的钱一分不少。许多县市整合政策资金,开展社会捐赠,组织亲邻帮扶等,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孝感市孝南区还贷款2亿元,开展灾后基础设施建设,并为每个受灾家庭发放6000元安家费。
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去了,谁来建房?
在天门,四面八方的工匠默默集结,自发帮助受灾乡亲重建家园;孝感东山头办事处杨家湖村包工头丁其发,放弃省城的大生意,帮受灾邻里垒起一座座新房;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村民徐洪明,让出自家150平方米宅基地,留给集中重建的受灾村民。
任务再重,该为受灾群众办的实事一项不减。一些偏远地方的五保家庭,当地政府包揽重建全部事宜,让老弱病残感受到“拎包入住”的惬意。
所有努力,今天,换来兑现承诺的捷报。
湖北速度凝结成一个大大的惊叹号:12月19日,全省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一种追求,理性而执着——
防灾避灾 长久安宁
据初步估算,今年因灾倒塌或严重损坏的5万多户农房中,规划选址不当的约占20%。
6月19日,蕲春县张榜镇塔林村,9条鲜活的生命休止在那个疾风暴雨的夜晚。由于缺乏防灾意识,这里数百户人家逐水而居,绝大多数房屋都立在河堤上。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选址,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道共同命题。《湖北省农房灾后重建工作手册》透露着一份理性,“农房重建必须选择良好的地形,避开洪水、风口、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隐患区,不得在国家和省市确定的行蓄洪区内选址。”
灾后重建的科学部署,转化成一种深刻的反思力和强大的重建力。
饱受洪水之苦的蕲春县张榜镇,经县住建、国土等部门反复论证,60户倒房群众最终安居在远离河道、地势较高的新路村七组乌龟山上。
黄梅县杉木乡梅山村,这个十年九淹、逢雨必涝的村庄,新选址比原来高出20多米,建成后彻底告别水患。
唯有不断审视剖析、理性作答,从每一次灾难中汲取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尽最大努力防灾减灾。
在宜昌,规划、国土、水利、住建、民政等相关部门联手,对重建选址进行专项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保选址既有利于防灾避灾,又有利于发展生产和方便生活。
属易滑坡地带的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村,建房用地尤为稀缺。经有关部门现场勘查后,镇里斥资80万元平整场地,并配套排洪排污等设施,为村里受灾群众重建新居配套。
这是可贵的进步,也是良好的起步。
一幅图景,幸福而悠远——
重新站立 发展起跳
青灰色墙壁、峡江风格的仿古屋檐,一栋三层农家小楼已竣工。
望着门前通往三峡人家景区的公路、山下奔流不息的长江,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村村民田和蛟百感交集:“明年农家乐就能开业了,我家的生活也会好起来。”
今夏暴雨将田和蛟居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摧毁。镇民政办主任李圣联建议:“利用重建机会,建一栋农家乐小楼,为过往游客提供食宿。”
新房寄托了田和蛟一家人的期盼。坐在门槛上,老田算了笔账:“政府倒房重建救助款有5万元,银行贷些款,再拿出积蓄,建房资金就够了。农家乐收入可比一家人在外漂泊打工强多了,很快就可收回成本。”
从“确保春节前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的庄严承诺,到“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的殷殷关切;从“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谆谆叮咛,到“将倒房重建与精准扶贫、易地搬迁相结合,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发展经济,拔除穷根”的深情牵挂,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长远”二字反复掂量。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不仅是重新站立起来,也是一次新的发展起跳。
年发电量45万度,创收45万元,带动150户贫困户脱贫,每户每年可分红3000元。这是蕲春县漕河镇刘榜村光伏发电产业基地勾画的幸福图景。重建房不远处,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承载着田柏一等倒房重建贫困户的脱贫致富希望。
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
通城县隽水镇东港村,一条东港河蜿蜒而过。河的这边,28户集中重建灾民怡然而居,河对岸便是数千亩葡萄、香菇种植基地。
夜色空濛,沿河而建的100多盏太阳能路灯驱散了小村的黑暗。灯光点点,绵延开去,照亮村民们的归途,也牵引着视线,伸向远方。
(作者:田思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