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讯(记者高琛琛 通讯员蒋楚剑、孙晓言)唇腭裂的发生率在先天缺陷畸形中居前三位,如何破解它的发病“密码”?武大口腔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合作,发现了14个新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易感基因。
据介绍,相关论文已于2月24日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论文题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14个新的易感位点和遗传异质性》)。
唇腭裂儿童被称之为“天使吻过的孩子”,但它引起的软组织畸形和不同程度的骨组织缺损,对患儿的进食、面部美观、语音发展、心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我国新生儿唇腭裂发生率约为1.42/1000,为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尽管当今唇腭裂的临床治疗技术基本成熟,但还难以使治疗结果达到完全正常。”因此,研究唇腭裂发生的机制,降低其发生率,成为武大口腔的边专教授和安徽医科大孙良丹教授专家团队的目标。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亚型,是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其中遗传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边专教授课题组对7404例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以及16059例不同种族的正常对照组个体的研究,发现了14个新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易感基因,并验证了以往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报道的12个易感位点。
中国唇腭裂联盟主席、武汉大学傅豫川教授认为,利用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有望通过易感基因的检测,规避唇腭裂的再发风险,突破唇腭裂发生和预防的瓶颈,从源头对唇腭裂进行干预。
(作者:田思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