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大队”威震海空
——海军“海空雄鹰团”飞行一大队提高能打胜仗能力记事
新华网杭州3月22日电(记者 方立华、金第伟、赵海涛)近年来,海军东海舰队航空兵“海空雄鹰团”飞行一大队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不断提升“能打仗、打胜仗”能力,创新战法训法数十套,紧急战斗起飞数百架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数十次,成为名副其实的“海空‘王牌’”。
第一支“蓝军”分队
2007年6月,一大队组建了海军航空兵第一支三代机“蓝军”分队。
“蓝军”分队成员都是从“海空雄鹰团”挑选出的训练尖子,但“蓝军”训练大纲让他们吃尽苦头:仅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等基础训练课目,就设置了数十套动作,并且所有动作几乎都在身体承受极限条件下进行。
敢做“蓝军”,就敢啃硬骨头。他们制订“分层施教、由易到难、逐个突破”的科学组训思路,坚持严格执行“理科考试不过关,课目不进入;飞行准备不充分,课目不实施;训练成绩不优秀,课目不转换”的“三不”原则。
最难的课目要数组合战术机动。到底有多难?数据能说明一切: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是过去的两倍,飞行载荷经常达到以前的数倍,并且持续时间更长。
最终,大队每名飞行员都能够熟练掌握,飞出了人和战机的最大性能:连续翻滚、高速盘旋、急速拉起……一个架次中,飞行员居然10多次飞出极限数据。
组合战术机动训练,使得大队飞行员的飞行技术和心理素质全面提高。
2012年4月,一场空战对抗在山东半岛展开。对抗当天,“红军”双机编队欲对“蓝军”进行攻击,不料“蓝军”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成功摆脱“红军”,并抢先发射导弹……
不可逾越的“屏障”
2013年10月,数架“红军”三代战机千里机动奔袭而来。
这次对抗只设战术背景,不设对抗脚本,作战命令均通过指挥一体化平台现场拟制下达。而且,导调组取消近距高度差,让双方采用战斗转进的方式,在海天间展开自由空战。双方攻势凌厉,战术刁钻,把战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不给对手留下半点余地。
“在挑战极限中寻求制胜之道,在破解危局、险局、困局中增强实战本领,在贴近实战的对抗训练中,‘蓝军’分队不仅有效解决了部队战术对抗训练‘练无形象对手,打无逼真环境’的现实问题,还拉动了海军航空兵训练水平的整体跃升。”东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孙来沈说。
大队常年驻守一线机场,敌情复杂、空情频繁,有时一天内战斗起飞多达四五次。
“担负战斗值班的飞行员,要求24小时穿着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挂伞刀和手枪,就连上厕所也要全副武装,把飞行头盔提在手里。”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师政委宋关牧说,“晚上睡觉要把装具一一摆放整齐,只要战斗警报一响,战机可以随时升空遂行任务!”
每次战斗起飞,都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战斗。
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当天,大队战机立即战斗起飞,对我巡逻飞机进行保驾护航。
像这样的战斗起飞,他们几乎每两天就要起飞一次。仅去年上半年,大队战斗起飞就超过前年全年的总和,全年战斗起飞数量更是达到了往年的3倍。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起飞中,他们锤炼了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锻造了无往不胜的过硬本领,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祖国的海空安全。
瞄准最大极限练兵
飞行员们都把进“蓝军”分队当成一种荣誉来争取。面对这些精英中的精英,大队也营造了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挖掘他们的潜能。
战法战术研讨时,他们没有级别和职务之分,所有成员都可以畅所欲言;他们定期召开“诸葛会”,集体攻克技术、战术难题,先后归类整理了相关专业文章20万余字,协助团里制订特情处置方案20余套,修订完善30余套战法。
目前,大队每名飞行员都积累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和训练心得,先后有40多篇战法研讨文章被上级采用,在飞行训练上逐步突破了低复杂气象、复杂电磁环境等难关。
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师师长魏文徽介绍说,分队每年都要在陌生海域进行下半夜机动、远海突击、大强度长途奔袭等高难课目训练,摸索了单机、编队进攻防御战术机动飞行等几十套动作。每一次上天,他们都是瞄准最大极限练兵:最大起飞重量、最长续航时间、最多引导批次……
2013年4月,担负战斗值班任务的大队新飞行员王岩、何鑫,接到担负值班任务以来的首次夜间紧急升空。他们一跃而起,立即穿好抗荷服、拎着头盔冲向战备值班飞机。
氤氲的雾气遮盖了原本清晰可见的星空。这样的夜间紧急起飞,对他们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几分钟后,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他们驾驶战机撕破夜幕依次升空,组成编队直奔目标空域……
(作者: 编辑:李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