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武大教授频遭学生追问学中文用途 坦言不知如何回答

发布时间:2013-11-05 08:11:28来源:SRC-196

  本报讯(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王凤燕)“学中文有什么用?我想给孩子转专业。”昨天,武汉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怀民又接到一个新生家长的电话。这学期开学以来,他已记不清这类电话有几个了。

  学中文到底有什么用?这个简单直接、质疑成分很重的问题,不是今年才出现的。近几年来,每年新生报到时,王怀民都会遇到家长们同样的提问。武大文学院王兆鹏教授证实,在课堂上,他也经常被学生问及这个问题。他坦言,对这问题不知如何回答,一句两句话还真说不清楚。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提出要加强中文教育,甚至北京市已率先作出规划,在未来的高考中,语文满分提高到180分,英语满分降至100分,但在高校里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中文系已不被一些学生和家长们待见。

  据统计,包括数量不少的读研及出国学生在内,近三年武大文学院的平均就业率约为80%,相比其他应用性学科,不仅就业率低一些,整体工资待遇也要差许多。于是,不少人急着转出去,有学生家长甚至强令子女转专业。

  武大文学院2011级、2012级共有354人,却先后有80余人申请转专业。王怀民说,要不是人文科学实验班至少一半人直接保研,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会更多。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说,目前传统的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都不受学生待见,这主要是功利主义思想导致。

  发黄的资料,记录着“武大中文”的辉煌

  武大文学院,一直以来就是这样不温不火,不受考生、家长喜欢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汉大学文学院是该校最老的院系之一,首任院长是闻一多。

  在这里,曾留下多少先贤达人的足迹,杨树达、黄侃、郁达夫、闻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周建人、刘博平、刘永济、叶圣陶、朱光潜、席鲁思、程千帆……

  然而,这一切似乎都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辉煌不再。

  记者来到武汉大学档案馆,这里堆放着恢复高考以来该校招生的珍贵资料。当时条件不好,许多资料都是“手写本”,几十年过去了,有些发黄。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当年武大在全国的招生人数为1204人,其中中文系招生66人,占全校总招生人数的5.5%。第二年,武大招生减少到1001人,中文系招生人数也减少为64人,但所占比例是在增加,占全校总招生人数的6.4%。1979年,武大在全国的招生人数继续减少,只有921人,但中文系的招生人数不减反增,达65人。这一年,武大中文系招生情况达到恢复高考以来的顶峰,用“火爆”来形容并不为过,其在全校招生人数中的比例达到7.1%。

  不仅武汉大学,其他高校的中文系那时都很“火”。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就是1977年考入湖北大学中文系。他回忆道,当时大家都以进中文系为荣。“那时大家觉得,读中文才显出有水平来。”他说,当时成绩好的多进入文史哲专业,而其他学科却要冷清一些。“当年大家都以拥有学识为傲,其他的没怎么考虑。”

  几年后,中文系开始走下坡路。武大全国招生计划在增加,而相反中文系的招生数却在下降。1985年,武大中文系只招来37人,是恢复高考以来招生人数最少的一年。此后一直维持在40余人的规模,这种低迷一直持续了10多年。

  1999年,全国高校大扩招,武大招生人数增加到2654人,中文系的招生人数也首次过百,为103人。其中文学院的人文科学实验班最受欢迎,因为它的保研率达50%。也就是说,如果进了这个班,就意味着有50%的机会被保送读研究生。近四年来,招生数一直在下降,分别是203人、182人、172人、164人。记者屈建成 通讯员王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