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科教新闻

武汉农民工子弟学校坚守20年 曾培养出武大博士(图)

发布时间:2014-07-17 08:33:18来源:SRC-13

  图为:春苗学校校长陈瑛

  图为:1995年,春苗学校开在民房里。最早的这批孩子,如今多已成家立业。(校方提供)春苗学校招收的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校方提供)20年来的毕业生合影,都用心留下来了。教学楼。

  湖北日报讯 文/记者 李卫中 通讯员 邹永宁 图/记者 倪娜

  【提要】

  在汉口复兴村一带,走进振兴东路,远远就能看到两扇生锈的大铁门,铁门上方泥塑着两行大红行楷——武汉市江汉区春苗学校。

  破落的大门,难掩曾经的辉煌。这所国内知名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迄今存在了20年。今年5月的校庆,不少省和武汉市老领导也赶来了。

  它,是时间沉淀下来的一个标本。上世纪90年代,大量农民工子女无处上学,武汉曾冒出200多所像“春苗”这样的草根学校,学生逾10万。后来,公办小学逐渐向“流动花朵”敞开大门,民办简易学校生源持续减少,这一办学模式走到了尽头。而今,全市民办简易学校只余4所,春苗学校虽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但不得不考虑转型。

  春苗学校,是渐行渐远的简易学校留给江城的一抹背影,承载着无数农民工子女的童年记忆。

  20年来的坚守,值得重温;20年后的走向,牵动人心。

  高峰时期

  在校学生超过三千

  7月4日上午,记者推开春苗学校的铁门,眼前是一块塑胶操场,操场尽头是春苗小学附属的七色彩虹幼儿园。临街的5层楼房是教学楼,一楼对外出租做门面,二楼以上用于教学。

  提起20年前,校长陈瑛颇感自豪,她指着投影机播放的旧照片嘱咐工作人员:“这张照片一定收好,将来再忆来时路,会更有意义。”

  旧照片摄于1995年,是孩子们在租赁民房前的合影,民房大门上方挂着“春苗小学”四个大红楷体字。照片上,斑驳的墙壁、杂乱的服饰、稚嫩的笑容让人难忘。

  陈瑛原是新洲一名民办教师。1994年夏,她在汉口火车站周边发现,由于公办学校要收借读费,许多外来务工子女无法入学。1995年元月,40岁的陈瑛和丈夫田新安卖掉家里的卡车,筹资10万元,在复兴二村租下6间民房,聘请5名民办教师,创办了春苗小学。陈瑛自任校长,教语文课。她将“不收借读费”的牌子往民房前一竖,一下子就招了100多名学生。当年秋季开学,在校生增至300多人。

  春苗小学不收借读费,学杂费也比公办学校低,除去开支略有盈余。见此,一些下岗工人、退休教师纷纷加入办学行列。一时间,在武昌、江岸、硚口、汉阳的各大集贸市场附近,在江汉、洪山区的城乡接合部,但凡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有简易学校出现。

  红灯很快亮起来。1996年秋季、1997年春季开学,一些城区主管部门开始取缔简易学校,理由是——“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差,无活动场所,不安全,误人子弟”。

  因办学条件没达到标准,有关方面多次要求春苗小学关门。1996年8月的一天,陈瑛被一辆警车带走。丈夫田新安找到江汉区教委开证明,陈瑛才被放出来。

  1997年1月,因为报名学生太多,春苗小学在汉口三眼桥租下某容器厂厂房,开办分校。同年3月,该厂毁约,要求学校立即搬迁。厂方剪断电线,200多名学生点着蜡烛看书、写字;厂方锁上校门,陈瑛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读书、上课。时任武汉市市长王守海从媒体上得知此事,要求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同年7月,春苗小学通过江汉区办学审批,相关部门为春苗学校征地6亩建校舍。

  2002年,陈瑛增设初中部,将学校更名为春苗学校。到2003年,学校开齐了9年义务教育全学段,在校生人数达3000人,在职教师多达100人。

  有教无类

  草根学校走出武大博士

  春苗学校伏羲班班主任陶玉林是孝感人,曾在深圳打工。今年37岁的她已在春苗学校执教5年,月工资2500元左右。“收入不高,但工作没压力,很快乐。”

  陶玉林介绍,春苗学校小学部现有教师20余人,多为退休教师或外地来汉的民办教师。其中一些人也在复兴村一带租住,可能由于境遇相同,对外来务工子女十分理解和包容。

  一些教职工子女也在春苗学校读书。新洲区刘集民办教师黄某在春苗学校教书,他的女儿黄谣、儿子黄镇都在这儿读成小学、初中,后来双双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今年5月20日,春苗学校举行20周年校庆时,武大博士生黄瑶赶回母校。她登上讲台,对学弟学妹意味深长地说:“这儿是我梦想启航的地方,你们一定要珍惜……”

  小时候,黄瑶是红安一名留守儿童。父母在汉打工,只带弟弟在身边。在红安老家,小黄瑶经常拿着爸妈的照片躲在被子里哭。奶奶不忍心,硬将黄瑶送来武汉上学。1995年秋,黄瑶进入春苗小学。2004年夏,她从春苗学校初中部毕业,进入武汉市49中学。2007年考入武汉大学,至今博士在读。

  据粗略统计,20年间,春苗学校共毕业中小学生8万余人,学生来自8个民族、26个省市区,很多人考上了高等学府。

  生源减少

  “春苗”为何仍能坚守

  就在春苗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时,武汉市一些公办学校开始拆除“门槛”,向“流动花朵”敞开大门。

  2000年秋,武昌区沙湖嘴小学、三角路小学等6所公办学校免收借读费,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同年,汉阳区21所公立小学取消借读费,允许流动人口子女就近入学。

  到2004年,武汉市政府明确承诺,将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纳入“十件实事”,要求各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实行“一费制”,学期中途不准巧立名目收取费用。不少城区决定,对开放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中学200元/生、小学100元/生。当年秋季开学,全市涌现转学热潮:全市外来务工者子女13万人左右,其中7.8万人进入公办中小学。

  2002年至2008年,武汉市先后有240余所简易学校关门。2011年,春苗学校也被迫关闭初中部。去年至今,春苗学校小学生总数已不足700人。

  这么多简易学校关门,为何春苗学校仍能坚持?

  该校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也想把孩子送去公办学校,无奈江汉区北部一带公办学校数量较少。公办小学先要对口招收本地市民,没有本地户口的学生一般都安排到江汉区南部,学生每天上学要乘校车穿过汉口闹市。大人还要按时赶到接送点,我一般凌晨三四点出门做事,只好将孩子送到就近的民办学校。”

  7月5日上午,在春苗学校门口,记者见到六(2)班学生姜红艳。她告诉记者,自己原在另一所简易学校——凌智小学读书。2012年2月,凌智小学因在屋顶办学存在安全隐患被取缔,姜红艳和200多名同学被分流至江汉区南部的公办学校惠康里小学。一个学期过后,分流学生中约80人要求重返“屋顶课堂”。当年9月,凌智小学恢复上课,10月再次被取缔。学生们拒绝再去惠康里小学,姜红艳等144名小学生要求去春苗学校。

  姜红艳说,不想去惠康里小学,主要是距离太远,家长接送不方便。“再说,那里的老师嫌我们衣服脏,上课提问轮不到我们,班上其他同学也不跟我们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活成本。”春苗学校一位老师说,在多数公办小学,午餐费是6.5元左右,春苗学校只要4元钱。

  准备转型

  明年开招寄宿制学生

  时至今日,武汉市的简易学校只剩4所。除春苗学校外,还有同在江汉区的立新小学、育红小学,以及东西湖区的精英文武学校。4校学生共计2000多人。而在公办中小学上学的外来务工子女,达11万多人。

  靠着只占零头的生源,简易学校还能支持多久?

  除了少量社会捐赠,春苗学校收入来源只有学杂费,从最初的180元缓慢上调,去年涨至1065元。按目前学生数量,全年学杂费收入约140万元,仅够维持教职员工工资和基本办学费用,校园建设修缮缺口不小。记者发现,春苗学校教室内仍是普通桌椅和黑板,没有公办小学已普及的电子白板等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

  在与记者交谈时,一位副校长走进来办公室,申请报销700元的餐费。陈瑛拿着发票仔细询问,在得到“是接待两桌客人”的回答后,才签字。

  形势虽然严峻,陈瑛说话仍是沉稳:“由于生源下降,小学的收支出现缺口,但我们有办法弥补。”2011年7月,陈瑛将学校外围旧门面拆迁所得198万元全部投入,开办七色彩虹幼儿园,请名师任园长,定位中高端,目前已收280名幼儿,经营较好。

  今年5月20日,春苗学校举行了20周年校庆,全国知名民办小学校长闻讯赶来致贺,省和武汉市老领导也赶来看望。陈瑛更坚定了把春苗学校办下去的信念。

  “办下去就得转型。”陈瑛认为,由于公办教育逐步全覆盖,义务教育全免学费,过去的简易学校模式已没有市场。针对部分城市工薪家庭子女全天托管教育的需求,明年,春苗学校打算招收长期住读的小学生。陈瑛说,办寄宿学校,成本较高,相应学杂费、生活费也会适当增加。

  教育官员眼中的简易学校——

  值得铭记的“补缺者”

  武汉市教育局发展规划处处长汪继芳认为,尽管简易学校关停或转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其历史贡献不容抹杀。

  上世纪90年代初,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当时,公办学校无力接收“流动花朵”,遂以收取借读费名义筑起“门槛”,免收借读费的简易学校应运而生。2000年,武汉市简易学校数量达到高峰,有119所获批合法办学,另有没办手续的100多所,这些学校同时接纳了10多万名“流动花朵”。

  时任武汉市教委主任罗友松回忆,1997年秋,武汉市约有14万小学新生入学,其中数万名为外来务工子女,公办学校根本无法接收。“在没有政府投入的情况下,简易学校因陋就简,让流动花朵有学可上,帮了大忙,现在想起来仍非常感激。”

  武汉市教育局副局长胡腊芝接受采访时,对简易学校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她说:“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简易学校解决了众多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对实现全民义务教育发挥了重要补充作用。” (记者 李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