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网络空间研究所 王闯
【编者按】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来谋划网信事业,就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等提出了“六个加快”的具体要求,为建设网络强国指明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长期以来,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给我国网络安全埋下重大隐患,而我国核心技术产业安全发展方面也存在多种声音,无法形成全力。2016年4月19日,习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进一步明确了核心技术发展的目标和路径。2016年10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增强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事实上,核心技术发展是安全与发展问题的一个典型案例,必须将自主创新和开放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推动核心技术产品安全可控打通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之间的坚冰,形成开放创新之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快速形成自己的能力,解决核心技术产业安全发展难题。
一、自主创新是发展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基石
对信息领域而言,核心技术的范畴已经比较明确,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一是基础和通用技术,最典型的就是芯片和操作系统,这是构建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的基础,也是我国突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焦点,从华为、中兴遭受美国制裁的事件看,最大的威胁就源于美国可以切断其芯片供应链。二是非对称和“杀手锏”技术,最典型的就是网络攻防类技术,网络空间具备明显的攻强守弱特性,在难以有效防御美国网络监控、网络攻击等手段的情况下,我们要形成网络攻击追踪溯源等有较强威慑力的技术手段和能力。三是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最典型的是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颠覆现有计算体系的技术,这才是能够使得我们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竞技场中取得先机、掌握游戏规则的关键。
当前我国在发展核心技术上存在自主和引进之争,但实际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我们必须认识到市场和金钱换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前面所述的三类技术,后两种属于非市场化的核心技术,有些技术全世界都处于科研攻关阶段,有些则被视为国家核心机密,我们唯有自主创新。而基础、通用技术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熟技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落后主流产品一代或二代的部分核心技术,但种种限制条件也使得我们难以掌控技术发展主导权。其次, 自主创新离不开全球资源,自主创新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关起门来另搞一套体系。信息技术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尊重和借鉴现有的技术成果。实际上,龙芯和申威等自主中央处理器产品也是在国外技术体系下发展起来的,而我们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也要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形成主导权。最后, 引进消化吸收的最终目的仍是自主创新,引进不是目的,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才是目的。在芯片、操作系统这些基础技术方面,国外厂商已经形成了牢固的市场地位,“Wintel”和“AA”组合牢牢掌控着生态体系,通过技术引进可以有效利用其生态优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落脚在自主创新上,不能沦为国外厂商的傀儡和工具。
二、开放创新是发展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发展核心技术必须走开放创新之路。首先,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资源。没有一个企业或国家可以垄断整个产业链,以芯片为例,包括设计、流片、封装、测试材料和设备等一系列环节,世界上只有英特尔和三星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但在工具、驱动、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方面也需要其他企业的配合。缺乏产业链上下游支持也是自主芯片发展之殇,中国短期内也无法自己完成产业链所有的环节。发展核心技术必须走开放合作之路。其次, 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市场。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应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我们研发的核心技术不能只用在特殊市场,只有走进全球市场,才能的维持技术研发、生产的正常运转。以芯片为例,IBM就因设计和制造的资金投入规模不断加大,被迫以补贴15亿美元的价格将芯片制造业务出售给格罗方德。最后, 我们在基础和通用技术方面基础过于薄弱,技术能力差距过大,产业生态也由国外掌控,在未来十年及至二十年中,我们还将处于追赶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不仅可以快速提升技术水平,还能培养核心技术人才,能够有效加速这一进程,仍将是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流选择。
引进只是开放创新的第一步,开放创新要落脚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首先, 引进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技术引进不是陌生的概念,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便一直强调推行“市场换技术”的理念,但最初的结果并不乐观,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开放程度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是成正比的,往往是我们花大力气研发出来接近国外的技术时,国外马上就开始向我们开放。其次, 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不比自主创新容易。技术引进意味着进入别人的技术体系,当前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使得我们很难实现技术跨越。像高铁、移动通信等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跨越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且都是在特殊领域中,在信息技术产品这种开放市场很难复制成功。以芯片为例,即使是落后一代的技术,国外厂商倾囊相授,我们也要消化吸收至少要三年时间,走进市场时至少落后两到三代,形成市场能力并生存下来都很困难,再创新更是步履维艰。最后, 应以技术掌控能力为判断开放创新成败的核心标准。开放创新引进的不应是简单的产品形态,而应该是核心技术掌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以芯片为例,技术引进企业应至少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可知、可编和可重构”,或者从产品性能角度实现大幅度提升。但有一些技术引进的企业中,存在明显的投机心理,在未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时就给产品标上国产或自主的标签,进而争取国家资金或进入市场。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