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Email微信已让信息转瞬即达 “e时代”谁还在写信

发布时间:2012-08-19 05:47:04来源:SRC-13

    

 图为:如今,到邮局寄信的人已越来越少了(CFP供图)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朱娟娟 实习生张倩茹 王梦雪 罗光文

  现代通信工具日新月异,Email、手机短信、微博私信等通信方式,早已实现讯息瞬间即达。铺开信纸,红笺小字传递信息的日子,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还有多少人在写信?有哪些人还在写信?近日,记者探访武汉三镇大小邮局与街头邮筒,试图了解书信背后的人与事。

  实地探访——

  “躺进”邮筒的私人信件越来越少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邮局

  时间:7月31日下午1时

  邮局工作人员介绍,正值假期,位于该校的邮筒每天最多能收二三十封信件,平时最多有几十上百封。虽然还有学生坚持写信,但相对从前,私人信件数量已大幅减少。

  地点:汉口工农兵路某邮局前邮筒

  时间:8月1日上午11时

  邮递员按时打开邮筒,里面仅两封信,捡在手里显得十分单薄。

  地点:中科院武汉分院内邮筒

  时间:8月1日上午10时

  武昌东亭投递站邮递员沈俭打开邮筒,里面只有三张明信片。

  沈俭负责这一地段投递已近10年。他说,五六年前同样是这个邮筒,他每天都要取几十封信,而现在邮筒里有时甚至一封信都没有。

  地点:汉阳钟家村投递站

  时间:8月3日上午12时

  42岁的邮递员王珍像往常一样,沿辖区投递完了上午所有信件。其中家信仅两封,其他均为商业信函。“现在不像以前了,投出去10余封信,常常只一两封家信。”王珍回忆,以前她负责给龟山上一个武警连队送信,当时连队仅驻扎十几名官兵,“但每天都有两三封信寄出去。”一年前连队搬到了山下,人数也增加到100多人,因通信方便了,现在一周也只能收发几封信。

  现状扫描——

  私人信件少 商业函件增加

  “还在收信寄信的人,集中在老年人、学生等群体。”在武昌邮政局彭刘杨路支局工作了14年的邮递员马勇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他每天投递的信件里40%-50%都是传统书信,现在这一比例正急剧下降。武汉市邮政局工作人员也表示,相比上个世纪,现在传统书信数量正越来越少。“写信的人少了,信件并没减少。”武汉市邮政局投递发行局东亭分局局长倪地龙说,这两年诸如水费、信用卡账单、DM广告等商函系列信件比重迅速上升,“不过从我的印象中来看,传统书信数量远不如前。”

  个案写真——

  汉阳“写信达人”几乎不用手机、QQ

  尽管现代通信手段已非常发达,但记者通过采访发现,仍有些人怀念着过去写信交流的沟通方式,并坚持着。

  “写信达人”每周跑三趟邮局

  “他是我所见过少有的、还坚持写信的人。”邮递员王珍向记者讲述了她遇到的“写信达人”姚先生。

  今年50余岁的姚先生住汉阳大道边,“每周要往邮局跑个三趟,有时寄信,有时寄明信片”,王珍介绍,他的书信全部手写,有时寄给外地亲人,多数寄给市内朋友。

  “从我来这做邮递员时,他就这样,手机、QQ几乎都不用。”王珍说,她曾问过姚先生为何如此,他只是说已经习惯了,觉得写信更适合表达。

  写信多,收的信也多。王珍每周都要为姚先生投递两三封信。她还介绍说,姚先生在自家门前制作了收信箱,并安装了小铁门上了锁。“他是个认真的人!”王珍感叹,二三十年前,邮递员是家家户户熟识的人,现在情况大不相同,“老姚是个例外!”这些年因常给姚先生送信,两人渐渐熟识。

  与笔友、读者因信结缘

  26岁的小郭曾与笔友因信结缘。中学时代,“班上有同学专门负责派发信件,每次他取信回来,大家都会一哄而上”,而他由于常有文章发表在青春文学杂志上,收到读者来信高峰时一天达几十封。

  来信的大都是同龄人,最远有云南、广西的,他也因此交到不少朋友。其中,他与笔名“星星”的广东女孩书信来往最多。“星星会介绍广东人如何生活,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通过读信,小郭知道了很多新鲜事。

  从高一到高三,小郭与星星共写了近100封信。相识10年后,小郭与星星在武汉见了面,大家相处十分愉快。这段因信结下的纯纯友谊维持至今。

  如今虽已改为电话、短信、QQ交流或微博互动,但他们依然习惯用彼此曾写信的笔名。

  乐于写信 如同享受“中餐”

  27岁的武汉姑娘岳莎莎,跟信纸邮筒打交道9年了。她形容,现代通信方式与写信之间,“如同快餐和中餐的区别”。无论走到哪,她的书桌一角总会摆上个纸盒,专门存放大小各种信件。

  2003年,岳莎莎考上中央财大,从此开始了写信之旅。“独自在外求学,经历了些事,很享受写信跟老同学诉说的过程。”直至现在,已工作的她仍会坚持一年两三次的写信频率。

  闲暇时,她爱去精品店逛逛,选些别致信纸,“当贴好邮票,封好信封,投进邮筒的那一刻,感觉很奇妙,我很享受这细水长流的过程”。

  岳莎莎认为,见字如见人,很多奇妙复杂的情感无法用电话电脑表达,只有文字能静静记录那些所思所想,“就像快餐,即点即吃,你青睐它的方便快捷,但不会影响对中餐的享受,那种慢慢烹制的过程。写信也是这样。”她表示,未来还会坚持写信。

  采访中记者得知,湖北大学艺术教研室主任、69岁的邹敬泉副教授,上书法课时还会教学生用书法写信。“书信是感情的承载者,让人们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其内容涵盖人文、哲学、家庭生活、友谊爱情等。”他说,优秀书信还可结集出版,具有文献、文物收藏价值。

  他特别建议,在“e时代”,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一定要重拾笔写书信,使这门纸本书写艺术得以传承下去。

  链 接

  慢递服务:写封信给未来

  “我要给五年后的自己写封信,看看愿望实现了多少。”当下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近两年来,在北京、武汉等城市的一些茶吧或咖啡店,一项名为“慢递”的服务受到都市人青睐。

  慢递,是一种和普通邮局相同的信件投递服务,唯一的区别是,投递时间由寄信人决定。类似行为艺术,提醒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去关注自己的当下。

  有专家认为,忽略时间的“慢递”能放缓工业社会时间观念对人们生活的挤压。生活中不便直接表达的情绪,通过拉长收信时间,可以缓解寄信人的焦虑感,帮助减压;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里不要遗忘最宝贵的回忆和憧憬,停下来冷静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