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赵氏孤儿》排练
音乐电影话剧《望》排练
图兰朵排练
话剧《原野》排练
荆楚网消息(通讯员 吴思)陈薪伊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导演,从事戏剧事业六十多年间,已经创作导演了近百部戏剧,其中种类繁多,涉及话剧、歌剧、京剧、音乐剧、儿童剧、地方戏剧等类别,她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特殊贡献话剧艺术家”称号。陈薪伊的导演风格视野开阔、气势恢宏,其中又蕴含着细腻委婉的文化韵味,深具人文关怀和思想精神的内心冲击力,现如今她已七十多岁的高龄却仍然活跃在中国戏剧的舞台上,并担任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导演一职,因为陈薪伊在中国戏剧事业上的特殊贡献及成就,近日获得“2012中华文化人物”提名。
“中华文化人物”是中国首个专门针对全球华人文化领域的人物评选活动,自2009年12月正式启动,今年已是第四次举办,颁授典礼定于2012年12月12日在河北廊坊举行。
用荆棘编成的花环
正如那句俗语所说,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陈薪伊常常告诫自己,那些花环是用荆棘编成的。
陈薪伊出生在西安,在她还未出生之前生母就企图吞金自杀,得救后生下她便离家出走。她由善良的养母所养大,在十三岁时又因不堪养母亲戚的辱骂言语,毅然出走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学习秦腔。就这样小小的陈薪伊在十几岁的年纪初登舞台,也由此开始了她传奇的戏剧人生。
最开始学习秦腔的陈薪伊并不顺利,而后转作打字员,看似远离了艺术生涯的转变,却是她生命新篇章的开始。她当时为大剧作家马健翎打印剧本,有心的陈薪伊称那段时间是犹如在上古典文化艺术培训班一样,后来她又多次随马健翎上山下乡体验生活做速记员,受到了培养和熏陶,也在自己的心中默默许下要把马健翎作为榜样,像他一样的梦想。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
在西安那片古老而又充满智慧文化土壤的大地上,陈薪伊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她说那里对她的影响特别深远,她热爱那片土地,却推动不了那份厚重。她从中央戏剧学院读完大学西安后,本来满腔热血地想在西安展开戏剧艺术的创作,但受到了阻碍,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她毅然北上北京,常常深夜披着棉被修改剧本,吃着楼下打更的大爷好心送来的包子度日,后来因为她的执着和坚持,她指导的话剧《奥赛罗》大获成功,也从此开启了她作为戏剧导演的人生旅程,那时她已四十多岁。
人生就是创作的全部
陈薪伊的戏剧创作大多都是真人真事,从远古的轩辕黄帝到现代上海的人物事迹,都是对生命的一种探索。她说,在创作戏剧时等于把自己一生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体验、对历史的认知统统靠舞台反映出来,她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排演《商鞅》时她就研究前秦历史,排演《张骞》时她就研读汉朝故事,每部戏都好似一个机缘,使自己对于人的生命有了探究的机会,呈现给大众戏剧的表演,也丰满了自己的人生,而人生是她创作的全部意义。
“我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部戏,都是一部戏。不论你的阅历深浅都会有故事的。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是一样的道理,用别人生命的经验表述出来的东西,让观众们去阅读,再获得对于人生的思考,我觉得我主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关于戏剧关于未来,陈薪伊说,自己已经根据亲身经历完成了三部剧本,她还将继续创作下去,写自己和朋友们的故事,并一直在酝酿筹划把它们真正排演出来,她想把自己的人生阅历用戏剧表现出来,因为她认为,其实戏剧的专业就是在讲人的故事。
粉丝们是我的知音
多年来,陈薪伊一直和自己的粉丝们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并和他们成为了朋友,她说,粉丝是我的知音,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教育着我,给我更多的力量。
有一对在新加坡生活的姐妹,十几年前看过陈薪伊的戏剧之后就成为了她的忠实粉丝,多年来,她们每年都会来中国几次,专程为观看陈薪伊导演的新作,她们还特别给新加坡政府写信希望邀请陈薪伊能到新加坡去演出。还有的观众,每看完一部陈薪伊的戏之后,都会写首诗送给她,让她很受感动。她说,有的观众对于她的戏的认识甚至超越了自己,多年来因为戏剧而结缘的朋友们,带给她很多启发,那是他们之间对于人生的强烈共鸣。
剧场是城市建筑的英雄
对于此次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的提名,陈薪伊表示自己非常意外,非常开心,也特别感谢。因为“中华文化人物”是对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人的肯定,所以对于她来说很重要,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于她艺术水平和导演专业水平的认可,更是评价了她的人文文化水平,是对她对于文化追求的肯定,她特别重视此次提名。
在提到对于中国戏剧现状以及未来的看法时,陈薪伊说,现在中国的戏剧有些堕落的地方,有些人把钱作为一切衡量的标准,只要能上座就行。但是戏剧是高雅的艺术,我们作为戏剧的创作者要做出真正的艺术,而不仅仅是迎合取悦观众们,好的剧本、演员、音乐、导演创作是审美层面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好戏都会票房大卖,但是好戏终究会被认可。
剧场是城市建筑的英雄,它和教堂、学校、医院一样是三位一体的平等关系,它是人们建立信仰、美学的一个场所,是传扬美的地方,戏剧是神圣的。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中国戏剧的前景还是非常良好的,不着急慢慢来,希望中国的戏剧能更加的艺术化,更加走向人性。
(作者: 编辑:盛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