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评介
李忠杰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运动,从蓝图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苏联模式到中国道路,走过了五百年。系统梳理这段历史,对于全面深入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由尹汉宁主编的《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以下简称《道路》),就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通览全书,觉得该书具有如下优点:
表达精炼,脉络清晰。自莫尔1516年发表《乌托邦》算起,世界社会主义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要将这一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再现出来,无疑是一种大的挑战。按照一般的写法,没有洋洋几十万字甚至数百万字,恐怕是难以说清楚的。《道路》一书定位于党员干部普及读物,在框架设计方面,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在行文表达上,不求长篇大论,但求简明扼要。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路,用不到8万字的篇幅,简约而清晰地呈现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脉络。
语言通俗,事例形象。如何处理理论性与通俗性的关系,是理论工作者经常遇到的问题。理论是精深的,但也应该是通俗的、群众的。因此理论工作一般应经历两个过程。一是从简单到复杂,即抓住现实社会中看似简单的现象,深入挖掘,揭示其背后深藏的逻辑、本质、道理。随后,则要再经历一个从复杂走向简单的过程,即把那些看似复杂的道理,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更多的大众理解和接受。只有完成了第二个过程,才能够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道路》一书很好地坚持了理论性与通俗性的统一,注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挑选生动形象的事例,于浅显中蕴含真知,于晓畅中透着灼见。
问题导向,主旨鲜明。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之学,而是始终立足于实践,捕捉时代提出的每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将其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根本课题。当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道路》一书用鲜明的问题意识回答了干部群众关心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辨之作、书斋之作,而旨在坚持突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力图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该书非常关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思想论战、理论交锋,对诸如科学社会主义是否过时、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的关系等问题,该书都力图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道路》一书还在每一章的后面,用精心挑选的小资料拓展了阅读空间,呼应了正文内容。该书挑选了一些兼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小资料,大致有如下类型:(1)说明印证型。第六章选择“西方学者热议‘中国模式’”的小资料,意在说明、印证中国道路的成就已经引起世人瞩目,绝非我们的自说自话。(2)延伸拓展型。例如,关于苏联演变的原因,学界众说纷纭。第四章选择“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几种界说”的小资料,意在拓展读者的知识面,给出其深入考察的参考资料。(3)画龙点睛型。第七章选择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而误将墨汁当红糖的例子,用《信仰的味道》点出该章结尾所要表达的共产党人坚持崇高理想的重要性,引人回味,令人深思。
《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
尹汉宁 主编 中国和平出版社
(作者: 编辑: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