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希(右)在检查产品质量
格里希(中)与厂里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分析柴油机的质量问题
格里希给工人讲课
格里希在生产车间指导工人
湖北日报讯 时间步入2014,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之年。说改革,荆楚大地从不缺乏改革的智慧和勇气。
30年前,武汉率先聘请德国人威尔纳·格里希担任国企厂长,影响广及海内外。格里希为企业改革倾注了大量心血,不过,据档案工作人员考证,在这位“洋厂长”生命的最后几年,都不知道厂子破产的真相。
为什么聘请“洋厂长”
“落后就要请先生”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发表了“利用国外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讲话。不过在当时,聘请外国人当国企厂长,还是颇有争议。时任武汉市市长吴官正在报上发文说:“我们许多方面还不如人家,落后就要请先生。格里希就是我们要请的先生中的一个。”
武汉市一位普通工人致信吴官正,提出“外籍厂长能办到的,中国厂长为什么办不到?”吴官正撰文回复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引进人才,把武汉的企业整顿好、管理好、建设好。
武汉媒体对此开展了大讨论,前后持续5个月。不少海外媒体来汉采访,认为“中国居然将一个国有企业交给洋人管理”,从中看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勇气和决心。
全厂小伙伴“惊呆了”
格里希是一个退休的发动机工程师。1984年11月1日,他到任武汉柴油机厂。第四天,他就做了一件震惊全厂的事。
格里希发现产品没有按图纸加工,随即召开大会,强调不严格按工艺加工就是犯法。他作出决定:总工程师调出厂外,做一般工程师,检验科长降职为检验员。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全厂小伙伴们“惊呆了”。
为提高产品质量,他还将一批技术骨干调到质检部门,每人发一套红色工作服,拥有与厂长同等的质量否决权。他每天背上工具包,带着放大镜、小锤子和吸铁笔,亲自到车间巡查产品质量。
格里希说:“希望能对中国有所贡献,让中国农民花同样多的钱,买到更好的农业机械。”
1986年,该厂产品使用寿命由3000小时增加到6000至8000小时,还出口东南亚7个国家。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朱镕基称他为“质量先生”,国务院原副总理姚依林五次接见他。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