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表演艺术家马奕。本报记者 原丽阳 摄
长江商报消息 从17岁演到81岁,一生钟爱话剧,武汉人艺“四大须生”之一
和马奕见面是在武汉人艺的老年活动中心,他正在和武汉人艺的老戏骨们聊天。今年已经86岁,马奕身体还是十分健朗,但听力不大好,有时需要凑在他耳边说话。采访他并不容易,打电话打到马夫人孙露都觉得“不好意思”。
他家里装饰简单、朴素,客厅摆着老式的茶几和沙发,墙上挂着的是之前演出的剧照。对着这些老照片,马奕总是喃喃自语,“很多人都走了,剩下的不多了。”这几年,话剧界大腕李默然和于是之的先后辞世,让马奕越发感慨,“我跟他们同岁,还活着,不简单了。”
作为武汉人艺元老级人物,马奕的表演被人们评价为“一人千面”。从17岁到81岁,60年话剧人生,马奕演过的话剧超过一百多部,经典角色从周恩来、列宁,到《日出》的王福升、《雷雨》里的鲁贵……如今,有好的话剧到武汉演出,马奕也会像个戏迷一样去捧场。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危凯采写
武汉人艺最辉煌的时候,他是“四大须生”之一
“小臣子啊,你那么喜欢马连良,想去跟马连良唱戏吗?”在马奕的印象中,小时候爷爷曾这么问他。“小臣子”是马奕的小名,“臣”字取爷爷马汉臣的“臣”。
马奕出生在辽宁鞍山的一个中药世家,父母常年出外行医,基本由爷爷带大的。据马奕回忆,他小时候常常晚上出去看戏,为此还挨过爷爷的打。12岁那年,他随三叔到沈阳,终于看到了偶像马连良。那场演出对小小的马奕影响太深,由此爱上了舞台。
六年之后,马奕加入一个旅行剧团,成为一名江湖艺人。1949年,马奕从东北来到武汉,演出的第一部戏就是《夜店》。58年后,2007年,中国话剧诞辰100年,他再次复排了《夜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武汉人艺最辉煌的时候,当时有被人们誉为“四大须生”的张章、陈牧、马奕、胡庆树;“四大名旦”司徒莺、哈珊、陈矿、宋映雪;“四大导演”鲍昭寿、周元白、莫先铨、许卜力。“那时剧院有太多对话剧有热情的人,仅一部《扬子江边》就曾让全国震撼”,马奕称,作家曹禺、老舍当时都夸武汉“演员棒,班子齐”。
1956年,《扬子江边》获得全国话剧观摩会演一等奖。其中,马奕也有一场戏,戏演完后,甚至得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称赞,称“武汉演员班子的语言是国际标准化的典范”。
“列宁是不是这样上厕所的呢?”
这年,马奕才29岁。
他还只是剧院里面的普通一员,虽也演了《求婚》、《锦绣花巾》、《伦理和骗子》等剧目,却还在吸收和反思之中。直到四年之后,一切才发生了变化。
那一年,是列宁诞辰九十周年。当时剧院排《悲壮的颂歌》,并推举马奕出演列宁。最初马奕还觉得忐忑,“把握一个伟人的分寸不是那么容易,不能太平实,也不能太高调,还要与观众心目中的列宁相符合。”
为了揣摩列宁这个角色,马奕把能找来的资料全部都找来了,体验、感受、模仿尝试。“三个月的排练,我甚至上厕所的时候都在揣摩这个角色,‘列宁是不是这样上厕所的呢’”。
在武汉剧院那个1600人的剧场里,《悲壮的颂歌》连演了90场,前苏联的代表都感叹:“你是我们见过演列宁演得最好的。”“列宁一个大转身面对观众,他的手势、他的目光、他的步伐,震慑了全场”,在一篇回忆《回族艺术家马奕》的文章中,记录下了当年舞台上的那个列宁,那个马奕。
马奕回忆起三叔在几年前说的那句话:我们的小臣子一定会有出息的。
《茶馆》来了,一定要去看
“文革十年”,对于马奕而言,所痛心并不是那3年的“牛棚”生活。
“当时军宣队和工宣队找剧院的每个员工讲话,让他们互相揭发别人的错误,”马奕表示,“我也因为曾在国民党的军队演出过,被诬告为特务。”
“就被关在那边的红房子里”,坐在活动中心的马奕指着门外的一间楼房说。“牛棚”里关了三十多人,全是剧院里面的骨干。没日没夜的羞辱和批斗,许多人都受不了。“当时‘四大须生’之一的陈牧痴了,‘四大名旦’之一的司徒莺精神也不正常了。”
“多么好的演员啊,就这样了,”马奕抽了一口烟,叹了一声,“剧院的班子就这么不齐了。”
从“牛棚”出来的时候,马奕只能跑跑龙套,即便如此,他还是认真去演。对于马奕而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后来,也基本上是一年演一两部,自1986年在《宋庆龄与她的姊妹们》中饰演孙中山后,就很少再演了。
那年马奕还不满六十。从幕前转到幕后,为一些新的戏剧充当艺术顾问,也偶尔上台,过过戏瘾。
现在,你到武汉人艺里转上一圈,便很容易在老年人活动中心附近见到他。谈起话剧,他还是一股子热情劲儿。“梁冠华演的《茶馆》我没看过,这回一定要去。”
对话马奕
年轻演员缺少了一股热情劲儿
长江商报:你如何看待新一代的演员?
马奕:我太久没演了,现在怎么样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现在的演员明显没有我们以前那股子热情劲儿。所谓演戏就是要“缘于生活”,如果要我们演一个修鞋匠,就会到一个修鞋匠身边去观察和学习。直接拿了剧本就演,这样的演出是没有灵魂的。作为一名演员,你演的每个角色都不是你,你要慢慢地将自己褪去,逐渐地往角色里面揉,进入这个角色。
长江商报:你认为一部好的话剧所必要的环境是什么?
马奕: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好的演员。话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没有好的演员,再好的剧本也没有用。大幕一拉开,看的就是演员,一个好的演员,能把剧本里不够完美的东西弥补起来,能把导演处理不当的地方调整过来。
长江商报:如何去培养新一代演员?
马奕:首先,要有条件能让演员留下。要建立一种传承制度。演员,最重要的是在于他的资历,不能说我60岁了,就退休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演员是越老越有含金量,他可以带着年轻的演员,传授经验。现在武汉的演员,周锦堂十分不错,他从动作到语言台词,再到对人物的理解分析都很好。但是有点可惜,现在的班子已经不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么齐了。
人物简介
马奕, 国家一级演员,生于辽宁鞍山。1949年来到武汉,曾出演《悲壮的颂歌》、《西安事变》、《扬子江边》等话剧。1988年担任武汉第一任剧协主席,2007年,被授予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称号。
(作者: 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