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讲故事》雕塑作者李大先:“命题创作,比较直白”

发布时间:2014-03-27 08:06:44来源:SRC-220

  左图:李大先展示当年的雕塑作品《讲故事》记者 彭年 摄

  下图:原江岸区少儿图书馆门前的雕像《讲故事》 记者彭年 摄

  记者 宋磊

  汉口胜利街与中山大道交会处有幢红色老房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为江岸区少儿图书馆旧址。老房子前有一尊白色水泥雕塑:一位老人手指前方,在给身边的孩子讲述着什么。这尊雕像名叫《讲故事》,建于1986年。雕塑背部下方,落款依稀可辨:“武汉园林雕塑院李大贤”。

  近日,记者找到了《讲故事》的作者李大先(曾用名“李大贤”),请他讲述创作经历。

  “学雕塑全靠自己摸索”

  李大先今年68岁,除《讲故事》外,江汉路步行街《乘凉》铜雕、武汉杂技厅外墙浮雕、二七纪念碑碑顶造型等也出自他手。

  早年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附中,李大先并非雕塑科班出身,他说:“学雕塑全靠自己摸索。”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就职于武汉工艺美术学校、武汉美术模型厂、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武汉展览馆、武汉园林雕塑室。因工作需要,他磨练技艺,并创作了一批写实风格作品,曾参与复制四川美术学院作品《收租院》,创作毛泽东胸像、王进喜像、雷锋像、体育系列《稚燕》等。

  “这是一个命题创作”

  1986年,李大先刚调入武汉园林雕塑室一年,江岸区少儿图书馆想在馆前做一尊雕塑,找到武汉园林雕塑室。“这是一个命题创作”,李大先说,委托方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构想:人物为讲故事的形态,突出江岸区的租界历史。

  位于永清街的武汉园林雕塑院成立不久,只有五六个雕塑师,工作条件简陋。接到任务后,李大先和同事们在一个狭小的工作间开始各自设计泥塑小样。几天后,他和同事拿出自己的小样,供委托方负责人挑选。最终,在6个供选方案中,李大先的方案被选中。对方要求一个月交作品,李大先和同事们一起,将小稿放大成原大泥塑,再请工匠翻制成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讲故事”不忘屈辱史

  《讲故事》里,老人身下的石碑极易被忽略。石碑侧倒,左侧残缺,上用阴文镌刻并不完整的“租界”二字。李大先说,如此设计,正是为符合委托方的意愿,“将租界碑推倒,并使其残破,寓意反对侵略,不忘屈辱史,教育少年儿童热爱学习,奋发向前”。石碑上的三只鸽子,则寓意渴望和平,拒绝战争。

  在“老人”的塑造上,李大先并没有参考模特,而是通过搜集图片素材主观创造。他神情凝重,形象端庄,显得颇有学识。李大先解释设计思想:人物穿着大衣,突出气质;另一方面,让雕塑更具团块感,大面积、简洁的造型与人物头部细节形成对比,产生疏密有致的美感。

  并非最满意作品

  20多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讲故事》,李大先怎么评价?他淡淡一笑:“还行吧。”他说,那个时候做雕塑时间紧张,完成仓促,而且为达到宣传目的,在表达上较直白。《讲故事》中的和平鸽、租界碑就显得有点生硬,说教意味太明显。相比之下,他更满意自己的作品《乘凉》。“这件作品有近一年的时间创作,各方面表现得更到位。”他还对记者说:“如果现在再做《讲故事》,我会用一种更概括的手法表现更丰富的内容,留下更大想象空间。”

  从事雕塑事业几十年,李大先主创的人物雕塑不少,但存留于公共空间的仅有《讲故事》和《乘凉》两座,其他作品无处可寻。如今,一些市民曾经熟悉的城市雕塑正在慢慢消失,对此,李大先说:“城市雕塑是历史的标志。我的作品能存留下来是我的幸运,也是缘分。”

  档案

  名称:雕塑《讲故事》

  创作者:李大先

  创作时间:1986年

  完成时间:1986年

  还有哪些承载了武汉人记忆的文化标志,欢迎读者提供线索。(互动方式:18071709671,63149995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