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发布时间:2014-05-13 17:51:30来源:SRC-389

  【湖北日报3月22日4版】

  请大家来参加“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编者按

  本报最近收到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他在肯定我们新闻工作的同时,指出了当前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不良表现,并由此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新闻工作者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新闻工作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的记录者和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传播者,这一点本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新闻界有些同志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时常流露出“局外人”、“旁观者”意识,甚至“无冕之王”心态,有的还有“唱衰”的偏好,从而使某些新闻报道偏离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发展方向。可以说,我们新闻界目前存在的好多不良现象都与缺乏建设者意识相关联。树立和强化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因此,我们今天刊发这位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并欢迎广大新闻工作者和社会人士就信中涉及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大家共同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我们将开辟《“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专栏刊登大家的来稿。

  来稿请传电子邮箱:715322692@qq.com

  一封老新闻工作者的来信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老新闻工作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给我省新闻事业带来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省新闻战线通过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活动,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和优秀新闻精品,媒体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受到全国新闻界的肯定和关注。

  不过,我同时也看到,我省一些新闻媒体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媒体编辑记者对正面报道和建设成就宣传热情不高,认为缺乏新闻价值,但对负面新闻却兴趣十足,常常一拥而上;有的媒体对主旋律影视作品报道仅三言两语,对一些影视明星的风流韵事却连篇累牍;还有些媒体喜欢从互联网网站上“扒”新闻,导致经常出现虚假不实报道,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公信力。

  我还注意到,身边有的同行习惯以“黄鹤楼上看翻船”的心态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或者以“无冕之王”的口吻指责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有的同行、特别是青年同行甚至以“打酱油的”自称神圣的新闻工作岗位,令一些老同志愕然不已。

  我觉得这些情况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新闻工作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全社会各行各业建设者中的一员,而绝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局外人。因此,遇到社会问题,我们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同忧乐、共患难,绝不能有“黄鹤楼上看翻船”的“看客”心态,也不应该有高居人民群众之上的“无冕之王”错觉。新闻媒体是社会现象的“放大镜”,是社会舆论的“扩音机”,新闻报道的毫厘偏差都可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倍加效应。心态的失准很容易带来报道的失误。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姿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热情讴歌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民群众,科学对待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努力凝聚中国力量,共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当然,我也知道,新闻媒体也有市场竞争的压力,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但不应以猎奇媚俗来迎合市场,以牺牲社会效益来换取经济效益。这很可能是饮鸩止渴。其实,新闻媒体的经济效益往往与社会效益成正比,我们的报道如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信任,从而产生公信力和品牌效应,最后就会带来市场的经济回报。而我们的报道只有具备建设性,才能被人民信任,才能形成公信力和品牌效应。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同志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在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市场经济背景下,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角色姿态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新闻事业的未来。我不揣浅陋写来这封信,希望有更多的同志来思考这个问题,更希望新闻界的同行们用自己的实践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的想法对吗?很希望得到你们的回答。

  谨致

  敬礼!

  一个老新闻工作者

  2013年3月19日

  【湖北日报6月6日1版】

  为荆楚建设者欢歌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

  采访纪实

  记者 冯正安 巴晓芳 梁晓莹

  5月下旬以来,在武汉、黄石、咸宁三市的几处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活跃着一支支特殊的建设者队伍,他们在进行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采访。省委宣传部和省记协组织的这一活动,旨在用实际行动进一步深化新闻工作者对“我是建设者”的认识,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牢固树立新闻媒体人建设者主体意识。省直媒体记者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闻院系学生共35人,组成3个重点建设项目蹲点调研采访小组,分赴重点工地。十天来,采访组推出了一篇篇鲜活、生动、深刻的报道,谱写出时代新闻工作者和重点项目建设者的共同欢歌。

  一座心灵桥梁

  铺设在鹦鹉洲长江两岸

  小满时节多雨水。5月25日上午9时,省直新闻媒体和武汉大学学生组成的第一采访小组,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蔡华东带领下,冒雨攀上位于汉阳江畔的鹦鹉洲长江大桥1号桥塔顶。129米的空中,中铁大桥局工人们正在铺架过江悬索主缆。

  从1号桥塔往江中2号主桥塔,只有由钢丝网、木板铺成的施工猫道,网下百米处就是奔腾不息的江水。刚刚走上猫道,因为摇摆和脚下松软,几位记者立刻头晕目眩。眼看安全管理员刘琛在猫道上微笑着检验机械运行,他们终于壮起胆来,一边和工人交谈一边进行现场采访。几位女记者,赢得了工人们赞许的目光。

  在接下来的七八天时间里,10名记者、准记者多次攀登高耸入天的桥塔,行走在空中猫道,和工人们一起晒骄阳、淋风雨,他们一同劳动,一同在职工食堂进餐,记者们向建桥工人虚心请教建桥过程,仔细解读建桥技术难题与秘密。新闻工作者和大桥建设者,就这样在相识相处中熟络起来。

  湖北日报先后推出了《风雨鹦鹉洲》、《空中姊妹花》等4篇现场报道,与湖北卫视的《跟着建设者学做建设者:湖北媒体走进鹦鹉洲大桥》、湖北之声《猫道上的建设者》、长江商报的《总工程师的双重身份》等报道,不仅让鹦鹉洲长江大桥的火热工地生动呈现在受众眼前,更让人们领略到荆楚建设者敢为人先的英雄精神、科学施工的创新精神、忘家忘我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撑起了“天下桥都”大武汉,撑起了建桥技术领先世界的湖北建桥军团。

  一桥飞架,架通两岸交通;两心相连,架起的是心灵桥梁。

  “要把鹦鹉洲大桥建成与世界精细化接轨的标准工程、经得起百年检验的放心工程,力争明年早日通车。”座谈会上,中铁大桥局鹦鹉洲项目经理罗瑞华的承诺让人充满信心。

  “追赶一流、领先世界,中铁大桥局就是我们媒体人身边的学习榜样。我们要踏实打造中国一流传媒集团,为中国梦、荆楚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蔡华东这样勉励同行记者。

  第一小组记者们的收获,远不仅仅是报道。

  荆楚网记者瞿祥涛说,建桥快,百姓出行就多一分福利;媒体人也要快,才能及时传递时代正能量。

  长江商报记者彭为在采访本中写道:作为战线记者,平时去工地找新闻都像“做客”,蹲点的意义在于把自己当成项目团队的一份子,写出的稿子自然少了“纸上谈兵”,多了故事和血肉。

  两位大学实习生则感叹,要成为真正的建设者,我们还得不断磨砺。

  一场精神的洗礼

  在大冶灵乡工业园地上演

  5月27日到6月2日,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相关领导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韩少林带领下,省直主要新闻单位青年记者和高校新闻院系学生一行13人,组成第二采访小组,在大冶走访乡村农户,工厂田间,与建设者同行,聆听建设者们的中国梦,探寻灵乡与大冶的经济奇迹。

  大冶号称矿都,大冶的经济实力,与工人的贡献分不开。

  韩少林说:“矿都工人,是挥汗冶铁的建设者;媒体人,是以笔为犁的建设者。两路建设者,都有一个中国梦。”

  在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1600多摄氏度的炼钢炉前、现代化的锻造车间、火红的炼铁厂里,都留下了采访组成员们的身影。采访组成员还穿上工装,拿起工具,与工人们一起劳动。

  几天里,采访组走访了灵乡镇,灵城工业园,灵乡镇谈桥、戴岭等多个新农村、社区,与灵乡镇党委书记王建华及一批乡镇干部,深入探讨灵乡经济奇迹;采访了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大冶发改委等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还走访了大冶经济开发区、陈贵镇、大箕铺镇、茗山乡,以及虹泰铝业、顺富服装、瑞晟生物、隆成婴童用品等多家企业。

  蹲点调研期间,骄阳与雨水交替,采访组每天早上8点半外出采访,自费解决住宿、餐饮,晚上整理采访素材、编发稿件,风雨无阻,切实做到了“身披风雨、头顶酷暑、脚踏泥土”。

  就这样,大冶灵乡工业园地上的采访,成为新闻工作者精神上的洗礼。

  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均在头版醒目导读、2版头条刊发《两路建设者 一个中国梦——来自大冶灵城工业园的报道》,另两篇长篇通讯《灵乡之灵》、《大冶之大》正在精心写作中,计划近日推出。湖北卫视播发报道《跟着建设者学当建设者:感受冶炼工人的责任》、湖北之声推出了《大冶市灵乡镇做强产业链,促进城镇经济持续发展》等报道。

  看到普通工人为更好地掌握先进设备而不断学习,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祝琳隐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对于自己时常惰于积累、懒于坚持感到惭愧。一名好的建设者,一定是不断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社会助推动力的。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建设。”

  一次心灵的对话

  在咸宁经济开发区展开

  5月29日起,来自省直媒体的10名记者和2名高校新闻专业研究生,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相关领导和省广电总台副台长雷刚带领下,走进咸宁经济开发区,开始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采访。

  咸宁经济开发区聚集着100多家企业。大家先后走访了能一郎、南玻、惠生药业、华源印铁、黄鹤楼酒业等企业,以及开发区三期项目工地、蓝领新村等在建项目,并与咸宁市发改委、经信委等部门和咸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座谈。

  湖北日报、湖北卫视、湖北之声、湖北经视先后刊(播)发了《建设者与建设者的心灵对话》等调研体会稿件。此外还根据各自媒体的需要,分别采写了《咸宁筑造生态工业新城》、《谢志成:打造中国新能源品牌》、《桂乡竹韵看咸宁》等一批反映咸宁市、咸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成就的深度稿件,即将陆续刊(播)发。

  采访中,记者们在与企业建设者的互动、交流、学习中,反思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意识还有哪些差距与不足。大家认为,做企业要研究客户的需求,加强技术创新;作为媒体,我们也要研究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创新,坚持“接地气”,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雷刚说,办企业千辛万苦,但舆论可能在一夜之间摧毁它。对于企业出现的问题,我们应多作建设性的客观报道。舆论场如果出了问题,危害甚于物质废品、次品。媒体应承担“熨斗”角色去熨平伤口,而非在伤口上撒盐。

  能一郎公司董事长谢志成,从一位中学教师起家,不断挑战自我,直至现在能做出国家部委认可的军用、民用产品,非常难得。采访这位企业家后,省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记者胡芳深有感触地说,媒体从业人员同样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样需要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竞争意识和担当意识。

  流水线上的工人、研发部门的专家、行政部门的普通文员……这些敬业爱岗的普通人,让湖北经视记者唐铁瑜感叹不已:只有做出精品,我们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特殊话语权,也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自身的价值。

  记者们和准记者们就这样与咸宁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者,进行着一场心灵对话。

  【湖北日报9月16日1版】

  正能量冲击波

  ——“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发全国反响

  记者 江卉

  “应该以建设者姿态,呈现事实的真相,而不应该像网上传播的谣言那样,去制造噱头,去推波助澜。”9月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湖北日报武汉新闻中心记者姚启慧现身说法,以戳穿“武汉城管打死人”的武汉诈尸案为例,讲述如何用新闻报道击碎网络谣言,传递正能量。

  9月初,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等密集聚焦发源于湖北、影响全国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报道传递出共同的赞誉:无论是澄清虚拟世界的谬惑,还是服务中心服务民众,在共圆“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设者的角色定位正在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从中央媒体持续关注,到全国媒体积极参与,从新闻界到高校、社会,5个多月来,湖北新闻界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引发全国冲击波,在新闻界乃至全社会唤起理性思考,带来行动变化,引发心灵共振。

  中央媒体持续聚焦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如何争夺最大影响力的话语权,成了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经过热烈讨论,中国媒体人倡议以‘建设者’的姿态自觉担当社会责任。”9月5日,新华社在这篇对外报道稿中,将“建设者”上升为中国媒体人的新形象。

  3月底至今,湖北新闻界开展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迅速走出湖北,走向全国。9月4日至6日,中央媒体再次强力聚焦“我是建设者”大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媒体,纷纷推出长篇通讯,配发评论,密集报道由我省发起的“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盛赞这场大讨论活动抓住了新闻战线“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报道认为,大讨论推动了对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的深入思考。

  中央媒体的相关报道引起了网络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网、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易、搜狐及凤凰网、大公网、文汇网、星岛环球网等境内外主流网站纷纷转载。

  大讨论引发了兄弟省市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重庆、浙江、江西、云南、湖南、陕西等18个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媒体积极响应,参与“我是建设者”大讨论。

  湖北新闻界深化践行

  “好新闻记者,是‘在路上、在现场’的记者。好新闻作品,是反映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品。”9月11日下午,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主办的“我是建设者”巡回报告会首场在东湖宾馆举行,这是湖北新闻界深化、践行“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之一。

  大讨论开展5个多月,湖北新闻界从思想到行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角色定位明晰。新闻人应给社会什么样的影响?新闻人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2500多篇大讨论文章彰显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时代记录者、先进文化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定位”,已经成为全省新闻界的共同心声。

  人才迅速成长。青年记者、新闻学子到跟生产建设者学当建设者,蹲点调研重点建设项目,年青记者,一线中增长才干,坚定理想。湖北经视记者唐铁瑜和10名青年记者多次攀登正在建设、高耸入云的鹦鹉洲塔桥,与工人们一起沐风栉雨,领略建设者的创新精神、牺牲精神。“只有做出精品,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特殊话语权。”

  传播力得到提升。助残犟妈、抗旱救灾、“用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的大量涌现。湖北卫视成为排名提升最快的省级卫视,收视率从前两年的第17位上升到了今年的第9位,并有6档节目跻身全国前5位;湖北日报的发行量从前几年一直徘徊不前的21万份左右上升到56万份。

  走进高校扎根社会

  走出新闻界,走进高校,走向社会,“我是建设者”大讨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湖北30多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在校新闻学子数万人,这是一支庞大的新闻后备军。“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走进高校,扎根高校,有力推动了对新闻后备人才培养的思索和实践。

  针对高校新闻院系师生的特点,我省组织优秀的青年新闻工作者、老新闻工作者、新闻道德监督员、基层干部分期分批地走进高校与新闻院系师生交流互动;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高校媒体开展“双向挂职”;新闻院系师生参加“走转改”和主题宣传......高校与媒体互动,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对接,相得益彰。

  “大讨论中,‘信义兄弟’、‘诈尸事件’等鲜活的事例,让我明白了记者要寻求最利于推动问题解决的报道方式,不能为了吸引点击率和收视率而一味曝光。尽管只是一名校内媒体的编辑,我也要当建设者,理性思考如何进行新闻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学通社编辑、大三学生毛舟说。

  这场发生在新闻界的讨论,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省内社科类杂志开辟“我是建设者”专栏,各地专家、学者纷纷撰文投稿,从不同角度研究这场大讨论的学理价值和意义。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灿发以“我是建设者”为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与社会责任理论的创新。

  武汉铁路局员工万晓提出,打造让建设者青睐的媒体,做建设者喜欢的记者,写建设者能为之感动的报道,就能够坚定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建设者站在一起,就是真正的建设者。

  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省政府参事彭智敏说:“这场讨论,对新闻界意义重大,对社会其他行业也有很大启发。当大家都来思考角色定位,思考如何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并为之努力奋斗时,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眼下,这场大讨论所带来的正能量,正在在神州大地奔涌、激荡、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