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余友珍两个身份一种本色

发布时间:2014-05-13 18:18:17来源:SRC-196

  家拥住房17套,她是千万富婆

  起早贪黑扫大街,她是环卫工

  余友珍两个身份一种本色

  她告诫子女:“你们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

  本报讯 (记者龚平)昨天是2013年第一天,早晨6点半,寒气刺骨,53岁的余友珍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准时赶到武昌徐东路,开始清扫马路。过往的路人不会想到,这位穿着一身橙红色工作服的普通环卫工,家有17套住房,价值过千万元。

  余友珍是武昌区城管局清扫大队的合同工,月薪1420元。她家拥有10套现房,邻近东湖欢乐谷景区,市价每平方米至少6000元,加上今年即将交付的另外7套住房,她是个拥有千万房产的“富婆”。

  余友珍负责约3000米马路的保洁,每天要沿街来回清扫6个小时,擦洗8个垃圾箱。昨天记者现场看到,余友珍拿着湿抹布,弯腰擦了一会儿,箱体表面很快就结了一层冰碴儿。

  上世纪80年代,余友珍是洪山区东湖村霍家湾菜农。夫妻俩起早贪黑,辛苦攒钱,在湾里第一个盖起了三层楼私房。到武汉打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余友珍就将空余的几间房用于出租,到上世纪90年代初,每间每月至少能收50元钱。攒了钱后,又盖房又加层,几年下来,她共拥有了3栋5层楼的私房,大多用于出租。她说,当时农村建房管得松,家家都盖房。令她没想到的是,2008年开始赶上征地拆迁还建,她居然先后分得21套房子。后来,她陆续卖掉了4套。

  从1998年起,失地后的余友珍到武昌区城管局当环卫工,一周休息一天,凌晨3点半就要到岗。虽然后来成了“富婆”,但她依然没有放下扫帚。工作中,常常被人冷眼相看,但她仍然乐此不疲。清扫班里的很多同事都想不通:“余师傅家里那么有钱,还要来吃这个苦!”对此,余友珍有自己的说法:“我想给儿子、女儿做个样子,不能天天窝在屋里坐吃山空。”

  余友珍耳闻目睹村里有人拿到多套还建房后,不做正经事,沉湎于打牌赌博,甚至吸毒。她对子女有言在先:“你们要是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现在,她的儿子在东湖风景区当司机,月薪2000多元;女儿也是上班族,月薪3000多元。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家拥住房17套,她是千万富婆

起早贪黑扫大街,她是环卫工

余友珍两个身份一种本色

她告诫子女:“你们不做事,我就把房子捐给国家”

参评项目

消息

 

龚平

责任编辑

范洪涛  唐志平

刊播单位

武汉晚报

首发日期

2013年1月2日

刊播版面

三版

作品字数

737

作品评介

1、主题重大,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拆迁致富是中国当下一个客观存在的特殊现象,一些人因此放弃劳动,追求享乐,甚至赌博、吸毒,迷失了人生方向。一夜暴富之后该作怎样的选择?这则新闻提供了一个极具示范价值的样本,在新时期生动有力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文风朴实。用平实的语言还原了一个平实而又特别的中国母亲。

3、这篇新闻作品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成果,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采编过程

   在深入基层、体验一线环卫工工作和生活的“走转改”新闻实践过程中,记者从环卫工余友珍的穿着和谈吐中,敏锐捕捉到她的与众不同,发现她是一位“不是为了生计”而起早贪黑上班的特殊环卫工。随后,记者先后四次在凌晨4点,顶着冬日的寒风,陪余友珍一起扫马路,最终用诚心打动了她,使她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讲述了家里拥有巨额房产的秘密,以及为何坚持当环卫工的心路历程。记者随后以饱满的热情采写了消息,同时推出连续报道,整个新闻报道持续了半个多月。

社会效果

1、这篇报道迅速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见报次日,《新华每日电讯》予以全文转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作出批示:“像这样的故事可广为传播,媒体要积极倡导健康的价值观。”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批示:“关于价值观的宣传要广泛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传播这样一些典型故事,可收到很好效果。”时任中央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王世明也作出批示。随后,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及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尹汉宁也分别对挖掘余友珍的“积极健康价值观”作出批示,湖北省委宣传部组织中央在鄂媒体和省属媒体进行了集中采访宣传。

2、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读者给编辑部打来电话,表达感动敬佩之情。

3、报道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各省级电视报纸电台、英国每日邮报、镜报、美国赫芬顿邮报、香港南华早报等知名媒体多次聚焦、配发评论,都予以了积极正面的评价。有英国网友评价,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中国故事”。新浪、搜狐等知名网络媒体均在首页转发本报报道,引发网友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