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 追忆中共“一大”湖北人(图)

发布时间:2014-07-01 07:23:08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纪念日。

  1921年7月23日,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开幕,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南湖“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开始领航中国。

  让我们骄傲的是,13位“一大”代表中,有5位是湖北籍,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包惠僧、刘仁静。

  搏击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各自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他们在后人中及家乡留下了怎样的印记?

  董必武传下平民家风

  人物史料

  董必武(1886-1975,红安人)“一大”后,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武汉,成立了中共武汉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共鄂东特委领导以董必武名义发动了着名的黄麻起义。1934年10月,年近半百的董必武参加了长征。抗战中,董必武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成员之一进行国共谈判。194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美国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代表中共和解放区人民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国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日前,在武昌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记者采访了董必武的长子董良羽。

  77岁的董良羽精神矍铄,话语平实。“父亲的出生地是湖北红安,所以,我当兵转业后在北京工作了一段时间,上世纪90年代退休不久,就来到湖北,只有过年过节才回北京。”

  董良羽介绍,他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董良翚生于1941年,曾任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已退休;弟弟董良翮生于1945年,曾下放到河北省晋县,回北京后先在农机局工作,后来下海做点生意,相当于个体户,现在也退休了。

  “近10年来,我们兄妹几乎每年清明节都要到红安扫墓。”董良羽介绍,董必武及夫人何连芝的骨灰,已于2000年10月从北京八宝山公墓迁回故乡,安葬在董必武纪念馆内。该馆位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馆内安放着董必武半身铜像,基座上“董必武纪念像”6字由邓小平题写。基座后,就是董必武夫妇合墓。

  谈到给父亲迁墓,他说,“我们兄妹几个商量来商量去,老爷子回归桑梓、和红安老家数万英烈在一起的生前愿望,要实现啊。于是我们就给‘中办’写报告,‘中办’后来批了。”

  “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在疾控中心做科研,另一个是个体户,能够糊口。”董良羽说,两个孩子曾在英国和加拿大留学,但都靠自己在餐馆刷盘子、给别人搬家,赚取生活费。“我们的家风是勤俭的平民家风,至今,董家的孩子没有一个人移民,没有一个人加入外籍。”

  2005年,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会在武昌成立,董良羽为法人代表兼秘书长。近期,研究会将做一些惠民的实事,包括司法援助、文化传承、食品安全等。

  包惠僧回乡两次发怒

  人物史料

  包惠僧(1895-1979,团风人)“一大”结束后,中央局建立了领导工人运动的机构,创立《劳动周刊》,包惠僧参加编辑刊物和制定工人运动计划。大革命时期,包惠僧经历和目睹了国民党改组、黄埔建军、两次东征、廖仲恺被刺等历史事件,与周恩来、廖仲恺等人频繁接触。

  由于各种原因,包惠僧误入歧途投靠国民党,担任了户政司司长、人口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包惠僧深思熟虑后提出复归,周恩来安排他到革命大学学习,后在内务部任研究员,1957年任国务院参事。

  6月26日,团风县但店镇拱桥铺村。登上包家畈旁的小山丘,我们在一座坟冢前停下。

  墓碑上刻着:包惠僧。

  “魂归故里,是二伯父生前最大愿望。”包惠僧五弟的长子包楚豪说。2009年,遵照包惠僧生前嘱托,家人将其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至家乡。从1921年算起,到叶落归根,已是整整88个寒暑。

  在包楚豪记忆中,二伯父总共曾回家乡两次。

  第一次,1946年冬。“回来的那天晚上,家里来了三桌客。吃饭的时候,听到有人尊称四弟、五弟为‘四老爷’、‘五老爷’,他当时就发了脾气,劈头盖脸地将两个弟弟骂了一顿。”“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带了8个兵来为二伯父站岗,也被痛骂一顿。他对乡长说:‘我只是在政府做事,不是做官。你把对我的这种尊重用在民众身上,乡亲们的日子就好过了。可是你们拉夫抓丁搜刮民财,弄得鸡犬不宁,恶行不改早晚会遭报应的!”

  再次回到家乡,已在20年后。

  1966年,包惠僧在家乡住了4天。离开前,他长跪在父母坟前,老泪纵横地叮嘱包楚豪:“我在你祖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了。我死后,你们把我的骨灰葬在这里,让我陪陪他们,看看乡亲。”

  常年在外,包惠僧对老家的一草一木都不曾忘怀。包惠僧的侄子包楚进曾将老宅大门左侧的一棵樟树砍掉卖了80元钱。包惠僧怒不可遏,写信骂他“败家子”。后来,包楚进在原地补栽了3棵香樟。

  2009年,包惠僧骨灰安葬在父母墓旁。自此,每年清明,他的子女都要从天南地北赶回家乡祭拜。

  家乡人感喟刘仁静浮沉

  人物史料

  刘仁静(1902-1987,应城人)1922年9月,陈独秀请刘仁静一起到莫斯科开会,刘仁静因外语特长担任发言重任。1923年8月,他当选为团中央委员,任临时中央局编辑。1926秋,刘仁静到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期间,前苏联党内爆发了斯大林与托洛茨基的斗争,托洛茨基被驱逐出境。1929年,刘仁静绕道欧洲“朝拜”托洛茨基,回国后开始组织托派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刘仁静走上了认错的道路。经过学习改造,他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工作,后任国务院参事。

  6月26日,应城历史名人馆里,有游客驻足在刘仁静塑像前。

  这是该馆仅有的3尊人物塑像之一。另两尊塑像是应城籍辛亥人物蒋作宾、导弹将星杨业功。

  解说员是这样介绍刘仁静的:“一大”代表刘仁静,应城城关人,天资聪慧,先后考入武昌博文学院和北京大学。在北大,他穷困得交不起学费和生活费,李大钊只好出面为他作保。正是受李大钊的影响,刘仁静参加了“五四”运动和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作为北京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后来,他因为参加“托派”被清除出党。

  应城市史志办张红传介绍,刘仁静的出生地在老应城一中(现西河中学)后面的解放街一带,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在私塾当教师,兼开杂货铺。刘家老宅所在地已变成一条商业街,记者在街头上询问“刘仁静”,几乎尽人皆知。

  应城市原党史办主任吴家森说,刘仁静的人生浮沉让人感喟。他是“一大”最年轻的代表,参会那年才19岁;也是最后一个离世的代表,1987年8月,他清晨横穿马路,准备到对面的北师大校园锻炼,被一辆急驰的公交车撞倒去世,享年85岁。

  刘仁静于1930年与湖南籍女子陆慎之结婚,次年育有一女,叫刘文澜;1934年,又得一子,叫刘威立。刘文澜现居上海,是着名翻译家,与丈夫陈良廷都从事外国文学翻译工作,已出版译着几十部,包括《儿子与情人》《教父》等名着。刘威立年轻时当兵,上世纪80年代转业回北京,人到中年才结婚,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刘威立曾出版传记《刘仁静》。

  陈潭秋家书催人泪下

  人物史料

  陈潭秋(1896-1943,黄冈人)出席“一大”回武汉后,陈潭秋到女子师范鼓舞学生反封建,广泛发动各界声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大革命失败后,前往江西参加南昌起义。1934年秋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次年夏天前往莫斯科学习并参加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1939年5月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

  1942年,新疆政治形势恶化,陈潭秋制定了分三批撤退方案,把自己安排在了最后。次年2月,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被秘密杀害。

  6月25日,黄州市陈策楼镇陈策楼村。细雨笼罩下的陈潭秋故居及纪念馆宁静肃穆。“你们得去看看那封家书。”老馆长孙在本把记者带进纪念馆。墙上,是1933年2月22日陈潭秋写给三哥陈春林、六哥陈伟如的信(翻拍件)。

  1933年初,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去中央苏区。当时陈潭秋担任江苏省委秘书长,一家人租住在上海大连湾一栋房子里,妻子徐全直临产,身边还有女儿徐赤君、儿子陈鹄。陈潭秋夫妇商量后,决定把一对儿女和将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两个哥哥。“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现在直妹(徐全直)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希望两兄不时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骨肉分离,陈潭秋心酸,只得在信中叮嘱哥哥。

  谈及母亲,陈潭秋愧疚:“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诸多苦难啊。”1928年春,因为陈潭秋,国民党一把火烧掉了陈策楼,村里3年没人敢住,陈母颠沛流离直到去世。彼时,陈潭秋远在江苏,负责工运组织工作……

  这封信发出2个月后,陈潭秋的第三个孩子陈志远在上海呱呱落地;又两月,徐全直被捕。次年2月1日,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襁褓中的陈志远被陈伟如接回湖北抚养。

  这封信发出10年,陈志远10岁时,陈潭秋在新疆就义。父子俩终生未谋一面。

  据介绍,陈潭秋长子陈鹄解放后曾任国家计委国土局局长、国家发改委专家,现已86岁高龄;女儿徐赤君一直在北京工作生活,2000年已去世;陈志远为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李汉俊家族四代党员

  人物史料

  李汉俊(1890-1927,潜江人)李汉俊精通四国语言,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影响了毛泽东、董必武、周恩来等革命青年。1922年,李汉俊从上海回到武汉,在武昌中华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执教并领导了后来的京汉铁路大罢工。在武昌高师期间脱党(因档案缺乏,原因未知),但从未放弃信仰,未曾离开与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斗争的战场。

  1927年7月,汪精卫确定“分共”和大屠杀计划,李汉俊以省教育厅厅长等身份保护了一些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年底被军阀杀害,年仅37岁。

  走进潜江市袁桥村,整齐的农家别墅间有一块空地,一块不大的石质塔碑竖立,这里是李书城(注:辛亥元老,中共“一大”便在他家中召开)、李汉俊两兄弟诞生地。

  88岁的潜江市首任博物馆馆长罗仲全告诉记者,说到李汉俊,除了他的革命经历,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家四代同党、四代同(学)堂。

  1922年,李汉俊受聘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担任历史社会学系主任,是我国第一位把唯物史观列为高校教学科目的教授,其讲义原本现保存在中国革命博物馆。1926年12月,武昌中山大学组建,李汉俊、邓演达与董必武等9人为筹委会委员。

  1927年12月17日,新桂系军阀胡宗铎、陶钧派兵包围武昌中山大学,逮捕和杀戮进步师生,李汉俊遇害。他是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第一个为革命献身的人。

  从李汉俊开始,李家四代人都有中共党员。李汉俊的长女李声馥生于1918年4月,1974年入党,曾先后在武汉市第二医院、武东医院工作。李声馥次女甘子诚,1979年入党,曾任江岸区联合医院院长兼书记、武汉市精神病医院三病区主任,以院为家,1989年病逝时年仅41岁。李声馥孙女甘泉1999年入党,外孙王书城200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李汉俊的小女儿李声香奇在李汉俊牺牲20天后出生。她1947年考入武大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与物理系毕业留校的黄锡文结婚。他们的儿子黄健,是武大动力与机械学院教授。黄健的儿子黄成也曾是武大学生。从李汉俊开始到他的女儿、外孙、曾外孙,整整四代人与武汉大学结下了浓浓的情谊。

  本版采写:记者陈春保蒋绶春陈会君陈鹏通讯员熊廷华郭薇赵林武刘大琼别国庆郑毅史料支持: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