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76年前的今天武汉沦陷 文艺界名人以笔为刀向日军宣战

发布时间:2014-10-25 09:16:36来源:SRC-252

  今天下午,刺耳的防空警报将继续在武汉上空响起,它像一道利剑,在每个武汉人的心口划过,带着痛,提醒着每一位,勿忘国耻,珍惜现在。

  76年前的今天,武汉沦陷。

  历史不能忘却,长达七年的黑暗沦陷期,在汉的军人、名人、百姓,为反抗日本侵略者,维护民族气节疾呼过,对日军的残暴反抗过,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

  76年后,我们追寻着十位武汉沦陷时期亲历者的足迹,从他们当年英勇抗日的事迹中感受那个年代的战火和青春。今天,我们介绍的是当时的三位文艺界名人,他们以笔为刀,甚至以生命向日寇宣战。

  汉剧名角黄鸣振:

  不向日军鞠躬被摔死

  1938年10月25日至27日,日军陆续攻陷汉口、武昌、汉阳,至此,除法租界外,武汉全部被日军占领,进入长达七年的沦陷期。

  沦陷期间的武汉,划有武昌、汉口两个“难民区”。汉口难民区在硚口至利济路,东至汉水,西至中山大道,区域大,却只有两个进出口,四周布满铁丝网。所有“难民”只准从这两处进出口通过,出入时还须出示从日本浪人、汉奸手中购得的安居证,通过门口必须向守门的宪兵脱帽、三鞠躬,此外出门还要接受喷洒消毒药水,否则就要受到重罚。

  骨子里不服周的武汉人,怎么能忍得下这口气。

  当时,武汉著名汉剧演员黄鸣振对日本人的这种侮辱十分愤恨。一天,他过哨卡时,偏偏不向日军鞠躬,也不让日寇在身上喷消毒药水。日本兵伸手要打他耳光,有汉剧功底的黄鸣振轻巧地躲开了。恼羞成怒的日本兵聚集数人,一同扑上,将黄鸣振捉住,抬起来往地下猛摔,见还能动弹,再抬起来摔,直到他吐血而死。

  一代名角,为了民族气节,就这样惨死在日军的凌辱下。(记者郭佳 实习生秦海清)

  传奇女作家萧红:

  写多篇抗日作品推动抗战

  日前,江城各大影院正在上映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影片以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为引子,塑造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影片多次在武汉取景,还原了当年“卢沟桥事变”后,文艺界名人迁往武汉,在武汉掀起新一轮以笔为武器,向日寇宣战的抗日热潮。

  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不仅在文字上的造诣有目共睹,其爱国情怀也令人敬佩。1937年9月28日,萧红、萧军撤往武汉。在武汉,他们结识著名青年诗人蒋锡金,住进他在武昌水陆前街小金龙巷25号的寓所。萧红、萧军与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青年作家积极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并在武汉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东北作家群。

  面对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萧红毅然加入抗战的文艺队伍中,写下多篇以抗日为主题的作品,对宣传推动人民抗战起到积极作用。此外,萧红还参加了胡风主编的《七月》编辑工作。

  当时的武汉,有着国魂复苏的激励,文化界名人的到来,使寂寞、荒芜的武汉文坛在抗战初期盛极一时。“到武汉去!”成为文化界响亮的口号。短短几个月,聚集的著名文化人士就达1000余人,迁移到武汉的文化团体达两三百个,有200多种报刊在武汉出版发行。武汉继全国抗战政治中心之后,迅速成为全国抗战的文化中心。(记者郭佳)

  国画家王文农

  借书法作品痛斥汉奸

  武汉著名国画家王文农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1935年王文农在北京求学时,正值“一二·九”运动,各校学生都积极投入了抗日救亡的爱国活动,王文农更是踊跃参与。

  当时大汉奸殷汝耕正筹备卖国的“翼察政务委员会”,其公馆恰在王文农就读的京华美专对面。王文农和同学们都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不久,学校照例举办画展,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和汉奸文人也来参观。王文农这次没有以画作参展,而是特地书写了几件书法作品,挂于展厅内。如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太平天国黄公俊的“最痛有人甘婢仆,可怜无界别华夷”;还有他自己创作的《冰天雪地的东北义勇军》长赋等,借这些作品,对汉奸予以无情的痛斥和鞭笞,对抗战救亡的志士仁人,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和赞扬。他的作品在展出时受到了参观者的关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1937年王文农毕业返回江南故乡,并受聘于大冶中学,在学生中积极宣传抗日。不久故乡沦陷,家中店铺被日军投弹炸毁,学校亦停办。王文农携家逃难,流亡到汉口难民区,其生活窘迫可知。后来,经朋友陈醉陶介绍,才受聘去了汉口上智中学,担任高中国文和全校美术课教师。他在上国文课时,常常选些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文章作教材,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教育。在他的感召下,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成了抗日中坚和民族英才。(记者严珏 摄影记者詹松(翻拍))

  时代的呐喊

  总编室评论员 淡定萌叔

  1930年代的武汉,是一个动荡的时代。

  那是最坏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日军铁蹄下被肆意蹂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大波热血青年,从全国各地云集武汉,同仇敌忾与日军搏斗。

  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专门嘲笑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正是这群“百无一用”的书生,将手中的笔,变成犀利的武器。他们发表的文章,热情洋溢,汇入鲁迅先生的“呐喊”洪流,鼓励大家打破“黑屋子”和“铁屋子”,唤醒那些还在沉睡、对日本人还抱有幻想抑或恐惧的人们,一同起来抗日,也给抗日的兄弟姐妹们鼓劲加油,坚持就是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1938年的武汉,就像近日上映的那部描写“30 年代文学洛神”萧红的电影《黄金时代》一样,也是一个“黄金时代”。最后,武汉浴火重生,日本人最终低下了他们曾经趾高气扬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