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国荣在修复残缺青铜器。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余乐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连红 余乐
编者按
3月20日,由国务院颁布的我国博物馆行业首部全国性法规《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博物馆将更大踏步走进民众生活中。在此背景下,本报推出“博物馆文物保护探秘”系列报道,深入采访青铜器、瓷器、古籍、丝织品、简牍等各个领域内我省顶级的文保专家,揭秘出土时暗淡无光甚至残破不堪的文物是如何经专家之手变身博物馆展厅里的“明星”,以此拉近文物与公众的距离。
昨日,记者采访我省着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方国荣时,他正带着徒弟在临时工作间,紧锣密鼓地修复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青铜器。除锈、矫形、补配、焊接、打磨、着色……,这样的流程,56岁的方国荣做了35年,一批批出土时锈迹斑斑甚至支离破碎的青铜器,经他之手穿越几千年获得重生,有的还成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修复绝活,来源于责任心
“很多难题的解决,娴熟的技艺起作用,但更离不开责任心。”方国荣为人谦和,他轻声慢语向记者道出从业这么多年的经验之谈。
1980年,省博物馆成立附属文物复制厂,方国荣从那时起接触文物修复、复制。工作没几年,这名勤勉的青年就参与进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课题组,他很珍惜这次机会,不断钻研制模技术。当时,业内通用硅胶灌腔法进行翻模,他在全省率先尝试用涂刷的办法翻模,极大提升了制模工艺的效果、降低了成本。此后由方国荣担任技术负责人,曾侯乙编钟又复制了五套,其中一套送到台湾。
去年,叶家山青铜器要办临时展,一批器物经其他工作人员完成除锈后,送到方国荣手上进行后续的修复,他仔细查看,发现一件器物上残存锈块下隐隐藏着“一横”,遂对其进行二次除锈,竟惊喜地发现了对考古工作而言极为珍贵的铭文。
残枝败叶,变身惊艳摇钱树
在郧阳博物馆,一棵高约125厘米、枝繁叶茂的精美的汉代摇钱树,备受瞩目。这件象征权利、地位、富贵、吉祥的文物,是该馆当之无愧的镇馆之宝之一。
很难现象,这件文物最初交到方国荣手上修复时,仅两片叶子较完整,其余均为难以识别的残破片,大小60余块,且没有参照物。方国荣带着徒弟黄文广反复尝试,他们先将残碎片拼对焊接,每拼出一片较完整的枝叶,就进行翻模复制,再从复制件上裁剪下各片的残缺部分,经焊接、打磨,补全枝叶。
经过数十天的努力,残破叶片补完整了。但该怎么组合?又是一个难题!就在这时,从房县博物馆传来消息,该馆也有一棵汉代摇钱树的残片,在馆内尘封多年。经比对,这两棵摇钱树树干上人物像性别不同,但同一组枝叶不仅尺寸和造型相同,连细部也惊人一致,仿佛出自同一副模具。方国荣将这两件文物结合起来考虑,终于解开了摇钱树的整体造型之谜。
原件修复成功之后,方国荣应郧阳博物馆要求“克隆”摇钱树,曾复制过曾侯乙编钟的方国荣,却为此伤透脑筋。
原来,由于摇钱树锈蚀严重,枝叶边缘处梳齿状造型缺失严重,需要在第一次制作的模型上补刻、整理,再二次制模,才能做出枝叶应有的效果。此外,外地出土的摇钱树,叶片厚度通常为2毫米,这件厚度仅1毫米,且造型结构复杂细密,纹饰丰富,复制难度很大。但方国荣咬紧牙关,凭着几十年积攒的经验,经过半年的古法冶炼、铸造,最终复制成功。“据我了解,我省能进行专业青铜器修复操作的,不足十人,能独当一面的更寥寥无几,但全省有大量青铜器等待修复保护,真担心这行将来后继无人啊!”采访结束时,方国荣忧心地说。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