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纪念楚剧命名90周年 经典剧目展演将持续到12月(图)

发布时间:2016-11-08 17:16:00来源:SRC-389

图为:省市联手纪念楚剧命名90周年,彭青莲(后排右三)、夏青玲(后排右四)等众多名家倾情出演。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陈建顺 丁艳红

《双玉婵》《站花墙》《哑女告状》《万里茶道》等楚剧新老经典悉数上演,沈派、黄派、李派、关派等四大流派精彩纷呈,彭青莲、夏青玲、詹春尧、余维刚等一批名家、新秀纷纷登场。

为纪念楚剧命名90周年,楚剧界自9月27日起就隆重开启庆祝帷幕,先是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与武汉楚剧团两大楚剧龙头联办“迎国庆暨楚剧命名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又掀起“楚剧命名90周年省市区经典剧目联合展演”将持续到12月。前后上演多达30场,惠及上万戏迷。

汉剧艺人提议 楚剧正式命名

楚剧是我省最大的地方艺术剧种,发源于黄陂、孝感一带,发展、成熟、兴盛于武汉,迄今已有170余年历史。楚剧原名黄孝花鼓,也叫西路花鼓。1926年9月10日,在湖北剧学总会开会时,由汉剧艺人傅心一提议,才正式定名为“楚剧”。

在楚剧发展历史上,早期的沈云陔、李雅樵、关啸彬、熊剑啸等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来的于盛乐、张太平、张巧珍、张一平、彭青莲、詹春尧等楚剧表演艺术家,也深受观众喜爱。

楚剧产生了《葛麻》《赶会》《寻儿记》《罗帕记》《三打金枝》《绣花女》等数百剧目。其中《葛麻》《刘介海》《追报表》被拍成戏曲电影广为流传,《一瓶茅台》《娘娘千岁》获“文华剧目奖”。新排剧目《大别山人》先后获得文华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奖。2006年,楚剧入选首批国家非遗保护名录。

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改革楚剧

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说,楚剧命名前的花鼓小戏,唱的内容跟京、汉大戏不同,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少,饮食男女的世俗情爱多,其中不乏荤段子。因此一直没能到大戏台去唱,官方甚至禁演。

1926年,国民革命军攻克汉口、汉阳、武昌后,总政治部接收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当过几天中山舰舰长的李之龙任俱乐部主任。他深入考察楚剧后,发起对楚剧的改革,并将其请进民众乐园,大受欢迎。

黄孝花鼓发展成为楚剧,楚剧表演艺术家沈云陔算是奠基人之一。1927年,沈云陔进入民众乐园,参加李之龙组织的楚剧改革,演出《小尼姑思凡》《吕蒙正赶斋》等革新剧目。后又与李百川合作,聚集楚剧精英,请人编撰大批新剧目,并进行化妆、服装、乐队、布景等全面改革,使所带的戏班阵容整齐、好戏连台,在武汉称誉十年。解放后,沈云陔率先移植了《九件衣》《红娘子》等新剧目,倡导举办楚剧女演员训练班等。

在60年舞台生活中,沈云陔所演剧目不下200余出,塑造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刻苦钻研艺术,精益求精,既尊重传统,又勇于革新;既保持了楚剧特色,又博采兄弟剧种之长,使沈派艺术成为楚剧重要流派之一。

  送戏下乡场场爆满

  楚剧仍有强大生命力

  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通讯员陈建顺、丁艳红)“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昨日,武汉楚剧院副院长王文华说,这段时间在楚乐戏苑的集中展演活动,每一场都受戏迷追捧,很多戏迷看后直呼过瘾。

  据了解,楚剧至今仍有千万戏迷。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每年送戏到基层,连续18年获得湖北省“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称号,1997年,当时的湖北省楚剧团还曾荣获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称号。“每年剧院到基层演出在150场左右,楚剧是其中的重头戏之一”,省戏曲艺术剧院楚剧团负责人称。今年暑期,东湖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与省戏曲艺术剧院开展的第三轮送戏进社区活动启动,观看群众达到5万多人次。省戏曲艺术剧院派出强大阵容,一批国家一级演员、楚剧名角战高温酷暑,为群众倾情奉献喜闻乐见的剧目。看戏的居民人山人海,不少居民看得流连忘返。

  为推动楚剧艺术发展,我省于1990年设立并举办首届楚剧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六届。2015年的第六届楚剧艺术节规模空前,吸引了全省13个专业楚剧院团、3个民营剧团参加,众多名家及新秀倾情演出。

  一道道楚剧盛宴,既推出了精品剧目,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也培养不少忠实粉丝。武汉市硚口区的老戏迷晏良金,经常赶场子看戏,他说,老年卡不够刷,又办了张公交卡。“在过70岁生日的时候,我自己还花4万元请市楚剧院的演员到家中唱戏,让亲戚朋友、周围邻居过把戏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