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叩问乡野40载 刘民踏遍咸宁还原“祭月仪式”

发布时间:2017-04-10 09:43:13来源:湖北日报网

图为:刘民﹙中,白发者﹚向省民协专家介绍民风民俗。﹙视界网杜培清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 海冰 实习生 宋志辉 通讯员 黄超芬

扎根第二故乡,乡野采风40多年,踏遍鄂南山山水水,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下简称省民协)创始会员、82岁的刘民,将一大批民间故事、民俗风情擦亮,让地域文化得以熠熠生辉。

刘民的采风与研究为咸安打造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他因此获评湖北省首届十佳“民间文化守望者”。昨日,手捧10万多字书稿的刘民告诉记者,他的收官之作《我的田野采风与研究》即将付印。

40载扑在民间文化搜集上

刘民1975年从新疆调到当时的咸宁县,他发现当地群众口头民间文学极为丰富。几年后,他调入原咸宁县文化馆,就专门收集民歌,促成了他与咸安民间文化的一生缘。

搜集素材,刘民往往要徒步很久到一些穷乡僻壤,渴了,在路边山涧捧口水喝;饿了,在地头刨两个红薯充饥。为收集钱六姐的故事,他冒严寒顶酷暑,九上大幕山,五下斧头湖,遍寻通城、通山、崇阳、江夏、大冶、黄石等地,甚至远赴千里之外的河南光山县、新县,搜集到500多万字资料。

几十年呕心沥血,长年累月劳碌奔波,他患上胃炎和胆结石等病,常常疼痛难忍,还多次住院,但他初心不改。

1995年退休后,刘民南下广东在一家报社当编辑,一去5年,但心里总有种失落感。

“嫦娥文化之乡”大功臣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近年,“桂花之乡”咸宁着力打造的“中国嫦娥文化之乡”“中秋祭月仪式”等文化品牌,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而其背后,不得不提到刘民。“你再不‘出山’,要把这些东西带到棺材里去啊!”省民协驻会副主席鄢维新回忆,2008年他和当地干部找到刘民,用了激将法。

刘民正为数十年心血蒙尘而忧虑,听这一说,来劲了,翻箱倒柜将保存的资料无偿贡献出来。

刘民曾搜集到嫦娥传说30余篇、歌谣16首,歇后语、谚语数百条,还撰写了近万字的《咸安嫦娥文化的历史渊源及现状》,这些构成了申报嫦娥文化之乡的软实力。

2011年,中国民协正式授予咸安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这是咸宁继“桂花之乡”后叫响全国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中秋祭月仪式失而复现

明月初升,主祭一袭白衫,净手焚香,手持令旗,率64名男子组成的祭祀队伍告祖祭神……场面吸引游客多达二三万人。

近几年每逢八月十五,咸安桂花镇大屋雷村都举行盛大的中秋祭月。这背后也离不开刘民和省民协专家的努力。

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申报成功以后,省民协请专家为文化之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华师教授蔡靖泉问:“你们有没有祭月活动?”“有!”刘民脱口而出。

当地大屋雷村曾有祭月传统。据《雷氏族谱》载,雷氏先祖曾在清代任帝师,一次衣锦还乡恰逢中秋,举行了一次祭月祭祖活动,这是雷氏宗族中秋祭月的由来。雷氏祭月习俗吸引了专家们高度关注,为这事,鄢维新专门跑到北京月坛考察。

大屋雷祭月仪式在1945年以后没再举行了,最年轻的知情人已年过古稀。刘民等人一头扎进大屋雷村,访遍村中200余位老人,其中一位在寻访后一个月便过世了。

经抢救性发掘,在省民协专家指导下,一套完整的祭月仪式得以还原。大屋雷村被省民协授予湖北民俗文化村,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中秋节俗传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