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外乡小吃抱团抢滩武汉 业内:江城名小吃或重新洗牌

发布时间:2014-04-12 04:59:36来源:SRC-13

    



    楚天金报讯 本报记者严华

    荆州锅盔店、蒸功夫包子店、徽记炸酱面馆、特色腰花面馆……仔细留意这些满布三镇的特色小吃店,有心人会发现,同一个类别的小吃店,往往招牌产品一样,店堂环境差不多,就连老板的口音也都一个样。

    而记者近日采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武汉开着某一类特色小吃店的经营者几乎都是同乡。那这些外乡人不断抱团来汉经营小吃,对本地小吃市场会带来哪些冲击和改变?

    “当地市场饱和,有闯劲的人选择来汉发展”

    包子铺几被安徽安庆老乡垄断

    包子专卖店以前在武汉并不多见,但如今,包子专卖店几乎随处可见,而且生意还都很红火。

    上周,记者在汉口从大兴路走到黄陂街,前后不到一站路,就发现了五家蒸功夫包子店,一路问过来,才知道经营者都来自安徽安庆。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这些人初次来汉都是亲友带过来的。而据他们自己估计,最近五年,来汉发展的同乡就有几千人,在汉开设的包子铺估计已有几百家。

    在汉口黄陂街,一家蒸功夫包子店的老板陈誉告诉记者,他是安庆怀宁石牌镇人,五年前来汉后,就在舅舅的包子店里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开了家包子铺。

    “现在在武汉卖包子的多半是我们石牌老乡。”陈誉说,怀宁一直有包子故乡的美誉。

    在武汉开了十几年包子铺的张老板同样来自怀宁。他说当地市场早已饱和,这些年有闯劲的人多会往外发展。“就我一个人带到武汉来开包子店的亲友就有十几个,在武汉我所认识的同业老乡多达上百人。”张老板自豪地介绍,同乡做包子做发了的大有人在,选择以包子为生的年轻人更是源源不断,“按目前势头看,武汉能容纳多少,我们将来就会在武汉开多少家包子店。”

    “一个老乡在汉站稳后,会将亲友也带出来”

    卖锅盔的多是荆州公安人

    时下,在武汉街头只要走上几步,你想不看到卖锅盔的都难。

    眼下卖得最多的是荆州锅盔和公安锅盔。上周,在汉口大兴路银河鞋城背后卖公安锅盔的陈忠义称,在武汉卖锅盔的多是公安人。他周边几百米范围内,做这一行的老乡就有二三十人。

    “我是年后才在亲戚帮助下来汉的。”陈忠义称,他的店每天能卖出两三百个锅盔,在老乡中算差的,但他很知足,毕竟刚来不久就已能赢利。

    与他家的店名不一样,在汉阳钟家村一条小街上也有两家锅盔店,一家名为“矮子锅盔”,一家则叫“荆州锅盔”。记者昨日采访得知,这两家店主也都来自公安。

    在汉阳北城巷卖锅盔的严师傅称,公安属荆州管辖,老乡有人愿意用家乡地名,有人喜欢借用大的地理概念,做法和风味都差不多,叫法不同而已。

    此地西桥路口另一卖锅盔的魏老板则称,在公安,锅盔就像武汉的面窝一样,集市上几乎是一家挨一家在卖。当地卖锅盔的太多,所以不少人跑到武汉来谋出路。这些老乡在汉站稳脚跟后,都会带着亲友来汉发展。“就这两年,在武汉做这一行的老乡已有几千人,有些锅盔店还在汉开起了加盟店。”

    “我们口味和武汉人差不多,生意比较好做”

    散装热干面被重庆人包揽

    在武汉一些集贸市场内或街边,经常能看到卖散装生粉面的小店前围满了人。上周,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店主十有八九来自重庆。

    在汉阳钟家村北城巷卖粉面的何忠敏是重庆巫庆人,在汉做这一行已有二十多年,他的店原来是他弟弟的,弟弟将这个店做起来后,又在别的地方开了新店。何老板得意地向记者透露:“在武汉做散装面条生意的有一大半是重庆人。”

    何老板说:“我们的小面和担担面很有名,和武汉的热干面差不多。这也是我们老乡来汉发展较多的原因吧,口味差不多,生意好做些。”

    汉口统一街附近也有几家这样的粉面店。据附近居民介绍,有些店已做了十几年了。他们每天都会来这里买生粉面回家过早。“味道和热干面一样,其实就是做的武汉的热干面条。”

    在汉阳青石桥小区也有家这样的粉面店。老板陈新蓉说:“零售只小头,我们做的面条大部分都送到早点摊被做成了热干面!”当记者说起在别处也有这样的粉面店时,她忙点头:“武汉三镇到处都是,都是我们重庆老乡!”

    “我们当地人爱吃碱面,武汉的热干面也是碱面。”在汉阳桃花岛开粉面店的王老板称,十几年前,有重庆云阳同乡在武汉做这行做火了,然后就一带十,十带百,现在他们同乡已经包揽了武汉早点摊上热干面的大半份额。

    “从几家店到上百家店,只用了三四年时间”

    徽、赣两地面馆异军突起

    和包子店、锅盔店一样,武汉满街的徽记炸酱面馆开的也是“乡亲店”。

    汉口六渡桥首家徽记炸酱面的老板王春红称,2009年,她来汉走亲戚,看到炸酱面在武汉卖得不错,便萌生了在汉靠家传手艺谋生的想法。

    “我开的徽记炸酱面馆一开始生意也不好,后来是在同乡的指点下针对武汉人口味做了改进,才慢慢红火起来。”王春红说这话时,一旁的小伙子插话:“我就是准备来开店的,王老板正在帮我找门面。”王春红笑着说,像这样帮老乡找门面的事情已多得快数不清了。“在汉口就已有四家了,武昌还有三家……”

    在宝丰路卖徽记炸酱面的潘老板称,他的面馆虽只开了两年但已上了正轨。眼下,正带着两个侄儿在店里学艺,今年下半年他们都要在汉开店了。

    无独有偶,这两年满街突然冒出来的腰花面馆,大多是南昌人在经营。汉口大兴路董家巷一特色腰花面馆的老板王建军是江西南昌人。他去年才跟着老乡来汉卖腰花面,如今小店生意已红火得让他没空接受采访。

    汉口新华小路上的胡长明告诉记者,他是2010年最早一批来汉开腰花面馆的江西人。从最初的几家店发展到如今上百家店,也不过三四年时间。据他透露,如今同乡间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坚持统一用料,做法概不外传,为的是让这一行能做得更长久。

    王建军还自信地向记者夸下海口:“腰花面馆在汉已处于爆发期,今年一年,我们同乡少说还要在武汉再开七十家店!”

    期待孕育新生代小吃传奇

    “前些年,就有江西蒸汤、湖南米粉、桂林米粉等众多外乡特色小吃曾抱团来汉抢滩。”武汉商学院资深餐饮专家万杰民称,外地特色小吃不断来汉肯定是好事。既丰富了本地小吃市场,又能对本地小吃行业有所促进。

    “大家都喜欢来汉做小吃,主要是因为武汉流动人口多,口味也杂。不少外地小吃在汉都能找到粉丝,有利于找到立足发展的空间。”王建军表示。

    也有本地餐饮行业协会人士流露出忧虑——相较于外地名小吃的进取势头,本地众多名小吃让人捏把汗。除了蔡林记热干面等少数发展势头不错外,其他多已空余一个招牌。

    中国烹饪大师何培艳认为,不必担心外来小吃冲击本地小吃行业,这其中说不定就会诞生出新一代的武汉名小吃。值得思考的倒是,为何外地小吃能在汉攻城略地,而本地众多名小吃却风光不再!“按现在的势头来看,未来本地名小吃极有可能会重新洗牌。”

    何培艳说,武汉本是座码头城市,博采众家之长是武汉餐饮市场的特点。在武汉成名成家的老字号名小吃,不少也都发源于外地。

    “做小吃很辛苦,条件不好时大家还愿意以此谋生,现在愿意做这一行的本地人是越来越少了。”万杰民认为,眼下武汉小吃市场确实需要外来的新生代名小吃提供宝贵的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