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百岁武昌站见证江城铁路发展 未来或有六座火车站(图)

发布时间:2017-02-10 07:43:43来源:SRC-5173

现在,作为京广干线上特等站,武昌站高峰时日发送旅客达8万人次 记者李永刚 航拍

 

武昌站如何走过百年

 

本组图片记者李永刚 翻拍

20世纪80年代,大批南下者在汉中转,武昌站发送旅客量迅速增加

1969年,从大东门搬迁到此的武昌火车站扩建完成

1937年,武昌总站位于宾阳门(后来改名武昌南站)

1916年,刚建成的通湘门火车站,是武昌火车站的前身

记者黄师师 鞠頔 通讯员钟明 陈端

昨日,坐了4个多小时的高铁,来探亲的北京人邓先生抵达武汉。10多年前曾来过武汉的他坦言,告别多年前绿皮车的拥挤喧嚣,如今高铁已成为他出行的不二选择。

今日,武昌火车站建站100年。百年前,武汉因铁路而兴。百年后,武汉铁路发送的客流量一次次刷新纪录,位居铁路枢纽第四极的武汉正朝着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的目标加速奋进。

百年武昌站

百年前以江为界,南北大动脉在武汉断点

贯穿我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一百多年前,是分成南北两段的。以长江为界,北段是由汉口至卢沟桥,叫卢汉铁路;后延伸至北平,就改称为京汉铁路。长江以南,由武昌至广州,称粤汉铁路。

“1906年4月,京汉铁路通车后,这条大通道将中国腹地的河北、河南、湖北三省连接起来,无论是从北京南下还是从广州北上,必经武汉。”84岁的铁路退休老职工胡光前说,江北先建了大智门火车站,江南又建了通湘门火车站。100年前,武汉就是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先锋。

据其介绍,大智门火车站曾是亚洲首屈一指、最壮观的火车站。江南的通湘门火车站,是武昌火车站的前身。

王国华先生在《武汉旅游发展的近代化历程》一文中写道:南北交通的大贯通,迅速改变了武汉的城市地位,使它从一个流动性的城市变成了全国枢纽城市。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京汉、粤汉铁路连成一体。在跨越天堑的南北大动脉推动下,武汉交通枢纽地位日渐巩固。

改革开放,南下农民工涌入武汉中转

改革开放,武汉铁路的发展迎来春天。当时在武昌站担任售票员的曾玲还记得那两年的变化:列车加了一趟又一趟,买票的队伍越排越长。上世纪八十年代,武汉作为重要的工业城市,日发送旅客达到1.3万人次,高峰时达到3.2万人次。

在此之前,曾玲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春运”。

“一到过年,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轻人就出现在火车站,年一过,又匆匆赶到火车站”,曾玲说,正是那时,涌现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由于武汉交通便利,相当一部分农民工选择通过武汉去往广州。其中大部分是四川、安徽、河南人,按照他们的话说,来武汉最方便。

“那时人真是多,列车的行李架上都坐满人”,武昌站值班站长罗明燕说,当时维持秩序都是扯着嗓子喊、拿哨子吹。三天吹坏一副哨子,成为罗明燕至今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智门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新建的汉口火车站投入使用。1998年调图提速,汉口站除了北至徐州、安阳,西至汉中、丹江口、襄樊等6对中短途始发列车外,一下增加了北京(西)、广州等8趟始发终到长途列车。

新时代,率先拥有动车高铁成路网主枢纽

昨日下午5时,武汉火车站内人潮涌动。旅客高先生自助取了车票,进站等候上车。

“我是武汉人,18年前到广州上学、安家。以前上学时都是从武昌站坐车,为了买张票,要通宵排队,绿皮车要走20多个小时,躺座位下、躲厕所里,我都经历过。如今从武汉站乘高铁只要4个多小时,这在当时想也不敢想”,按照高先生的话说,他赶上了好时候。

进入新世纪,武汉铁路迎来发展黄金期。

2007年,武汉成为全国首批开行动车组的城市。

2009年12月26日,全国首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铁——武广开通运营,武汉真正迈入高铁时代。

不仅如此,一张“米”字网,让武汉“高铁之心”的国家地位愈加凸显。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起,石武客专、汉宜客专及到省内城市的城际铁路相继开通运营,形成以京汉广、沪汉蓉铁路枢纽为骨干的高铁“米”字形格局。这让武汉在全国高铁发展中位列前茅,一举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全国铁路四大路网主枢纽之一,也成为通达南北横贯东西、名副其实的中国高铁之心。

今年初,武汉首开至昆明的高铁列车,全程仅6个多小时。截至目前,从武汉乘高铁出发,可直达全国24个省市。其中,全国20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与武汉形成“半天生活圈”,乘高铁、动车,8小时内都可到。

今年春节前客流高峰,武汉的到达客流量超过北京、广州、重庆等城市,位居全国第一。

规划布局,6座火车站主辅得益

百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平日奉命进京,都要从武汉搭江轮到上海,再坐船北上天津,走运河到北京。一趟下来,得花十天半个月。

如今,从武汉至北京,只需4个小时。

在刚刚出台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中,在交通规划方面,武汉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周天杰曾担任武汉枢纽总图规划、武汉站建设概念设计、武昌站改建等多个建设项目的总设计师。他认为,未来几年,武汉应抢抓机遇,促成“两纵两横两斜”客运专线构想。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武汉将进一步巩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力争全国内陆通达能力最强。特别是铁路方面,除北上广外,继续强化武汉铁路枢纽全国第四极功能地位。

未来5年,武汉铁路建设的脚步还将加快。根据武汉铁路枢纽总图基本架构:形成“两纵两横两斜12方向”放射状高(快)速铁路、“8方向放射线+环线”普通铁路的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并规划预留军山长江大桥及货运外环线建设条件。客运系统基本按照“四主(武汉站、汉口站、新汉阳站、武昌站)两辅(光谷站、机场北站)”规划布局。

到2020年,武汉至城市圈内城市0.5—1小时到达,至中部地区其他城市2小时到达,至京津冀、胶东半岛、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滇贵、成渝、关中等地区城市3—5小时到达。

从一条线到日送客八万

本报讯(记者鞠頔 黄师师 万建辉 通讯员钟明 陈端)昨日下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武昌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人声鼎沸,站台内每隔两三分钟就有南下北上的列车驶入。该站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0年前的今天,武昌火车站建成投用,100年来,该站从当初只发车开往132公里外的蒲圻,到如今覆盖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已累计发送旅客超5亿人次。

武昌火车站的规划要追溯到清朝。市社科院武汉城市史专家张笃勤昨晚告诉记者,清末粤汉铁路开始筹划修建,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宾阳门以南城墙东南段增开了一座“通湘门”,为日后在门外修筑粤汉铁路火车站预先准备。

今年已84岁的“老铁路”职工胡光前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16年在通湘门建立火车站,1917年2月10日运营,这就是武昌火车站的前身。当时该站只有一条线路就是“武昌—蒲圻”。武蒲段通车后,当年6月接轨到岳阳,9月接到长沙并连通株洲。1937年,地方政府建成的武昌总站投用,位于现在的大东门,同时撤销通湘门车站。1950年武昌总站改名武昌南站,这一称呼,至今还被一些老武汉人沿用。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贯通,火车站又从大东门迁回通湘门附近,即现在武昌火车站的位置,更名为武昌车站。

据了解,随着客流量的增加,武昌火车站于1968年、1981年、2006年分别经历三次扩建。到2007年,改造后的武昌火车站面积达4.9万平方米,是老站房的3倍。在武汉火车站建成前,武昌站承担了武汉铁路六成运力。

武昌火车站值班站长罗明燕过了今年春运就退休了。她说:“以前车站条件较差,运力也跟不上,每到春运,旅客拿着硬板票排队进站,队伍从武昌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直排到现在航海客运站的位置,长达两三公里。”

今年春运期间,作为京广干线上仅有的3个特等站之一,武昌火车站日均办理接发旅客列车343列,高峰期间日发送旅客达8万人次左右。

讲 述

老职工胡光前曾手控指挥火车来往

“那段和乘客一起

挤挤撞撞的日子最热闹”

胡光前的家在武昌站附近,准确说是在一处老货场附近。眼下,废弃后的老货场成为铁路职工小区,胡光前也从武昌火车站退休了23年。

“我是上世纪60年代正式到武昌站当一名车站值班员的”,胡光前说,那时长江大桥已经通车,列车南来北往。虽然条件很差,列车也没有很多,坐车的人不及现在的万分之一,可在乘客的喧哗声、汽笛的长鸣声、车轮与铁轨撞击的“哐当哐当”声中,总能感到无比的自豪。

“最初进站,我的工作就是根据分局调度员的指令,手控指挥,哪趟车进来,哪趟车出发。没有对讲机,就人手一张时间表。”胡光前评价当时的工作“不难但需要十分细心”。

向目的地发出信号后,对方会发来路签,然后再把路签交给火车司机,指挥发车。路签是铁做的,细细长长的大约20厘米。手握路签递给司机,胡光前总不忘叮嘱一句:注意安全。

1969年之前,火车站没有站房。“我们就找附近的市邮政局租了栋两层楼的红砖小楼”,在胡光前的记忆里,那栋小楼没有分售票厅和候车室,所有乘客的集散以及车站人员的工作地点都集中在一块儿,“我上班,他乘车,我提公文包,他背大竹筐,你撞我我撞你,真撞一块了,彼此相互一笑”。如今乘坐火车的人流量呈几何倍数增加,但在胡光前的心中,那段和乘客一起抢占地盘的日子,才最为热闹。

一晃33年过去了,胡光前从一线值班员到机关从事职工教育,直到退休。在武昌站看到无数扛着行李、背着竹筐的人,也见证了轨道从少到多,列车从蒸汽火车到内燃火车再到电力机车的变迁。胡光前最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车上线运营。

1994年,退休前的最后一次授课演讲中,胡光前语重心长:“未来20年是铁路高速发展的20年,未来就看你们的了。”现在说起来,胡光前有些不好意思:“其实,我是发自内心地羡慕现在这批娃娃。”

(记者黄师师 通讯员钟明 陈端)

链 接

武汉现代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

本报讯(记者鞠頔 通讯员吕作武)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武汉航运、物流等立体交通格局逐步形成。日前,武汉交通工作会上提出:我市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明显上升,除积极打造“米”字形高铁网,在航空、航运等方面也持续发力,基本形成了综合配套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

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我市不断加速拓展国际化通道,目前武汉国际及地区航线总量达42条,稳居中部第一,天河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跻身全国大型繁忙机场行列。同时,全国第四大的单体航站楼——天河机场T3航站楼也已竣工,最快3月末可投入使用。

此外,航运方面,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也被纳入国家战略,阳逻集装箱二期、三期及80万吨乙烯码头、花山码头开港运行,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高铁线路已编织成网,合武客运专线、京广高铁、汉宜铁路和武咸、武黄、武冈、武孝4条城际铁路相继开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快速进出城骨架基本形成,“环形+放射”的高速公路主骨架与武汉城市圈高速铁路共同构成立体路网。

据了解,今年春运,城铁、地铁首次将武汉三大火车站、天河机场及金家墩、宏基客运站等串联起来,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已粗具规模。

铁四院线站处副总工周天杰认为,武汉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国家综合实力最强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四大城市群“菱形构架”核心位置,是国家经济地理中心,是国内少有的可集“路网性公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中部地区枢纽(门户)机场”于一体的国家级交通枢纽。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武汉将围绕建设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目标,在高铁网络密度、航空国际、国内航线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建设成为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以及枢纽机场,成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的国际交通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