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九旬非遗传承人用手机玩微信 和儿子一起推广枣阳粗布

发布时间:2017-10-08 09:51:32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王义林老人在织布机前

楚天都市报 记者郭文杰 通讯员杜微波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李辉

在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与南湖大道交界处的广宏汇商业街,有一家名叫百布堂的家纺店。与一般的家纺店不同的是,这里也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的传习所。而负责传习这项古老技艺的,是91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王义林老人和她的儿子刘大友。

父亲曾从事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丈夫参加过抗美援朝,王义林见证了中国从贫穷的旧社会到如今繁荣昌盛的大国的发展历程,“如今老百姓的日子真是美到天上去了。”王义林感慨道。

五岁上私塾十岁学织布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洪山区的百布堂家纺店,王义林正坐在织机上熟练地织布。只见她一手拿着梭子,一手扶着织机,双脚踩动着织机的踏板,梭子飞快地在棉线之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就织出了几厘米的粗布。“现在老啦,年轻的时候,我一天能织二十多米的布呢。”王义林笑着说。

王义林出生在枣阳的一个大户人家,爷爷又种田又做生意,办过染行、织布厂等,家境还算殷实。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5岁上私塾,前后断断续续读了15年书。过去在枣阳,曾有“家家纺织,机杼相和”的传统,她10岁开始跟随大人学习织布,并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艺。

王义林的父亲曾在当时的国民政府任职,但他白天在国民政府上班,晚上则从事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

1955年,王义林结婚了,丈夫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退伍军人,在战场上担任机枪手,“机枪手通常都是敌人重点攻击的对象,经常有炮弹落在他身边,他有好几次都被埋在了土坑里。”那时候,王义林经常听丈夫讲战场上九死一生的故事,感慨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后来,王义林从丈夫那里了解到,公公也是一位共产党员,但在解放前已被国民党杀害。

王义林和丈夫共育有5个子女,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她开始重拾小时候的织布技艺。

和儿子一起推广枣阳粗布

枣阳手工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历史上,枣阳的交通相对闭塞,农妇们只能自己织布做衣裳,于是“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便应运而生,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朝。

王义林介绍,枣阳手工粗布要经过轧花、纺线、染线、浆线、牵经、上机、织布、染布等17道工序才能完成,技艺十分复杂。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枣阳手工粗布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王义林和小儿子刘大友却坚持将这项古老的工艺传承了下来。“我是穿粗布衣服长大的,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总是白天干农活,晚上织布,给我们这些孩子做衣服。”刘大友对枣阳粗布有很深的感情,他介绍,枣阳手工粗布不仅质地柔软、不起褶皱,还有不褪色、不起球、耐水洗等特点。

2007年,刘大友成立了“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主要用枣阳手工粗布工艺生产床上用品、服装服饰和相关工艺装饰品。

王义林非常支持儿子的事业,亲自担任老师,教授枣阳粗布技艺。去年,“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入选湖北省文化厅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会用智能手机发微信

如今,91岁高龄的王义林身体非常健朗。从2007年开始,她就和儿子一起从枣阳搬到了武汉洪山区定居。平时儿子在外忙工作,她自己照顾自己,买菜、做饭、做家务,都完全没有问题。

闲暇时,她会定期去儿子的店里教学,手把手教年轻人。为了宣传枣阳粗布,她还经常跟儿子一起到全国各地去参加会展。

今年5月,王义林和儿子一起去深圳参加了第十三届国际文博会,“过去交通不发达,枣阳的72镇我只去过两个,现在交通如此先进,坐上高铁几小时就到深圳了,真是太方便了。”王义林感慨道。

虽然已九旬高龄,但王义林非常喜欢新鲜事物。她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能和亲友发微信,还会用手机和孙女视频聊天。“我现在不仅有高龄补贴,省政府和襄阳市每年还给我们非遗传承人发补贴,对于我们非遗的推广也非常支持,马上我还要参加在武汉举办的长江非遗展呢。”王义林说,现在的生活真是越过越有盼头,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小区里有社区活动室、健身中心,可以打牌、下棋、唱戏,社区还定期为老人们举行免费体检,“过去百姓的日子太苦了,现在真是美到天上了。相信十九大之后,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