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武汉新闻

“巴铁”会用筷子能写毛笔字 打招呼问“吃了冇”

发布时间:2017-10-09 08:31:38来源:楚天都市报

图为:阿里夫在汉口江滩留影

姓名:拉赫曼·阿里夫

国籍:巴基斯坦

职业:学生

在江汉大学校园,记者为寻找阿里夫花了不少时间,因为记者的英文水平和他的中文水平都很有限。最后,他求助一名路过的中国学生,才说清自己的准确位置。

我们的交流也因语言障碍受阻。正当记者为此苦恼时,阿里夫却眼睛一亮,指着另一名路过的中国学生说:“那是我的朋友,他可以帮忙翻译!”

在武汉留学一年多,来自巴基斯坦的阿里夫已经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提起自己的国籍,他的中文发音十分标准:“巴铁!”

处处感受友善的“巴铁”

22岁的阿里夫是江汉大学医学院在读研究生。他要在这里待六年,直到拿到博士学位,今年是第二年。“我第一次去江汉路的时候,两名中国人看到我好像迷路了,主动问我需不需要帮助。”阿里夫说,当他告诉对方自己来自巴基斯坦后,对方更加热情,还竖起大拇指说“巴铁”。后来他从朋友处得知,这是中国人对巴基斯坦人的昵称,代表着中巴两国人民铁哥们一般的牢固友谊。

在武汉,阿里夫处处感受到中国人的友善。“我遇到的中国人,大约40%可以用英语跟我交流。特别是年轻人,我们基本没有沟通困难。”当翻译小哥转述阿里夫的这句话时,记者不禁感到惭愧,暗下决心要把忘掉的英语捡起来,不能掉了武汉人的“底子”。

武汉真的“每天不一样”

江汉大学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畔。阿里夫刚来的时候,这里交通不便,“那时候地铁还没有修好,到市中心只能坐公汽,很远,路也不好走。”而现在,走出校园就能坐上地铁3号线,阿里夫的活动范围大多了,东湖绿道、黄鹤楼……让他流连忘返。

“武汉,每天不一样。”交谈中,阿里夫突然冒出一句中文,让记者大感意外。他说这是他的亲身感受,“几个月前,我坐地铁6号线时,经过一片空地,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建筑,就像老师教我们说的那样,‘万丈高楼平地起’。”

“就连我们学校,也每天都在变。”阿里夫指着两栋正在施工的高楼说,“那是研究生公寓楼,明年我们就能搬进去住了。”

学会用筷子和写毛笔字

来武汉一年多,阿里夫学会了不少新技能,如用筷子吃饭、写毛笔字等。“放假回家,我妈妈还让我教她用筷子呢!”他得意地说。

除了普通话,在阿里夫看来,武汉话也是一门全新的语言。他已经学会一句武汉范的招呼语:“吃了冇?”当然,他还不能完全理解武汉人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种种学问,因此,如果对方回答“吃了”,他会追问一句“真的吗?”如果对方回答“没吃”,他就会盛情邀请对方一起吃饭。

阿里夫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叫“阿不”。他的巴基斯坦同学H Azmat也有中文名,不过他忘了怎么写,便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汉语拼音“ai han”。记者立即猜到,这个名字是“爱汉”。(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