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湖北党史知识

更多

经典红安:掀天揭地历史画卷 共产党员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 2012-10-29 14:12   来源: 湖北日报   进入电子报

《湖北日报》社记者 曾祥惠 陈启海 许 琳 胡 弋

  一、党心在这里凝聚

  这里,曾爆发了史诗般的黄麻起义,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走出了200多位将军,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这里是湖北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心中的圣地--

  黄安谣:“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新春“朝圣”

  鲜红的党旗,在这里飘扬;共产党人的入党誓词,在这里重温。万木复苏的新春里,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迎来众多“朝圣”者。

  2月15日,春雪纷飞。烈士纪念碑披上洁白的外衣,更显庄严肃穆。这是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黄冈市委常委们一大早就从几十公里外的黄州城赶来,缅怀先烈。面对烈士纪念碑,他们庄严地举起右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一行脚印,在雪地里向前延伸。黄冈市委常委们走进七里坪长胜街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听了红安县党史办主任彭希林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置身革命先辈当年舍生忘死闹革命的地方,市委书记段远明情不能已:“此刻,我们仿佛看到了革命先辈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身影,听到了他们为劳苦大众的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心声。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抛弃,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为群众谋利益?”

  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段远明来到红安城关镇由他扶助的贫困户图书店,看望贫困群众,并拿出两百元,资助店里扩大经营。在回黄州的车上,他琢磨着采取措施,把市直70个单位新一年的红安扶贫工作做得更扎实。“胜利勿忘烈士功,请将遗志记心中,终极目标共产制,大家努力莫放松。”悬挂在七里坪长胜街鄂豫皖红军中西药局旧址墙上的这首诗,留住了许多瞻仰者的脚步。诗作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鄂豫皖红军与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郑位三。1950年9月,郑位三抱病写下的这首掷地有声、直抒胸臆的诗,甫一传开,即为党内外不少人争相传抄.

  2月27日,驱车300多公里,带着全体市级党员干部前来瞻仰先烈的咸宁市委书记李明波,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郑位三的诗。10年前,李明波曾在红安担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耳濡目染,深为革命先辈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所感动。他从这里走向咸宁,担负了更高领导职务,但总是忘不了红安,经常用先辈的精神激励自己。此刻,他用自己的切身体验与同事们共勉,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革命先辈创业的艰辛,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

  一队身着税务服装的干部,整齐地排列在烈士陵园门口,等候参观。他们是鄂州国税局的全体党员。尽管天不亮就从鄂州出发,还是被更早的人占了先。副局长杨炳炎清点人数时看到,往日早中晚接送孩子上学的几个党员干部来了,家里妻子躺在病床上的党员干部来了,曾因岗位安排不满意的几个党员来了,对去年年终奖金发放有过意见的党员也来了。

  鄂州距红安,路途并不远。过去,局里曾动过前来瞻仰先烈的念头,一些干部总以工作忙为由推辞。今天,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前往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全局60多名党员干部无一人请假。在烈士纪念馆里,在烈士纪念碑下,在董必武纪念馆中,他们边看边议:“在国税部门工作,本来条件好、待遇高,却常常不满足。愧对先辈!”“吃苦在后,享受在前,与革命先辈刚好相反。”“看到服务对象就心烦,看到工作有难就绕道。这是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潮水般涌向红安的“朝圣”者,有省委办公厅的党员干部,省直相关厅局的党员干部,一些市、县的党员干部,还有大革命时期同属鄂豫皖苏区的河南省、安徽省的党员干部。截至3月16日,30天内,省内外共有200多个单位的3万多名党员干部,前来瞻仰先烈,接受教育。

  党心在这里凝聚。红安之春,涌动着党员干部追寻先进性的春潮。

  党心在这里凝聚 一项重大决策的形成

  据本报去年8月14日报道:12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育英,带领省有关部门、黄冈市及红安县的负责同志,顶着烈日的炙烤,又一次走进红安革命烈士陵园,现场踏看园内各种纪念设施,听取大家的整修意见,并满怀深情地讲述了到湖北工作以来的思考。他说,中央提出重温西柏坡精神,牢记“两个务必”,其目的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提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湖北要加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干部作风,一靠制度,二靠教育。如何加强对各级干部和青年人的教育,使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发展中增强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一个大课题。光靠书本学习、简单说教和坐而论道是不够的,必须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受教育者产生感性的理解,心灵的震撼,有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俞正声说,在湖北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保存着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和史料,记载了革命先烈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前仆后继的英勇事迹和顽强精神,这是我们很大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解决湖北发展中的问题,学习、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传统是一把重要的钥匙。这篇文章做好了,对于我们转变作风、勤政为民,对于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良作风,对于提高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都有重大的意义。红安是湖北革命传统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这里曾爆发了史诗般的黄麻起义,诞生了三支红军主力,走出了200多位将军,为了共和国的解放牺牲了14万英雄儿女,革命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影响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把红安建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具有高水平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这是俞正声到湖北工作后第四次赴红安调研。随后,把红安建成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得到省委书记办公会、常委会的一致赞同。

  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烈士纪念馆,在董必武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在七里坪长胜街众多革命遗址,挂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匾牌400多块。挂牌单位,来自省内外260多家军地院校、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

  近20年间,红安成为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所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大学。

  每年秋季,红叶满山,红安便会出现一道奇特的风景。一批又一批军内外大学新生,打着背包,行走在红安的山水之间。他们瞻仰先烈,寻访共产党人当年奋斗的足迹,思考着如何珍惜老一辈革命者打下的江山。

  空军雷达学院、军事经济学院、通信指挥学院、郑州陆军学院等军事院校,先后有10多万名学生,在红四方面军诞生的七里坪举行入伍宣誓。他们还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延续着当年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深情。

  2001年4月清明前夕,武汉神龙公司一批党员职工,在革命烈士纪念馆里看到女烈士程训宜为革命英勇牺牲的事迹后,便到七里坪为她扫墓,并当场捐款1600多元,为烈士竖起一块纪念碑。

  去年11月,河南郑州市80多名退休的党员干部,骑着自行车,千里迢迢赶到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还表示要介绍自己的子女、同事前来参观学习。

  红色之旅

  1986年9月21日,海军工程大学500余名新学员来到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展开为期8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此后19年来,“红色之旅”成为海军工新学员必修的第一课。

  在这里,海军工青年军人向革命先辈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鼓满了人生的征帆。

  1990年10月,七里坪镇花园畈村特困户吴喜梅,收到一张海军工学生“雷乡”的20元钱汇款单,附言写道:以后每月汇款一次,直到您的3个孩子完成学业。此后,吴喜梅每月都准时收到同样的汇款单。

  转眼十几年过去,现在解放军421医院工作的“雷乡”、共产党员谭雄伟,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多次立功受奖。1996年9月,海军工400多名新学员,涉过倒水河,住进彭家洼。这里的村民解放几十年间,总在为造一座桥为难。他们坐不住了,一齐发动战友捐款,短短4天就捐赠建桥资金7万余元。

  在协助筹资、购料、建桥过程中,青年军人得到了锻炼。大桥一年后落成,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大多成为共产党员的青年军人,正在海军各个岗位建功立业。

  众多红色传播者

  红安丰厚的革命传统资源,吸引、感染着一批批党员干部。他们不辞辛劳,不计报酬,自觉传播红安精神。

  今年72岁的胡耿,曾任“航空兵英雄大队”政委。1978年转业时,已有30年军旅生涯的他,放弃回老家武汉的机会,毅然来到红安。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岗位上,他采访了100多位老红军、老干部,运用第一手材料,在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红安精神报告2540场,直接听众达150多万人次。

  军事经济学院赠送的锦旗,称胡耿为“良师益友”;北京大学90级1000多名学生送给他“灵魂工程师”的条幅,并签上各自的姓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和《军事报道》栏目,先后报道他的感人事迹。中组部、中宣部授予他“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和“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红安县党史办主任彭希林,从事红安革命文物和党史资料征集整理30多年,编辑出版党史书籍达250万字。编辑《红安两百将领卷》时,刘昌毅将军患病住院,彭希林赶到将军病榻前,将有关文稿一段一段地读给将军听,边读边改,持续一个星期,直到将军满意才离开。近10年来,他还作了500多场红安精神报告,听众达30多万人次。退居二线后,红安县文物局局长王绍华欣然接受黄冈市教育局邀请,组织开展“老区精神校校行”演讲展览活动。去年,他在武汉、黄冈中小学校演讲114场,受教育师生达25万人次。

  毛泽东:保持红安永远红

  1958年7月,毛泽东主席在武昌东湖宾馆接见红安干部种试验田的代表,鼓励说,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江泽民: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96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红安时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的生命,我们应该永远怀念。烈士陵园有规模、有气势,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应该好好利用。

  李先念:董老是一面旗帜

  1988年4月20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在红安参观董必武纪念馆,感慨地说,董老是湖北革命的一面旗帜,我们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徐向前:红安贡献永不磨灭

  1983年,曾在红安指挥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元帅,在北京接见红安县负责同志,深情地说,红安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根据地的摇篮,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

  吴邦国:红安真是了不起

  1995年4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视察红安时说,我一到红安,就肃然起敬。红安县出了200多个将军,为中国革命牺牲了14万人,真是了不起。

  二、掀天揭地历史画卷 共产党员精神家园

  共和国以“红”褒奖

  1952年9月,为了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翻开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史册,红安有着精彩纷呈的篇章: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劳苦大众求解放的呼喊,唤醒世代饱受压迫欺凌的黄安人民,在大别山腹地英勇奋斗,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坚持斗争26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在民主革命中不屈不挠寻求革命真理,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董必武,于1923年冬在自己创办的武汉中学,召集家乡黄安籍党员学生开会,组建了党的黄安工作组,并派回黄安,播撒革命种子,从而揭开了黄安革命斗争序幕,为党在这一地区领导开展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里是彪炳史册的黄麻起义发生地。1927年11月14日,黄安、麻城3万多反抗压迫、剥削的农民,揭竿而起,手持刀、矛、土铳、撇把子枪,一举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震惊敌胆。这是继八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党领导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这里是中国革命数支军队的诞生地。在黄麻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1928年,鄂东军先后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一军,实现武装割据。1930年,党中央把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统一起来,成立了属中央领导的红一军。1931年11月,徐向前任总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成立于七里坪,下辖由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的红四军和红十五军。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主力参加长征、西进川陕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在腥风血雨中重建红二十五军。随后,党又组建红二十八军,直至抗战爆发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在一个县域,先后诞生多支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为中国革命史所仅见。

  这里是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根据地。红军长征之后,黄安的党组织领导创建了便衣队这种新型武装,在大别山区进行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在黄安的党组织,领导民众开辟了陂安南、安麻、安礼三块抗日根据地。1946年6月,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郑位三领导下,分路进行突围,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在天台山重建的黄安县委及其领导下的游击队,与挥师南下的刘邓大军会合,投身解放战争。1949年3月,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全歼境内反动武装,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道开进县城,解放全境。在中国革命史上,红安革命红旗不倒,党的组织坚持活动,武装斗争从未间断,一直是我党我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让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面对反动派“石过刀,人换种”的凶残行为,黄安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有14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占全县人口近三分之一,解放后留下姓名的有22550多人。作为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每三名指战员中就有一名黄安人,每四名牺牲的烈士中就有一名黄安人。在中国革命史上,一个县有这么多群众为革命牺牲,是创纪录的。

  这里是党史、军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地。土地革命时期,黄安是仅次于中央根据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黄安是鄂豫边抗日民主根据地和中原解放区的主要区域。鄂豫皖中央分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红二十五军军部、红二十八军军部,鄂豫边区党委、新四军第五师师部、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等党政军机关,先后在这里驻扎。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

  这里是一大批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投身革命之地。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黄安土地上演绎的中国革命的活剧,造就了一大批黄安籍的杰出人物。他们中间,有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董必武为代国家主席),刘华清等4位政治局常委,陈锡联等5位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韩先楚、秦基伟、王诚汉等6位大军区司令员,建国后有8人被授予上将军衔、12人授予中将军衔、52人授予少将军衔,是我国著名的第一将军县。在中国革命史上,如此众多的治党治国治军人物同出一地,堪称奇观。

  这就是共产党人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坐落在红安县城逶迤的青山下,掩映在苍松翠柏中。

  春日的朝阳,照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纪念馆馆名牌匾,吸引着无数瞻仰者崇敬的目光。

  迎面布置的序幕厅,悬挂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题词。“死难烈士万岁”,毛泽东俯仰天地,落笔凝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朱德抚今追昔,情贯生死;“英灵永在”,董必武怀念战友,哀思不已。

  庄严肃穆的展台,摆放着鄂豫皖苏区26个县《革命烈士英名录》。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有数十万优秀儿女为革命英勇献身。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曾在鲜红的党旗下举手宣誓。

  展室里,展览着革命先烈在战场上冲锋在前,在监狱里坚贞不屈,在刑场上视死如归,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的英雄事迹,回荡着当年红安共产党人“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的壮志豪情。

  那时红安的共产党人,投身革命矢志不渝。黄安“九月暴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共产党员程昭续落入敌手后,敌人用刺刀顶住他的脖子问:“你是要头还是要共产党?”他果断地回答:“头是我爹娘给的,是我个人的,共产党却是劳苦大众的,老子要的当然是共产党!”敌人又问:“你要共产党,共产党给了你几多好处?”他哈哈大笑,说:“老子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领着劳苦大众干革命,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不是图个人的好处。如果图个人的好处,凭老子的本事,肯定比你们这些狗杂种混得好!”敌人恼羞成怒,残忍地杀害了他。

  1932年3月8日,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的肃反中,共产党员、仙居区委书记徐德聪噙着眼泪,对误解自己的同志说:“今天我们虽然免不了一死,但我们的心还是红的。求求你们,把枪收起来,就用刀砍吧!省下这些子弹说不定还可以消灭几十个敌人。”这些同志在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就要被杀头的时候,心中想的还是共产党人的追求,脑子里装的还是革命事业。

  纪念馆解说员低沉的声音,在展室里响起:“革命烈士、参与创建鄂豫边红军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戴克敏,一家11人先后牺牲。在红安,妻子接过倒下的丈夫的枪,儿子参加牺牲的父亲的队伍,夫妻、父子为革命献身的比比皆是。革命先辈要革命不要命,就是不贪图自己的性命叛变革命,就是在革命斗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在当代,就是党提倡的共产党员的拼搏和献身精神。”那时红安的共产党人,英勇奋斗冲锋在前。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吴焕先,带队主攻黄安县城西北城门,迅速拔除敌人的岗哨,为攻占县城起了关键作用。敌人把他的父亲、兄嫂等全家六口杀害,他掩埋好亲人,擦干眼泪,义无反顾,投入新的战斗。一次,身为红二十五军军长的他,亲自带领一个排占领一个高地,掩护部队突围。成群的敌人向高地扑来,他和战士们同敌人滚打在一起,直至把敌人消灭。

  黄麻起义之后,敌人疯狂反扑。共产党员陈定候转移到孝感汪洋店地区,白天教书,晚上走村串户,宣传革命主张。虽然居无定所,但革命斗志高昂,很快发展40多人入党。担任红三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后,他行军时给战士背枪,把马让给生病的战士骑,战斗中不惧生死,身先士卒,冒着枪林弹雨勇猛前进。“高山岩洞是我的房,青枝绿叶是我的床,野菜葛根是我的粮……”纪念馆解说员唱起这首红色歌谣,参观者眼前似乎浮现着当年红安的共产党人,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下,住岩洞,吃野菜,喝山泉,危险时刻冲在前,艰难困苦担在肩的战斗身影。

  那时红安的共产党人,心系民众品质高洁。张南一是七里柳林河村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麻起义时任区防务会宣传股长。在敌人追捕时,群众掩护他藏进一间房屋的夹壁里。敌营长将全村300多名群众赶到稻场上,狂叫着:“今天你们不交出张南一就别想活命!”说完,敌营长开枪打伤一位老人。张南一听到敌人的吼叫和枪声,挺身而出,大骂敌人欺压百姓,并说:“老子就是张南一,要抓就抓我!”全村的群众得救了,而张南一却被敌人绑到七里坪杀害了。

  共产党员秦绍勤是黄麻起义时七里区委负责人之一,不幸落入敌手后,敌人把他的母亲、妻子抓来,要挟他交待七里区党组织还有多少人在当地隐蔽,交待共产党员秦辉英的下落。敌人所提的问题,他都了如指掌,但他宁死不讲。敌人兽性大发,乱枪向他扫射。他牺牲时年仅21岁,群众作诗赞颂道:“英雄秦绍勤,开膛剖肚在北门,宁愿自己死,不连累别人。”

  在秦绍勤、张南一烈士遗像前,参观者久久不愿离去。不少人在小声议论:“秦绍勤、张南一置妻儿老小于不顾,心中只有群众和战友的安危。他们是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那时红安的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义无反顾。赵赐吾是黄安革命斗争中著名的共产党人,出生于紫云区许家冲村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不愿在家享福,背叛家庭,冒死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时,他冲破家庭的阻力,亲自带领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将家里的100多亩土地和20余间雕龙画凤的房屋及财产没收,全部分配给贫苦农民,使广大农民深受教育和鼓舞。

  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王秀松,曾任鄂东特委书记。他出生于高桥区一个地主家庭,他的父亲王建禄是当地一个有名的大恶霸。他晓以大义,劝其停止作恶。王建禄并不悔改,继续欺压、盘剥百姓。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王秀松带领几名游击队员,深夜潜回家中,将其父处决了。他大义灭亲的行为,深受广大群众拥护和敬佩。

  赵赐吾、王秀松要革命不要家,表现了共产党人视金钱如粪土、人民利益如生命的高尚情操。走出展室,不少参观者充满钦佩之情,相互吐露心声。

  这里是荡涤人们灵魂的课堂。许多人在留言簿上写道:“心中只有革命,没有私利。这就是共产党人!”“今天的共产党员,应该像他们那样一心革命、无私无畏!”

  百战归来爱民情深

  从血与火的战斗中一路走来,依然活着的600多名红安将士,人人都是英雄好汉。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中。然而,他们怎能忘记被同伴鲜血洒满的家乡,又怎能忘记长眠大地的战友们的遗愿。于是,他们光明磊落,无私奉献,延续着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一切为了民众的追求。

  红军团长“刨穷根”

  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员、红军团长方和明谢绝组织上到延安休养的安排,自动回乡带领乡亲“刨穷根”。

  生在七里柳林村陈家岗的方和明,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曾任红军营长、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历大小战斗200多次,7次负伤,15次立功受奖。方和明说:“党和人民要我拿枪打仗,我就冲锋陷阵,当一名革命战士。现在我负伤残废了,但参加一些劳动还是可以的。因此,我要求回乡当农民,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1953年,方和明带领4户贫农组成全乡第一个互助组,后又带头组建初级合作社,被选为社长。1957年,他参加湖北省烈军属模范代表大会,被战友、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认出,红军团长的身份才暴露。将军感慨地说:“您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带领乡亲发展生产是模范,保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荣传统。”

  1959年秋,方和明带领乡亲在李家洼修建蓄水30万立方米的水库,使村里一半以上的农田得到自流灌溉。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这个水库还在为乡亲们造福。

  “名誉军长”的捐赠

  这是三年困难时期,红安农村许多人常常填不饱肚子。在高桥,“名誉军长”杨锦华,却为乡亲们捐出了500元钱、200斤粮票。按照杨锦华的要求,这些钱和粮票,由当时的人民公社接济了贫困户。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杨锦华,长征路上为中央领导机关挑过文件,担任过朱德同志的警卫员。建国后,他放弃出任副军长的机会,自愿回乡劳动,朱德同志勉励他在家乡当好一个“名誉军长”,并叮嘱他有困难随时反映。

  回乡后,杨锦华不居功自傲,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身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62年,他与中央警卫团战友通信时得知,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与群众同甘共苦,长时间坚持不吃肉。于是,他勒紧裤带喂了一头猪,腌成腊肉,专程上京看望朱总司令。

  在北京,老首长要杨锦华在军队仓库里挑点好东西带走。杨锦华却相中了一件破棉军大衣,说是穿着好在夜里照看庄稼。回到红安,他无意中掏大衣口袋,竟掏出了两个纸包。这是总司令省吃俭用送给他度荒的500元钱和200斤粮票。杨锦华家里的日子过得不轻松,但他想到还有比他更艰难的乡亲。于是,他果断地将总司令赠送的钱物,捐赠出来。

  消息传开,群众无不钦佩:“共产党员心向着百姓。”

  将军圆了架桥梦

  藏在大别山崇山峻岭之中的七里坪谢家嘴湾,三面环河,群众世世代代盼着有一座桥。现在,他们的梦圆了。

  横跨村前倒水河上的八孔石拱桥,是村里1929年14岁参加红军的将军程竞文和他的子女们修建的。

  当年,出生在这山穷水恶之地的少年程竞文,与村里13个青壮年一道,毅然投身革命。1993年,离家近半个世纪的将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当乡亲们背着他淌过河,来到山坡上那些破旧房舍,他的心在剧烈震颤:“这就是那些牺牲了的兄弟们的家乡?我们这些活着的共产党员有愧!”

  怀着沉重的心情,将军嘱咐时任县公安局副局长的大儿子程平东:“你一定要代我了一个心愿!造座桥,造福父老乡亲。”

  共产党员程平东,深深理解父亲的爱民深情。同为共产党员的程平东之弟、总政歌舞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程志,当即捐出6万元。程平东在各地工作的弟弟妹妹,也纷纷解囊。程平东筹资13万元,开始了长达10年的艰难建桥。

  与村民一道挖基坑、找石料、砌桥墩,四处求人勘察、设计,吃在工地、住在现场,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程平东终于建成了父亲心中的那座桥。然而,将军已远行。几个共产党员子女,抱着父亲的遗像走过石桥,用这种特殊的仪式,告慰一个心系人民的老党员。

  将军助学45年

  这是一个延续了45年的助学故事,主角是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少将秦光远。

  45年前,听说家乡观音阁村筹建小学,秦光远尽其所能,送来了吊钟、口哨、粉笔等教学用品。他与妻子商定,每年资助村里小学,让一同外出干革命牺牲了的51名同村战友的后代,尽可能得到好的教育,帮助他们过上先辈们憧憬的幸福生活。

  从1955年起,授大校军衔的秦光远,每年给家乡学校送去价值200元的教学用品和书籍。1964年,他晋升少将,捐款也增加到每年500元。80年代,他每年捐款1000元,90年代每年捐款2000元,1997年一次捐款5000元。1998年,他向学校捐赠一台大彩电和800元教师节奖金。

  45年间,秦光远先后为家乡办学拿出10多万元,几乎耗尽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将军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一对从50年代开始用的沙发,补了又补。解放后住在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他却舍不得买一台空调。

  2002年,将军弥留之际,还在念叨家乡的小学。他嘱咐家人,只要有可能,就要帮助那里办教育,让山里人多学文化知识,尽快富起来。

  司令一吼为乡亲

  时光匆匆,24年过去,上新集的乡亲们,一天也没有忘记那5万件旧军大衣,一天也没有忘记关心他们冷暖的老将军。

  1981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上将,回到家乡上新集。迎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将军想到红军时期,自己亲手打给乡亲吴海洲四斗谷子军粮的欠条,便执意来到吴家看看。面前的将军老家,几十间房子还是挤在一处山窝,乡亲们衣衫单薄,屋里家具破烂。叱咤风云的战将,心里像塞上了一块石头。

  东北战场上,纵队司令员韩先楚率队四保临江,解放四平,参加辽沈战役,攻无不克,被誉为“旋风将军”。随后,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挥师南下,路过红安,目睹了家乡父老倾其所有支援大军作战的动人情景。此刻,他看到乡亲们竟然如此困顿,便作出了一个果断决定。他要通兰州军区的电话,命令立即向红安调拨5万件旧军大衣。

  当秘书询问司令员这笔钱由哪里出时,将军吼起来:“从我的工资里扣。我死了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

  将军又要离开家乡,冒雪送行的乡亲们,把他的车子围了一圈又一圈。从兰州调运的旧军大衣尚在途中,人们却分明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

  两代将军同一个心愿

  新春时节,七里坪盐店河村支部书记张院喜,高兴地告诉乡亲们:“秦司令来电话,问村里的路是不是通了?”

  打来电话的人,是山西省军区司令员秦卫江将军。

  盐店河秦罗庄,是曾任昆明、成都、北京军区司令员和国防部长的秦基伟家乡。1978年,将军携子秦卫江回乡,郑重吩咐:“家乡还很贫穷。能帮乡亲一把,我们就要帮。”

  抗美援朝时的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是威震敌胆的上甘岭战役指挥员。他对敌狠、爱民深,每次回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厂、农村参观,帮助县里出主意、想办法,加快经济发展。

  儿子记住了父亲的话。秦罗庄两户无子女老人,每年都能收到秦卫江的300元赡养费,连续7年,直到离开人世。

  从1983年开始,村里3个贫困学生,每年都能收到秦卫江赞助的学费。后来,他们考入武汉、合肥等地的高等院校。

  1998年,秦卫江与母亲受父亲的临终嘱托,专程回到秦罗庄,捐赠村学校100套桌椅、一台彩电、一台投影机,改善教学条件。

  2003年,秦卫江利用休假,又一次回到秦罗庄,拿出个人积蓄2万元,让村里修渠买抽水机,解决100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两代将军同一个心愿,感动着秦罗庄,改变着秦罗庄。

  红安档案

  14万?-3万-600-100-72,这个依次递减的数字,浓缩着红安非同寻常的历史:从1923年到1949年,全县有14万人在革命战争年代献出了生命,在3万多名参加革命军队的红安人中,仅幸存60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建国后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担负省军级以上领导职务,有72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

  刘邓大军

  1947年,邓小平和刘伯承率主力部队于10月3日进入红安县七里坪,随后几进几出红安,12月11日,邓小平和刘伯承率前后两个指挥所离开红安,投入新的战斗。

  曾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海军政委、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苏振华,空军司令员张廷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杨勇,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李德生,1947年随刘邓大军在红安战斗生活。时任六纵十七旅旅长的李德生,率部攻克红安县城。

  国家主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董必武,红安县城关镇人。1911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21年6月,他与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党的一大。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国家副主席、代主席。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李先念,红安县詹店镇人。1927年,他率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和创建了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和领导了著名的中原突围战役,参与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建国后历任湖北省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全国政协主席。

  元帅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徐向前元帅,1929年6月,受中央指派来到鄂豫皖根据地,先后任红一军副军长、红四方面军参谋长、总指挥,指挥了鄂豫皖红军的历次战斗,1931年10月12日,率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后离开红安。

  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防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叶剑英元帅,1938年1月任八路军参谋长,和董必武专程从汉口到红安县七里坪检查指导抗日工作,并在抗日军政学校讲课。

  解放军将领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的陈赓上将,1931年至1934年在红安战斗生活,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

  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的王树声大将,1927年参与领导黄麻起义,历任红四方面军团长、师长、副总指挥,1933年随红四方面军西征时离开红安。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洪学智上将,1931年至1932年在红安战斗生活,历任红四方面军团、师、军政治部主任。

  曾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徐海东上将,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历任团长、师长、军长。1933年率红军先遣队赴陕北。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的陈再道上将,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历任红军团长、师长、军长,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西征时离开红安。

  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的许世友上将,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历任团长、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1934年随红四方面军西征时离开红安。

  曾任铁道兵司令员、铁道部部长的段君毅,1947年任鄂豫区党委书记兼鄂豫军区政治委员,在红安战斗生活。

  建国前牺牲的领导人

  曾任红一军军长的许继慎,曾任红四军军长的邝继勋,曾任红四军政委的余笃山,曾任鄂豫皖苏区党政军最高负责人的曾中生,曾任鄂豫皖省委书记的沈爱民,曾任红二十五军政委的王平章,曾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蔡申熙,曾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的廖荣坤。

  建国后红安籍授衔将军

  上将8名:曾任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郭天民,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的周纯全,曾任中共中央军委顾问的王建安,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的韩先楚,曾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秦基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锡联,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的王诚汉,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谢富治。

  中将12名:曾任南京军区顾问的刘飞,曾任广州军区顾问的詹才芳,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仁初,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徐深吉,曾任解放军二炮政委的李天焕,曾任国家一机部副部长的徐斌洲,曾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的张天云,曾任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的胡奇才,曾任公安部副部长的王近山,曾任北京军区顾问的吴先恩,曾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聂凤智,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刘昌毅。

  少将52名:程儒珍、韩卫民、袁克服、金世柏、罗厚福、李世炎、耿锡祥、黎锡福、邹国厚、徐绍华、贺键、熊应堂、程悦长、殷国洪、卢燕秋、张天恕、郑国仲、况玉纯、秦光远、陈美藻、李定灼、江波、刘福胜、赵鹤亭、马忠全、闵学胜、戴克林、戴克明、程启文、罗应怀、甘思和、胡正平、汪运祖、何德庆、张志勇、涂锡道、张竭诚、詹少联、谢正荣、周世忠、江腾蛟、高厚良、肖永银、肖永正、肖志贤、吴世安、吴振挺、张潮夫、伍瑞卿、何辉燕、黄立清、吴杰。

  三、高扬先进性旗帜

  保持红安永远红

  人们至今还记得,半个多世纪前的1949年3月,春风吹来,鲜红的旗帜插上古老的红安城头,震天的锣鼓响彻倒水河两岸。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英勇牺牲,红安终于迎来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红安人民终于获得了翻身解放。

  在红安工作的共产党人,脚下踏着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让跟着共产党出生入死闹革命的人民尽快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时刻驱使着他们。

  1956年,是红安农业合作化新的一年,由于农业增产,党员干部中滋长了麻痹松劲情绪。有些农村干部不安心农村工作,有的机关干部下乡“人在乡里,心在城里”。群众对此提出了很多批评意见。

  为此,红安县委于当年11月召开专门会议,学习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提倡的艰苦奋斗精神,决定精简上层、下放干部。长期住在农村办公的干部,由过去的100多人增加到412人。

  1957年3月花生播种时,县委第一书记程鹏和技术员祝翼宏以及有经验的老农民秦老五,共同总结4条增产措施,在杏花乡选一亩地作试验,随后召开现场会,要求干部给社员示范。干部种试验田在全县推广开来。

  当年,红安县18个县委委员,有14人种了试验田。766名区乡干部,519人种了试验田。秋收时,全县社社增产、样样丰收。

  1958年2月15日,人民日报刊载《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国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试验田的经验的通知》指出:“种试验田是一种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方法??在全国各地区各方面普遍推行种试验田的经验,是完成党的整风任务的基本关键之一。”

  1958年12月7日,毛主席在武昌接见红安种试验田的干部代表,勉励红安的共产党人:“过去的黄麻起义很出名,近两年红安干部种试验田又很出名。”“你们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自此,保持红安永远红,成为红安党员干部的奋斗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痛苦转折之后,红安的党组织深深感到:如果不加快老区经济发展,将愧对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江山的革命先烈。

  1985年1月25日,红安县委发出一号文件,无情解剖自己:5年来,全县各级干部的思想有了很大解放,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左”的影响尚未从根本清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观念和僵化模式还未彻底摒弃。

  红安的党组织联系实际,继续清“左”破旧。他们引导干部群众,破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变“自给型”为“开拓型”,使全县农村经济逐步由种植业为主转向农、林、牧、副、渔全面经营,工、商、运、建、服综合发展,帮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他们破除保守思想,改“封闭式”为“开放式”,狠抓“三引进”,广开门路,繁荣山区经济。此时,大别山革命老区在党中央关怀下,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因受战争的创伤较重,以及地理环境制约,红安经济仍显得十分脆弱和落后,群众的温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红安县委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一面争取国家的扶持,一面带领群众展开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到上世纪末,红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引进杭州“娃哈哈”、佛山“冠丰”、武汉建通、苏州云石等一批知名企业,使红安工业面貌一新。他们革新种植传统,31万亩地膜花生助农年人均增收80元。在红安的部分党员和干部中,也有了“发展还不错”的议论;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淡化;躺在老区的光环中睡大觉,缺少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2003年12月,刚到任的红安县委书记张鹤桥凭吊红安烈士纪念馆,被革命先烈追求崇高理想的壮举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主持召开以“继承先烈遗志,永远保持共产党人先进性”为主题的常委会。大家冷静分析看到,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三省四地中,红安在前进,其他兄弟县市也在奋力争先,容不得红安沾沾自喜、小富即安。会后,红安县委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到烈士陵园重温入党誓词,展开热烈讨论:新时期红安的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引导群众、加快发展?

  要在红土地上高扬先进性旗帜,必须凝聚党心民心,同心干!

  去年,红安一些失去先进性的党员被劝退或限期改正;同时,一批优秀的党员和党组织受到大张旗鼓的表彰。全县所有乡镇班子30%的领导成员因故被调整,县直考核倒数第一单位的“一把手”被责令辞职。

  猛击一掌,全县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大变!

  去年,这个县的党员干部历尽千辛万苦,引进3个投资过亿元的上市公司:菲律宾好佳休闲食品、上海华盛达、深圳保安集团。仅好佳集团就可带动全县农民种植优质土豆过万亩,年增纯收入1500多万元。

  通过顽强拼搏,红安的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38个山区县中进入前5名,去年一般性财政收入增长11%。“党心贴近民心,要将发展的成果与群众共享!”这是红安县委的心声。

  去年,县委取消县直机关每年80万元的小车购置专款,将之用于为民办实事;国家干部过紧日子,从并不宽裕的县级财政中挤出4000万元扶持“三农”;县财政出资、争取国家投资、动员各方出资,修通通村水泥路200公里。

  张鹤桥说,在红安工作的共产党人,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历史遗迹这个传统教材的作用,也要让红安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实践成为活教材。这样,才能告慰先烈,不负党的重托。

  教育基地建设紧张展开

  去年8月,省委作出决定,要把红安建设成为具有震撼力、感染力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委成立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省委书记俞正声任组长,成员有省委常委宋育英、周坚卫、张昌尔。

  红安烈士陵园、红安干部教育学院、红安精神的发掘,是领导小组确立的基地建设三项重点。

  目前,改造烈士陵园的8000万元投资已落实。将新建5000平方米烈士纪念馆,将现在的烈士纪念馆改为将军馆,整修烈士纪念碑及周边广场。此外,按红色旅游要求,园内将建50米长、3米高的黄麻风云纪念浮雕群,修建刻录22550名烈士名字的“小长城”等,烈士纪念馆将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生动再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奋斗精神。

  干部教育学院总投资为5130万元,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第一期工程竣工后,能与省委党校同期培训学员300人。在省委党校学习的处级以上干部,将来此接受教育,一年可培训2000多人。同时,学院还可面向省内外,举办传统教育短期培训班。目前,学院已完成规划设计、资金筹措,进入工程建设招标。

  红安分布着大批革命遗址。目前正着手实施保护的有三大区域。一是以县城为中心的董必武故居所在地、烈士陵园等。二是以七里坪镇为中心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南下纪念地等。三是以高桥镇为中心的李先念和陈锡联故居、皮安南苏维埃政府故址等。?

  红安精神多种表述

  红安精神是战争年代战斗在红安的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体现。建国前,红安26年革命斗争不断、红旗不倒,靠的就是独具特色的红安精神。

  历史上,对红安精神的文本表述丰富多彩。在红安革命斗争过程中,这里的共产党人和关注这里革命斗争的人们,先后有6种表述:“朴诚勇毅”;“以革命发展革命,以革命继续革命”;“雪压竹枝低,岁寒志不移。红日高照起,雪化水入泥”;“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一颗红心拿不去,头断血流不投降”。

  建国以来,省、黄冈市、红安县的党组织和有关部门,对红安精神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其表述多达10余种。其中代表性的有:“一要三不要”(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万众一心,紧跟党走,前仆后继,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殊死拼搏,信念坚定,百折不挠,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执著坚韧的革命精神,顺时应变的创新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去年12月26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召开红安精神研讨会,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省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10多个专家参加。省委党史研究室课题组又提出4种表述方案:“朴诚勇毅,自强不息”;“万众一心,执著坚韧,舍生忘死,不胜不休”;“万众一心,务实求真,前仆后继,不胜不休”;“万众一心,奋勇争先,前仆后继,不胜不休”。研讨会后,课题组根据各方意见,将红安精神表述为:“万众一心,为党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从目前情况看,在红安精神的各种表述中,最深入人心的还是“一要三不要”和“一图两不图”。这一表述集中体现了红安当年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德,无私的奉献精神。红安县的同志认为,“一要三不要”现在并未过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共产党人不要钱,是不要不义之财;不要家,是为让更多的家庭过上好日子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家;不要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得更好而宁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这种表述通俗、简明、深刻,便于传承,如今在红安已是家喻户晓。不少客居外地的红安籍老红军也纷纷来信,说这一表述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表述一直为各界所接受。

  什么是红安精神?从数十年间对红安精神的多种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共同指向:要革命不惜牺牲一切,为人民甘愿奉献一切。

  人们长期关注、研究红安精神,生动地表明,共产党人领导红安革命斗争所体现的伟大精神,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一个全新的领域

  元月下旬,新华社播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在国家培育的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有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南麓的红安,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敏锐地觉察到,把革命老区的大门敞得更开,让旅游者在美好、自然的环境里,享受革命传统教育的乐趣,获得人生观、世界观的正确答案,认同共产党人的宗旨和主张,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间,红安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前来红安参观考察的人员,每年达到50余万人次。这个逐年增长的数字,清楚地说明,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红色旅游活动,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红安17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布满了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革命遗址,目前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10处,尤其是国家级保护单位七里坪地区,分布着3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点。红安县在着手制定红色旅游规划时,配合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计划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董必武旧居、李先念旧居、红四方面军诞生地、抗日军政学校旧址等革命遗址,建成旅游精品景点。

  红安是我国第一将军县,是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十分喜爱的大批著名战将的故乡。“百战将星”秦基伟朝鲜战场凯旋,毛主席接见时称赞他指挥的“上甘岭战役是个奇迹”;骁勇善战、军功卓著的“旋风将军”韩先楚,在文革动乱岁月,毛主席当面用“打不倒你”给他撑腰;“百战将军”王建安,毛主席亲自召见并安排他与许世友联手攻打济南。红安县委决定,利用修建县乡通村公路的机会,为这些受人敬仰的将军们的家乡通公路,既方便地方群众脱贫致富,又可满足广大游客探秘的需求。

  红安境内,有着丰厚的人文自然旅游景观。除清代的陡山祠堂、元代双城塔、宋代桃花塔、似马山摩崖石刻等外,还有奇峰突起、山形似台、峭立如壁、势若接天的天台山。大革命时期,天台山的党组织领导民众同敌人不懈斗争,方圆十多里160多个村庄4000多人,仅幸存183人。这里,留有红军洞等多处革命遗址。红安引资3000多万元,与深圳宝安集团联手,将天台山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纳入旅游开发之中。

  红安县委领导同志认为,红色旅游是红安面临的三大机遇之一,要抓住这次不可多得的机遇,让老区脱贫步入快车道。

(本文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
关键词:1927年;秦卫江;1933年;1983年;胡奇才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