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第二集 天降大任
序篇
2009年5月19日,中国中部最大的火车站——新武昌站正式投入使用。这座极具楚风楚韵的建筑吸引了世人关注的目光。
武昌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风云激荡的民国初期,1918年10月,粤汉铁路武昌至长沙段建成通车,从武汉经由铁路,可以到达湖南南部的株洲。
粤汉铁路的建设,曾经有力彰显了武汉作为华中最大水陆交通枢纽的核心地位,武汉再度因其在中国版图上的区位优势走入国际视野。几乎就在粤汉铁路通车的同时,《竖琴师》,这本创刊于1850年的美国老牌政论杂志,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1918年10月出版的《竖琴师》,刊载了魏尔·瓦尔特的署名文章《中国的芝加哥》。在这篇长达9页的文章中,瓦尔特明确提出:“汉口在中国商品市场上所处的位置,可与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相媲美。”
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第二任总领事 苏黛娜:很多人把武汉和芝加哥作比较,是因为两座城市的历史有相似之处。芝加哥是一个襟江带湖的城市,武汉也同样如此。确切地说,是芝加哥有些地方像武汉。
无论是美国的芝加哥,还是中国的武汉,都是大国中部地区的重要支点,需要为周边地区提供强劲的辐射力量,它们也都同样担当着支撑区域崛起的重要战略使命。
第一单元 他山之石
美丽的湖边风景,是武汉的城市名片,也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魅力秀色。大湖,同样是美国城市芝加哥的一个特色,在芝加哥边上的五大湖群,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区。芝加哥的崛起,在美国从大西洋沿岸一路向西的开拓中,支撑起了美国中部的发展,从而支撑起美利坚强国梦的脊梁。
紧靠大西洋的东部地区是美国最早开发的土地,随着领土面积的不断扩张,美国的发展逐渐从东部向西部扩散。1848年,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大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淘金热潮,一场向着夕阳前进的运动开始了,滚滚向西的人流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
1869年,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在犹他州的奥格登接轨,东部、中西部的中央地带得以与旧金山相连,从而构成了第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线。在铁路和商业贸易的带动之下,一系列新兴的城市群拔地而起。在这些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同时,以五大湖区为代表的美国中部地区迅速崛起。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谭崇台:
因此,开始是华盛顿、纽约、波士顿这些东部城市,但是还缺少一个支点——芝加哥。芝加哥是五大湖区南部的一个点。
经过一番卓有成效的发展,芝加哥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最大城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中西部首都”。这里拥有美国最大最繁忙的机场,美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这里不仅是美国的交通中心,还是美国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
随着芝加哥的崛起,中部地区在一个大国全局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成为共识。
武汉大学教授 伍新木:
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它必然会客观地存在着中部问题。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凌云:
比如像俄罗斯,它就是欧洲部分先发展,然后再慢慢向它的亚洲部分、东亚部分推进。美国也是,纽约,它的东北海岸先发展,然后向它的中部、西部推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秦尊文:
从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梯度转移的角度来说,中部也必须发展。
这里是巴西利亚,从空中俯瞰,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漂亮而整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座城市被规划为一架翱翔的飞机,因为巧妙而富于个性的城市规划,1987年12月7日,年轻的巴西利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成为众多璀璨辉煌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一项。
打开巴西的地图,你会惊奇地发现,首都巴西利亚正好处在巴西的中部地区,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50多年之前,巴西利亚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荒原和丛林。
武汉大学教授 伍新木:
以前,巴西的首都在里约热内卢。里约热内卢在巴西东南部的海边,它是一个超级的特大城市,有1000多万人口。
相比之下,巴西广阔的中西部地区十分落后。为了改变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时任总统库皮切克决定将首都搬迁至内陆的中部地区。1960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巴西利亚。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秦尊文:
通过几年的建设,巴西使原来中部地区乃至整个内陆地区落后的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因为巴西在中部,通过培育一个新的增长极,一个新的支点,真正地把整个内陆地区都撬动起来了,都带动起来了。
1988年,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提出“中部崛起”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形象地称为“牛肚子”理论。
“牛肚子”理论,源于张培刚目睹的经历。有一次,张培刚教授看到,在耕作田地时,一头大牯牛不幸陷入泥沼,眼见牛越挣扎,陷入越深,人们非常着急。
华中科技大学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张建华:
那么要让整个牛起来,我们就发现它缺乏支撑,尤其是牛肚子陷到泥坑里面了。怎么办?需要找支点,把牛肚子给撬起来。
从“泥牛出坑”这一鲜活的生活案例出发,张培刚提出了区域均衡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生动形象地解释了大国发展过程中,中部崛起及其战略支点的重要意义,也将人们的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中部。
第二单元 中部崛起
中国,自古以来以中自居,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位于中心的国家。在动荡与变革的五千年文明史上,历经多次分裂、割据与统一,中国终于演变成今天气势非凡的国土格局。
壮丽的山川河流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共同分隔出今天中国的行政版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部不仅仅是指地理上的中心位置,更是一个与行政区划相联系的区域概念。
中国的中部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六个省份。
黄河与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两条大河,串联起中部六个省。这里有中国最大的两个淡水湖,鄱阳湖和洞庭湖。这里的国土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四个英国,人口总数则相当于六个法国。今天,这片占中国10.7%的土地上,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率先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航向。21世纪伊始,西部大开发又掀开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篇章,人才、资金、项目开始流向古老而苍凉的西部大地。而接下来振兴东北的战略,使得黑土地焕发出久违的热情。
东部、西部、东北,中国的大部分版图纷纷踏上时代的潮头,相比之下,广袤的中部地区,中国的“牛肚子”似乎被遗忘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可云:
所以从改革开放以后,中部地区的地位在全国来说相对是下降的,尤其是进入到新世纪,中部6省在全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是一个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得非常明显。在中部地区乃至于在学术界,有很多人把这种现象叫做“中部塌陷”。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 常修泽:
“中部塌陷”的结果,使所谓发达的东部和正在开发的西部之间形成一个断裂带,这对于整个国家对于民族来讲,它就不能够起到承东启西的作用。
1988年,“中部崛起”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公众面前。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中部崛起”。在2005年经济工作的六项任务当中,“中部崛起”开始明确为国家战略。从提出到落定,中部崛起的意义逐步彰显,中部崛起之路也逐渐明晰起来。
2012年新年伊始,一组数据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2011年,在整个沿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湖北这一年的招商引资合作项目,涉及总投资逾八千亿元,地处中部的湖北已经成为中国投资的热点和重点区域。
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首任总领事 严基成: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韩资企业大概是5万多家,他们集中在沿海地区。最近的调查结果是,现在集中在沿海地区的5万家韩资企业,有25000家想到中国内陆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魏后凯:
沿海的产业、资金又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毕竟我们的中部地区,它的发展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水平要比西部的落后地区好一点。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产业、资金的转移,越过中部地区,大规模地就转移到西部地区。
无论是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还是国际上因为劳动力等资源分布导致的资本流动,都将中国的中部推向了时代发展的潮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也离不开中部广大市场的支撑。
武汉大学教授 伍新木:
要在中部选择一个足以能把中部相关的省份、相关的区域,通过集聚和辐射效应,能够抬升起来的一个发展极。
一个发展极,就意味着一个坚强可靠的支点。要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支点的选择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情。
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赵凌云:
支点,从面上来讲是整个湖北,从点上来讲就是武汉。
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 刘道玉:
把湖北武汉这个地方蕴藏的一切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才资源、科学技术资源统统地发挥出来,让湖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真正起到一个支点作用。
那么,中央政府为什么选择湖北担当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时代重任呢?
第三单元 湖北在哪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激扬的旋律中,武钢人开启了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之旅。
武钢集团总经理 邓崎琳:
1958年9月13日,第一炉高炉出铁。毛泽东主席就站在那个高炉边上的一个平台上,穿着白衬衣,看着出铁。
武钢退休工人 冼同生:
因为第一炉出铁的时候毛主席来了,武汉的人对武钢羡慕得很,我们也感觉到蛮骄傲,武汉市有个钢厂。
武钢离休干部 蒋昌和:
当时工人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都比较高。
武钢,一度成为这个城市的主要象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武汉为龙头的湖北,再度处于中国工业化的前列。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资源倾斜,形成了湖北发展的领先优势和强劲动力。“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67项重大项目中有8项落定武汉。武汉钢铁集团、武汉锅炉厂、武汉重型机床厂等一系列武字头的工业企业,奠定了湖北发展的基础,使湖北成为新中国的工业重镇。
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历史性刷新了武汉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这座大桥不但将武汉三镇连接为一个整体,更具划时代意义的是贯通了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武汉从此成为长江水道和京广铁路两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中国全方位层面的中部枢纽地位从此落定。
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人们熟悉的三线建设中,中国第二汽车厂、葛洲坝工程、武钢一米七轧机、武汉青山火电厂等一批国家级大项目相继在湖北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一时期,湖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位居全国第二。
湖北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得到了巩固。依靠全国的支持,湖北建立起了健全的工业体系,以钢铁、汽车、电力、轻纺等为主体的国家级工业基地初具规模。
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 刘道玉:
我记得在70年代,湖北的粮棉油和工业产值与江苏是并驾齐驱。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秦尊文:
80年代以前,湖北本身在全国就被视为比较发达的地区。成立深圳特区的时候,从湖北抽调人员到深圳去,有些人都哭鼻子不愿意去。现在回想起来好像觉得不可思议。
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踏上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改革之路。
湖北在改革初期,也曾一度领全国风气之先。沙市是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武汉是全国第一个省会大城市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鄂武商成为全国第一家异地上市商业公司。这些勇敢尝试,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发挥了“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彰显了荆楚人民敢“吃螃蟹”的勇气。但这些亮点的闪现,并没有构成湖北持续领先的总体格局,随着改革的深入,湖北与沿海地区之间逐渐拉大了差距。
昔日武汉强盛实力的象征——武钢的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挑战终于逼近,昔日充满优越感的武钢工人,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酷的现实——下岗转行。
湖北省武汉市原常务副市长 张代重:
当时我们国有企业大概有七八十万人,他们面临能不能发全工资的问题,很艰难。
武钢文联副主席、作家 董宏量:
武钢就提出来一个口号,叫七万人不吃钢铁饭。
在武钢附近的这条街道,聚集着不少再就业的下岗工人,人们逐渐意识到,武汉的发展又走到了一个重要的关口。
从上世纪50年代的辉煌,到90年代的失落,武钢经历的沉浮背后,是大武汉和湖北命运的潮涨潮落。
1984年,武汉的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列第四,仅次于京津沪三大直辖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四城”。此后,武汉的排名却逐渐下滑,一度在全国19个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六。曾经和江苏的GDP规模相当的湖北,到了21世纪初,仅为江苏的三分之一。1995年湖北省委组织干部到沿海考察,在苏州,看到一个地级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就有325家,而当时整个湖北省仅有23家。
湖北省社科院原院长、教授 夏振坤:
当时到南方一看,感觉到湖北好像还是一盆只有一点小涟漪的水,但是南方那是惊涛骇浪啊!
湖北省武汉市原常务副市长 张代重:
沿海的一些城市,它就是突飞猛进地往前走,让我们感觉到很惊讶,几天不去就变样了。而我们这儿呢,还在为企业的脱贫解困发愁。
武汉大学原校长、教授 刘道玉:
湖北的山还是那道山呀,湖北的水还是那道水,楚风依然是流韵,但为什么就不能够创造新的经济奇迹?
这种直逼灵魂的拷问,发人深思,也催人奋进。当时代的天平再度向湖北倾斜,支撑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落定湖北,刚刚经历了沧桑与徘徊的湖北能否承担起这一重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呢?曾经千载风流的荆楚大地,究竟蕴含着哪些足以支撑未来的力量呢?
第四单元 天元中枢
1935年,中央大学地理学教师胡焕庸,正在专注于研究中国的人口地理分布。这个当时年仅三十四岁的年轻人,惊奇地发现,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从东向西人口稀密悬殊,甚至呈现出一条明确的界线,那就是自黑龙江瑷珲向西南直到云南腾冲的直线。这条线后来也被人们称之为胡焕庸线。
根据胡焕庸当时的分析,瑷珲腾冲线的东南侧,全国36%的土地上,养活着全国96%的人口。这条线的西北侧,在全国64%的土地上,只有全国4%的人口。这条线找到了认识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同时有助于认识中国的经济版图。
东南侧这一片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天元是围棋术语,指的是棋盘正中间的核心位置。如果把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中国陆上版图比作一个棋盘,那么中间核心地区就是湖北,而位居天元位置的正是武汉。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 冯天瑜:
中国自然地理的中心是甘肃的省会兰州,大家看地图就可以很清楚。但是,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的中心就在武汉。
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在圆周的位置上可以数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中国最著名的几个大都市。以1500公里为半径,则包括了中国经济版图的绝大部分。如果以2000公里为半径,这个区域还将会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亚洲经济发达地区。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地缘上的优势,毫无疑问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大武汉独特的区域位置,让人们看到了它支撑中部、联动全国的可能性,感受到了一种蓬勃欲出的独特力量。
自古以来,汉江、长江,贯通起中国从东向西的交通命脉。汉口的帆船,曾经是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湖北水运事业发展的鲜活写照。汉口码头曾经是中国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湖北在近代的显赫声誉,也极大地得益于水运事业的发达。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尤习贵:
现在水运成本与公路相比,是它的六分之一;与铁路相比,可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成本优势非常明显。
今天,沿着长江岸边纵深七十多公里的空间跨度里,一座座码头联合形成了繁忙的武汉新港。目前,这里已成为长江中上游首个“亿吨大港”,作为长江中游航运枢纽的武汉,已经成为中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港口,它将引领中部直驱海洋。
李武汉,一听名字就知道,他是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作为一个老铁路,他和列车编组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在的武汉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每天解体列车约130多列,办理车厢数达到22000多节,每年处理的列车长度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多。
与负责编组的李武汉不同,王卫东的岗位是司机。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客运新干线首列“和谐号”列车到达广州北站,由此开启了武广高铁的快速之旅。实现了“千里武广一日还”。
高铁司机 王卫东:
风驰电掣,真是风驰电掣。原来到广州得12个小时。现在是4个小时还不到。把整个时空距离缩短了一半还要多。
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湖北,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曾率先进入“铁路时代”。早在1906年,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依靠千年不变的车马渡船交通往来的时候,京汉铁路就已经修成通车。京汉铁路南端位于湖北汉口,一路蜿蜒向北,长达一千多公里,仿佛一道钢铁巨龙串联起了广阔的中国腹地。这条和京杭大运河长度相当的交通大动脉,直接拉动了中部地区的商业流通和经济发展。伴随着一百多年前蒸汽机轰鸣的节奏,湖北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近代化的内陆地区。
湖北是中国铁路史的全程见证者。2010年12月22日10时,历经100多年风雨沧桑的宜万铁路举行了通车首发仪式。宜万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之一,是沪、汉、蓉沿江快速铁路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的重要交通纽带。快速铁路通道的建成,把湖北与长三角、川渝蓉经济圈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与万里长江并行的陆上大动脉。
百年积淀,百年发展,武汉已经成为八方汇集的铁路中心,即将跻身于中国铁路四大枢纽的行列,成为中国铁路六大客运中心之一。
打开湖北省高速路网图,纵横交错的路线如蛛网般四通八达,以武汉为中心向全国各地延伸,中国中部的大立交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武汉建设航空枢纽的步伐也在跟进。从空中鸟瞰,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其造型如同一只展翅翱翔的凤凰。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跻身于全国四大航空枢纽之列。
从区域中心到全域中心,从辐射中部到服务全国,一个综合性的交通枢纽正在清晰浮现。昔日连接中国中西部的九省通衢,正在演变为连通世界的九州通衢。
第五单元 多流汇聚
九州通,这家企业的名字蕴含着一个湖北企业“九州通衢”的区位内涵,它是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其规模位居中国民营医药商业企业第一名。
湖北医药物流中心由这家企业投资建设,2010年4月26日正式开工,建成后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物流中心,依托湖北巨大的地缘优势,这里的物流中心将会辐射到全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 蔡进:
武汉物流业的发展,从全国来讲,它处于一个核心枢纽的地位。可以说,武汉的物流通了,全国的物流就通了。
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宝林:
因为它的配送距离都优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
这个巨大的停车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交易中心,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流公司在这里开设办事处,集聚的物流企业1000多家,每日仅运输费用成交额已达到800多万元。
鸿燕天地物流有限公司经理 方燕琴:
因为武汉地处两江四岸,水路、陆运、铁路都比较发达,自古就是九省通衢之地。
如今,这个物流交易中心已无法满足快速成长的规模需求,一个全新的“华中公路港”正在兴建之中。
武汉汇通物流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 左永成:
物流日周转量现在是3000万吨,华中公路港建成以后会成几十倍地增加,肯定到了两亿、三亿吨这样的一个规模。
武汉大学教授 海峰:
过去的九省是一个相对小的区域,而现在我们的物流走向,那就不是一个九省的概念,而是一个全球范围的概念。
这是一份2010年度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的排名榜,在全国32个候选大都市中,武汉市列第九位,居中部城市首位。作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信息的综合枢纽,在通往“九州通衢”的追梦之旅中,武汉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1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高达11859.6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在中部地区领先的城市化水平,使得这里不仅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为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了必要的着力依托。
100多万人,仅从规模来说,就可以组成一个特大城市。然而,在武汉,仅仅高校在校生数量就超过了100万,规模居全国前茅。按照人口比例计算,走在武汉的街头,平均每8个和你擦肩而过的人当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高等院校密集的湖北,还拥有在全国位列前茅的高校总数,130所大学在这里密集分布,沉淀千年的“惟楚有才”的底蕴,至今仍然闪耀着现代光芒。
国家重点实验室,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湖北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多达14个,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
湖北在科教优势方面是比较明显的。你看湖北的大学,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在湖北就有7所。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
教育部直属大学在中部是最多的,因为整个中部211大学只有13所,就有7所在武汉,超过一半。
湖北省科技厅厅长 刘传铁:
中科院系统在湖北所设的专业研究院和研究所,在中部是最多的。
武汉大学教授 刘绪贻:
除了北京跟上海,再没有一个城市能够跟武汉市的高等教育比。
武汉的魅力和实力,还来自于她曾经的风采和影响力。汉口一度是中国仅次于上海的大城市。1861年汉口开埠以来,先后有19个国家和汉口通商,15个国家设立领事馆。
无论对于东方还是西方,这里都是一个适合交流的窗口。1923年5月25日,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中国诗人徐志摩陪同下来到湖北,在省体育场发表了主题演讲“中国此时比物质之进步更急需的是精神之复兴”。20世纪二十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著名哲学家罗素、美国教育家杜威、共产主义者马林、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等,都曾经纷纷到访武汉。他们之所以把湖北武汉作为一个当然的目的地,不是偶然的,曾经的积淀和现实的重要,让他们选择到这里来了解中国。
今天,武汉仍是中部走向世界的窗口。2010年10月25日,继法国、美国之后,韩国成为第三个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的国家,日本、德国等国家也纷纷表示,希望在武汉设立总领事馆。
韩国驻武汉总领事馆首任总领事 严基成:
我们想找的是华中最重要的地方,物流也好,已有的产业也好,还有学术方面、人才方面,就是实力比较强的地方。结果,我们找到了武汉。
作为中外交流的窗口,见证文明融会的武汉,因为支点的战略使命再次赢得了全球的瞩目。2006年10月,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来到武汉,在演说中他深有感触地评价:“在世界人民眼里,武汉代表着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复兴,代表着内地赶超繁荣的沿海地区的决心。”
决心与使命,重任与担当,让这片热土成为承载起中华民族现代复兴梦想的中部支点。
托起支点的力量还来自于过硬的、关乎未来的战略资源的支撑。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什么?答案既不是石油煤炭,也不是天然气,而是我们身边每天都离不开的淡水。淡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性资源,武汉人均淡水资源量为8.5万立方米,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武汉大学教授 伍新木:
我们国家人均占水量只有国际上人均占水量的四分之一,是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特别是我们国家北方缺水,整个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大范围地缺水,这将长期地困扰着我们。
面对资源的不平衡,淡水资源丰富的湖北,更承担着中国水安全的重担。三峡工程,一条雄伟高耸的大坝,铸就了从孙中山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的梦想,更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南水北调,一条纵贯南北的输水线,支撑着北方人民对发展中所必需的清洁水源的渴望。
物流汇聚、科教人才汇集、世界聚焦,战略资源丰沛,面对打造支点这一天降大任,湖北有潜质、有能力锻造起坚实的双肩,担当起光荣的时代使命。
尾声 重任在肩
2000多年之前,历史上位列春秋五霸的楚庄王刚刚登基,这个年轻的国君在最初的三年里似乎默默无为,以至于终于有大臣忍不住去劝诫他,他却回答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原来,胸怀壮志的他一直在观望天下、等待时机。随后,楚国励精图治,抓住通往强盛的机遇,成就了雄视天下的霸业。
在竞争激烈的时代,机遇就是一种资源。今天,打造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是机遇。崛起的路线、支点的蓝图都在前方召唤,湖北人,又将如何在布满祖先精神足迹的荆楚大地上,再次谱写“一飞冲天”的新传奇呢?
(撰稿:王茂亮 梁家新 朱力军 夏骏 周云磊 谢慧敏 张昌旭)
(作者: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