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汉江千里行]踏访汉江源(图)

发布时间:2012-09-24 05:34:18来源:SRC-13
 

图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采访组抵达汉江源头。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张云宽 别鸣 雷闯 陈迹

  编者按

  荆楚大地,两江哺育。汉江,从陕西汉源镇起源,奔腾1577公里,至武汉龙王庙汇入长江。汉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及其沿线新时期发生的沧桑巨变,为世人所瞩目。本报“汉江千里行”报道组正在巍巍秦岭实地踏访,一路沿江东下,亲身感受,与读者一起见证汉江新姿,特别是见证我省加快建设汉江经济带的伟大实践。系列报道今起连续推出,敬请关注。

  两天驱车1400多公里,风尘仆仆穿越秦岭。亲近母亲河的愿望,激发我们一路辗转向西。

  21日上午,陕西省宁强县城西北13公里处的马家河村,沿着清澈见底的玉带河,我们终于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汉江源。

  第一村组

  巍巍秦岭,山岚层叠。此时游走于青山翠谷间的汉江犹如稚气未脱的孩子,浅小、清澈而宁静。

  我们顺着潺潺的溪流向上攀行。在羊肠小道步行20分钟后,一处落差20米的瀑布出现,浪花飞溅,潭深水碧。看见我们的喜悦,担任向导的马家河村6组组长张云辉摇摇头说:“还得往崖上再爬半个小时。”

  山路陡峭,右边是山岩,左边是悬崖,我们背着摄像机、照相机、采访包,在若隐若现的岩坡小径上手脚并用,气喘吁吁攀爬40多分钟后,靠着山崖几乎累瘫。看见我们豆大的汗滴,张云辉打气:“翻过这个岩,就是平路了。”

  等攀过这处最陡峭的岩崖,跃过河中岩石,我们再次听见瀑布哗哗声响,张云辉遥指前方:“到了。”

  10时40分,海拔1650米处,汉江之源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宁强县箭竹岭水池垭,云汉瀑布泻下山崖,汇成面积200平方米的汉源潭。

  汉江从源头到汉口注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汤汤汉水,源于涓涓细流。

  张云辉掩饰不住自豪,他介绍:这里正是马家河村6组区域,他就是汉江源头第一村组的领头人。

  他说:“汉江源头,水质保护是第一位。”全组40户140多人,青壮年大多出去打工,收入主要依靠耕种玉米、土豆、采集药材以及大棚香菌等,县里要求绝不允许任何厂矿企业存在。“2007年9月,湖北武汉举办‘第六届城市运动会’,曾来这里取火种。饮水思源,湖北人来得特别多。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北京、天津等地北方人也常来。”

  第一人家

  艰难辗转下山时,我们见到一户农家,门牌“马家河村6-1号”,这就是汉江源头第一人家。

  “第一人家”主人是73岁的张帮贵和68岁的张翠芳老两口,说一口秦腔蜀语兼有的方言。张翠芳满头银发,放下簸箕,连声问我们:累不累,好不好走?

  她说,以往有人来汉江源头,都由张帮贵当向导,这一次实在是没法。戴着棉帽、穿着毛衣的张帮贵,说话有些气喘,本来因为咽喉病住院,实在感到“家里空气太好了”,前天硬是提前出院回到家。

  问老两口:“知道南水北调吗?”张翠芳连连点头,说:“咋不知道。这汉江源头的水,我们都舍不得用呢。”

  2009年初,村里出大头,另外每人出50元,给每户人家安上了自来水,“管子都架在别处小沟沟里,不能用源头水。生活垃圾村里早已是三天一收,绝不能往河边倒。”

  源头“第一人家”,如今已是四世同堂。说起三岁的重孙女,张翠芳就笑得合不拢嘴。三个儿女都在城里安家,幺儿更是远在新疆当建筑工。交谈中,我们能感到,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现在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

  张帮贵说,政府要把路修好,来汉江源头的人就方便了。前年有北方游客来这里,攀上爬下一不小心把脚都“崴断了”,还是他背下山来。

  张翠芳笑眯眯地说:“在源头做个凉棚,让大家能歇个脚,人来得多了,村里人烧个开水做个饭,也能多点收入咧。”

  第一城镇

  沿着玉带河,进入汉江源头第一镇——汉源镇。我们看到的是羌碉高耸、飞檐画栋的廊桥波影,风情独特。

  镇党委副书记张晓荣介绍,汉源镇是宁强县城关,因地处汉江源头,2002年更为此名。

  当地学者、77岁的宋文富说:“6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名叫羊鹿坪的小山村,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宁羌卫指挥姜观在这里筑城建卫,从此卫而州,州而县,宁羌而宁强,直到今天。”

  君住汉江头,我住汉江尾。采访中,遇到的每一个宁强人,说起湖北就特别亲。

  他们忘不了,2007年“六城会”武汉市在这里取火种。

  他们忘不了,这些年来不少湖北人前来饮水寻源。

  他们更忘不了,为了“一库清水送北京”,湖北人的真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