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通讯员洪大鹏
65年前,一位19岁的战士跟随部队参加解放恩施的战斗。
57岁那年,他再次回到恩施,既为山区的发展感到欣慰,也为这里仍存在的贫困感到揪心。
于是,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捐资助学,总计资助善款20余万元,帮助50个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不少人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
他叫庄普之,今年84岁,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一名离休干部。
人生的晚霞,洒向曾经战斗过的热土
庄普之1930年出生于武昌,19岁参军。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发起了鄂西南战役,庄普之所在的部队——湖北军区独立二师也参与其中,主要担负解放恩施的任务。恩施解放后,庄普之继续留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此后,他跟着部队走南闯北,不管走到哪,恩施都是他心头最深的牵挂。
1987年,离休后的他回到恩施去看看。走在清江河边,庄普之看到很多正值学龄的孩子们背着篓筐叫卖蔬菜。“上学的时间,为什么不在课堂上?”一了解才知道,因为凑不起每学期几十元的学费。
庄普之决心把资助恩施山区贫困学生作为下半辈子的事业。他给恩施自治州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汇去100元,并附上一封信。很快,他收到恩施高中团委书记张世平的回信,告诉他资助对象确定为94级6班学生陈英明。
1997年盛夏,消息从恩施传到南京——陈英明以666分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庄普之高兴得合不拢嘴,不亚于当年打了一场胜仗。
就这样,他先后帮助恩施高中的50名学生完成学业,资助款超过20万元。
用一颗滚烫的心,把信仰的火炬传递给孩子
恩施州中心医院急诊科主治大夫张前燕,曾是庄普之的资助对象。
张前燕家境困苦,一家老小全靠下岗的父亲拖板车度日。1997年夏天,张前燕考上全州最好的高中,此时,母亲却被查出患上癌症。就在张前燕准备放弃学业时,千里之外的助学金和一封信送到了她手上。
此后3年,张前燕一直和庄普之保持联系。得知她哥哥想办棉絮加工作坊时,庄普之一下子汇来了4500元。小作坊开张的第一年,张家就挣了1万多元,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2000年,张前燕顺利考上湖北中医学院,毕业后回恩施工作。
今年2月21日,恩施高中邀请庄普之为学生们作报告。得知这一情况,刚值完夜班的张前燕叫上父亲、哥哥和嫂子赶去与庄普之会面。老人离开前,张前燕夫妇和哥哥又带上孩子为他送行。
庄普之给予学生的,远不止这些。
2005年的一天,一位在中国海洋大学读书的学生给庄普之打电话说不想入党。挂了电话,庄普之心绪难平。第二天一早,他就坐上了前往青岛的列车,耐心做思想工作,帮助这名学生纠正了错误认识。
每当有新学生接受资助时,老人最先汇过去的不是助学款,而是一张照片——那是1992年深秋他在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拍的,以火红的枫叶为前景,定格下烈士群塑视死如归的神情。照片的背面留下庄老的字,“血染的风采”。
“你们现在物质上比较贫困,但在精神上要先富足起来!”庄普之在信中对学生们说:“国家强大了,世界太平了,老一辈革命烈士用鲜血打下江山的这段历史不能忘。学习成材后,要报效祖国!”
“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永远没有退休的!”
今年11月,庄普之就要满84周岁了。前几年,为了方便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庄普之搬去和女儿、女婿一起住。
有一次,听说利川市凉雾乡一家幼儿园有近200个孩子缺少衣物和学习用品,庄普之联系小区居民,收集了13麻袋儿童衣服和学习用品运往那家幼儿园。得知恩施市白果乡金龙坝村小学的孩子们缺少图书,庄普之连续4年捐赠图书款。为此,学校将图书室取名为“普之爱心图书室”。
在庄普之倡议下,他生活的小区,志愿者服务站正式成立。按照规定,每名志愿者每月都要到地铁站执勤。考虑到庄普之年龄大,小区党支部没有排他的班。他找到支部书记说:“我既然是志愿者,一定要参加执勤。”小区答应每月给他排了两次班,庄普之才“善罢甘休”。
2012年,庄普之被街道评为“慈善之星”。同年,他登上了南京政治学院“感动南政”年度十大人物的领奖台。领奖时他说:“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永远没有退休的。我一定要为群众多出点力,为社会多尽点心,为国家多分点忧!”
(作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