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来自“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首场宣讲的动人故事

发布时间:2014-05-13 07:20:20来源:SRC-13

  湖北日报讯 热泪、唏嘘……昨日的洪山礼堂,回荡着掌声,充溢着真情,诠释着大爱。“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首场报告会,主讲人都是寻常百姓。护士袁晓燕、点钞员孟丽华……他们都来自平凡岗位,如同你我。但他们的身上,却闪耀着价值的光芒、人性的光芒。本报记者从现场宣讲中采撷的这些故事,让人感动、感悟。

  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这个“心”,就是我们的中国梦,它让平凡的人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每个人都可以飞得更高!

  刘发英:托起山里娃的上学梦

  记者 杨康

  演讲人

  刘发英,女,1970年生,长阳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2005年起,她以“英子姐姐”的网名募捐,至今已募集800多万元,圆了2000多名山里孩子的读书梦。

  一名大山里的小学老师,通过神奇的网络,与1600多位国内外的爱心人士结成好友,募集到800多万元助学款,帮助2000多名贫困孩子圆了读书梦……她,就是刘发英。

  刘发英网络助学的故事要从2005年说起。那时,她在长阳县资丘镇白沙坪小学担任校长,学校有许多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们交不起学费,甚至连每天4元的生活费都支付不起,每天只靠一点儿咸菜下饭。刘发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这时,前来考察的武汉“心之旅”爱心助学网站的志愿者给了她灵感。“用网络为孩子们寻求资助”的想法像一缕春风,让刘发英的心中燃起丝丝希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注册了网名“英子姐姐”,并开始通过“心之旅”网站发布资丘镇贫困学生的信息。

  从此,来自山外的捐款、物资像雪片一样飞进大山深处。为了不辜负网友的信任,她每收到一笔汇款,都会及时地注明受助学生的信息,每月公示。这些年,走访贫困学生家庭、整理资料、上网与资助人沟通、取款、送款,几乎成了她业余生活的全部,她记录的走访日记和学生资料有10多万字,助学档案有厚厚的54大本。

  刘发英聚拢起的爱心,让许多濒于失学的孩子得到了帮助。艳玲,3岁时就成了孤儿,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她在4年里获得了5万多块钱的资助,现已是湖北大学大四学生。小慧,母亲左腿高位截肢,父亲右眼失明,还有70多岁的爷爷,全家人挤住在县城一个阴暗潮湿的过道里,靠母亲摆小缝纫摊维持生计。当刘发英第一次走进这个“家”时,夜不能寐,连夜将情况整理后在网上发布。如今,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小慧顺利完成学业,参加了工作,并主动加入了刘发英的助学团队。

  如今,在宜昌,英子姐姐助学团队正在不断壮大,爱心接力正在形成。

  刘发英说,为了网络助学,她付出了许多,但收获更多。“每当看到被资助的孩子那一张张欢乐的笑脸、听到一声声‘英子姐姐’或‘英子妈妈’的呼唤时,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蒋志刚:

  “铁面水官”不拿信仰做交易

  记者 彭小萍 实习生 袁承昊

  演讲人

  蒋志刚,男,1961年生,孝昌县水务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他秉公办事、廉洁奉公,是当地出了名的“铁面水官”;33年扎根基层水利事业,积累工作笔记120余本,被誉为“孝昌活地图”。

  与泥土为伍,与清水作伴,与灾害相搏,这就是蒋志刚的“水利人生”。

  1981年,蒋志刚从省水利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孝感观音岩水库工作,一干就是10余年。1993年6月,组织上要选派他到新组建的孝昌县水利局工作。当时,海南一家房地产老板想高薪聘蒋志刚为主管工程师。是去海南挣钱,还是留下来继续搞水利?最终,家里债台高筑的蒋志刚,放弃了对方开出的5000元月薪,选择坚守96元月薪的水利工作,“因为家乡需要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去奉献青春和热血。”

  1998年抗洪,孝昌滑石冲水库闸门因老化而破裂,危及下游10万群众。由于井底险情不明,下井探险抢修是唯一的选择。26米深,9层楼高的竖井,黑不见底。耳边,是水声轰响;脚下,是一团漆黑。蒋志刚小心翼翼、一步一步往下探。突然,一块锈铁落下,差一点砸在了他的身上……

  33年来,他走遍了孝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写下了120多本工作笔记,有200多万字,记载了10多万个水文数据。这些积累,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搞水利,常年在外,蒋志刚心里最愧疚的就是家庭。妻子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忍受着长年照料病人和操劳家务的艰辛。儿子长期病卧,做父亲的他没有尽到责任;年迈的母亲病危,当儿子的他没在医院侍奉,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

  作为一名分管工程管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副局长,负责全县水利工程检查验收小组的组长,蒋志刚掌管着不少水利工程,工程验收又是他“一支笔”签字,应该说手中的权力不小,但他在权力的使用上,尺度分明。不论是到省水利厅,还是到国家水利部申报项目,他住的是旅社,吃的是小店伙食,从不乱花一分钱。2004年至2010年期间,他拒收红包、礼金20余万元。熟知蒋志刚的人都知道,他的“铁面”之铁,不在于表面的声色俱厉,而在于行为、内心对底线、规则、价值、信仰的坚守。

  孟丽华:

  出资助学19年如一日

  记者 王馨

  演讲人孟丽华,女,1970年生,荆门市城市公共交通总公司职工。10多年来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捐助困难群体,并卖掉自己唯一的房子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每年做义工300余小时,先后结对帮扶孤寡老人20余人、“五保户”30余户、贫困学生及残疾人多名。

  数钱数到手抽筋,却生活清贫,这是孟丽华工作的真实写照。她是一名公交公司点钞员。

  孟丽华月工资只有1820元,老公下岗在外打短工每月能赚个1600元,总共3400多元的月收入却要6个人花——夫妻俩、上大学的女儿,还有长年资助的3个孩子。从1995年起,孟丽华资助失学儿童从未中断。到今天,她直接资助的儿童有21人,个人出资超过20万元。

  荆门市东宝区栗溪镇孤儿徐亮,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爷爷只有一只胳膊,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准备辍学。1997年,孟丽华通过报纸得知了徐亮的经历,开始资助他。3年后,徐亮考取武汉大学,但这时,孟丽华的女儿也考取了重点中学,两个孩子上学要一次拿出两万多元,每月还要近1600元的生活费。“当时,我和老公的月收入还不到3000元,同时我还资助着另一名中学生。于是,咬牙借下了3万多。”孟丽华回忆道。

  又过了4年,徐亮以优异的成绩被推荐到北大读研究生,要家长签字。孟丽华匆匆赶到武汉签字。“学费怎么办?我去哪里筹钱?前几年借的钱都还没还啊!”但孟丽华藏起了愁云,她对徐亮说:“只要你想学,就是出国阿姨也要供你,阿姨有钱!”

  返回荆门后,孟丽华做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决定——将20多年奋斗买下的房子换成了一张5.5万元的存单,一家人搬进了出租房。晚上,孟丽华偷偷哭了一场。

  2005年9月18日,徐亮给孟丽华打电话:“阿姨,我考取了剑桥大学的公费博士生,虽然学费不用出,但一年多的生活费也要花不少钱,我去不去?”孟丽华想都没想:“一定要去!阿姨供得起!”她又东拼西凑借了6万元钱。

  2007年,徐亮学成归来,在北京大学当老师。回到荆门,徐亮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4175元一分不少地递到孟阿姨手中。孟丽华眼泪刷地涌出来了,“孩子没有让我失望,比起这些,我的那点付出又算得了什么?!”她拉着徐亮的手说:“阿姨不要你一分钱,阿姨要你也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目前,徐亮已资助一个贫困儿童达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