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郑大忠在湖北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代表座谈会上发言
荆楚网讯(记者葛宇 实习生饶静 通讯员廖潘腾子)出生在贫寒农家,1994年作为国家首批实施就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放弃了很多大城市单位的就业机会,毅然选择支援家乡,到荆门东宝区盐池镇司法所上班,今年是他工作的第20个年头。从处理‘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事件等邻里纠纷,到担任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党委书记,带领牌楼镇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市“十强工业重镇”,郑大忠尝尽基层工作的酸甜苦辣。
日前,在湖北省第二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代表座谈会上,郑大忠发言表示,将在基层岗位上奉献终生,继续为百姓办实事。
成功第一步:让百姓心服口服
工作20年之久的郑大忠,现担任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一职,他每天都要有条不紊的处理牌楼镇大小事宜,这必须依靠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但20年前的他却并没有现在这般得心应手。
1994年刚从中南政法学院毕业的郑大忠回到家乡,在东宝区盐池镇司法所上班。上班不久后,他被任命为司法所长。但调解的第一起纠纷就让他尝到苦头,他跟老百姓说话,拿官腔却不管用,根本没人听。
后来他发现,要想顺利解决问题,得多和老百姓沟通,多走访。自从这次不成功的调解,郑大忠开始从头学起,认真调查走访。不到三个月,他把盐池18个村的每个小组访个遍。不光走访,还作笔记,哪个村有几口人,有哪些主要矛盾纠纷,记了几大本,老百姓邻里有啥纠纷,他都能说出个道道来。时间久了,老百姓都打心眼里服他。
将心比心,解决“农民喝药自杀身亡”事件
2004年7月,石桥驿镇交管站执勤点,有个农民对交管站收养路费执法方式不满,双方长期对立,矛盾越积越深,最后这个农民喝农药自杀身亡。这件事迅速传遍整个盐池镇,顿时几千人聚集到交管局,情况紧急。
当时,镇上派去调解的干部不是被打,就是被骂,谁都不愿意去。担任盐池镇副镇长的郑大忠主动请缨,参加处置工作。为处理好这件事,他七天七夜没睡过一个好觉,和老百姓逐一对话,明了他们的想法和诉求,同时又与区里反复沟通。最终,这件群体性事件被妥善处理。之后,郑大忠又承担起善后事宜,历时三个月,这件事情终于彻底平息,老百姓对处理结果都很满意。
“5+2”、“白加黑”,6年让居民工资翻一番
2009年底,郑大忠被安排在牌楼镇当镇长,他深感责任重大。因为牌楼镇的北面有东宝工业园,中间有杨家桥现代物流园,南面有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三产业齐头并进,当时的牌楼镇还是全省8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00个城乡一体化重点中心镇,当时全镇机关干部只有26人,要想将新农村和集镇建设更好,其责任重大可想而知。
这五年多时间里,他与大伙一起,定目标、定思路、定措施,不分白天黑夜地干。“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五年来,除了春节,全镇干部没年休,没周末,没假日。最终,牌楼镇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市“十强工业重镇”,先后被授予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称号。
据去年的数据显示,全镇财政收入由五年前的480万元上升至8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五年前的5772元上升到10978元,几乎翻一番;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五年前是26亿元。
为群众着想 拆迁不再是难事儿
近几年,牌楼镇的另一大工作,就是配合市里、区里搞拆迁。拆迁这“天下第一难”在牌楼镇却不是什么事儿。因为在他的带领下,干部们总是换位思考,细致的做群众工作,从不搞搞暴力拆迁,野蛮拆迁。五年来,牌楼镇平均每年拆迁一百多户,征地近万亩,每年落户十几个大项目,却从来没有群众上访。
拆迁户杨永明,女儿大学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成了老杨的心病。郑大忠知道后,主动帮其联系新洋丰公司上班,杨永明最终被其诚意打动,主动签了拆迁协议;拆迁户贾永斌,儿媳在城区超市打工,每天上下班转几道车,郑大忠帮她联系到离家不远的维佳化工上班,贾永斌最后主动配合拆迁工作。
“把一件件平凡的事情反复做好,那就是伟大。”郑大忠常以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一句话自勉。为官清廉的他认为,“清廉一生平安,实干造福百姓”。
(作者: 编辑:罗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