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郭习松
在荆楚生态文明史上,2014年注定载入史册。
这一年初,省委、省政府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
随后的3月27日,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的决定》,从法律层面进行制度设计;
年末,审议通过《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正式提出在2030年建成“生态省”的宏伟蓝图。
恢宏的顶层设计,彰显全省上下践行绿色决定生死的决心和行动,昭示湖北开启建成绿色支点和美丽中国示范省的全新篇章。
先行先试,生态省建设迈出豪迈步伐
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体制机制的一场深刻变革。
为适应生态省建设步伐,去年3月,省环保部门编制《湖北省国家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建议方案》,基本确定8大类型生态红线区域的范围和面积;全省各地积极创建,目前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个,总面积36.57万公顷。
一批先行先试创新举措,同步扎实推进——
市场之手管碳排。去年4月,湖北碳交易中心正式上线,运行8个月来,成为国内首个外资主体参与的碳市场,各项交易指标全国第一。看好其“钱景”,诺安基金、华能碳资等公司拿出3000万元,打造全国首只碳基金,全面参与湖北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投资,还同步签署一项总额为20亿元的合作协议,发行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碳债券。
全新机制补生态。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湿地生态保护中首次试行生态补偿机制。仅神农架林区和通山县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即创碳汇收入近千万元。
在碳质押贷款等创新模式引领下,全年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都取得突破性发展,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攻坚克难,把握绿色发展主基调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全省上下紧扣绿色发展主基调,攻坚克难。
大别山、幕阜山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冈提出“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紧扣绿色环保主旨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工业,连续7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
秦巴山地区、武陵山地区担负“一湖清水送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饮水安全”的重责,十堰、恩施加大生态防护力度,形成绿色保护的高压态势。竹溪县等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县市区,坚守生态优势,通过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为南水北调保护区绿色崛起护航。
湖北是千湖万林之省,拥有林地面积850万公顷,森林面积约713万公顷。湿地面积约144万公顷,湿地公园总数增至50个,总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
资源得天独厚,但更需学会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前些年,五峰尝试发展铁合金、纸厂、矿粉、黄磷、水泥等高能耗企业,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穷在财政,弱在工业,根子在交通,发展格局必须重构。莫让五峰变‘无峰’。”省主要领导在五峰调研时掷地有声,鼓励以“绿色”为主色调,敲定五大发展平台:县城迁建、工业园区、交通建设、旅游开发、生态农业。
五峰决策者也痛定思痛。秉承“不砍树,更能致富”的理念,打造全域旅游“双核”平台:柴埠溪+新县城,带动长乐坪、仁和坪;后河+老县城,带动采花、湾潭。保护与发展的共赢之路越走越宽。
五峰的实践证明,地处深山,志在沿海,一样可以干出“不囿于县一级”的发展业绩。绿色是发展的理念、发展的标准、发展的路径,绿色生态是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最大的后发优势。
铁腕治违,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绝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荆州开发区某压缩机公司利用污水处理站旁的阀门直排生产废水以避监管,荆州市环保局当即责令拆除,并根据规定处罚10万元。
大冶市委、市政府印发《“五小”企业和重点工业污染源整治实施方案》。一周之内,144家“五小”企业电源被切断;一月之内,103家违法小选厂和38家冶炼企业生产设备全部拆除;三月之内,所有生产设施全部清除。“坚持把群众的环境呼声——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环境,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环境满意作为环保工作的第一标准。”为加强环保铁腕执法,去年世界环境日,全省环保部门展开“向污染宣战、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0.3万人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16件,刑拘46人、判刑10人。
坚守生态底线,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为防止梁子湖成为第二个“滇池”,省环保厅和水利厅联手打造水污染事件预防及应急联动机制,明确要求年底前完成建设。
12月,省环保厅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电力、钢铁等行业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确保完成2014年度和“十二五”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
“我们将用17年左右的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绿色支点,布局合理、经济生态高效、城乡环境宜居、资源节约利用、绿色生活普及、生态制度健全的美丽中国省级示范区。”《纲要》明确提出。
绿色蓝图已绘就,荆楚大地上,全省干群正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湖北”不懈努力。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