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政务频道

全球15个大河流域代表达成武汉宣言 保护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16-09-21 07:43:50来源:SRC-5173

 

再讯:

 

大河流域专家学者为传统观念纠偏

 

  大河文明丝毫不逊海洋文明

 

  来自国内外的嘉宾抓住点滴机会讨论会上议题    记者彭年 摄

  记者刘功虎

昨日,在2016大河对话分论坛上,各国专家学者畅谈大河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并为大河文明“正名”。以往有观点认为,大河文明代表的是一种陆地文明,相对于整个人类的福祉而言,作用地位不如海洋文明。专家们指出,这种观念“是时候纠偏了”。不管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都是人类杰出的文明成果,都曾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它们各美其美,未来有着无穷演绎的空间”。

重大文明都是在大河两岸发育

过去40年,牛津大学教授大卫·格雷一直致力于水资源研究,走访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认为,正是淡水遗产而不是海洋遗产造就了更多人类,大河文明是人类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

格雷去过非洲赞比西河和奥卡万戈河,他的第一篇论文就是研究“非洲的水”——他从一个巨大的古湖泊岸线上发现了人类祖先制造的石器工具,“有些是在水浪的作用下被打磨成功的”。最新科学研究纷纷提出,正是剧烈的气候变异和突变,以及非洲东部和南部地区湖水平面的起落变化,促进了大约200万年前早期人类物种的形成以及他们的大脑发育,并促使人们向非洲之外的地方扩散。

非洲是现代人类(智人)的起源地。赫赫有名的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尼罗河长6000公里,被认为是早期人类从非洲向肥沃新月地带和前方迁徙的主要路线。尼罗河流域几种古代文明中,最广为人知的,埃及法老王朝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2500年前希罗多德就曾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

格雷说,两河流域,“肥沃的新月地带”,更是属于水资源管理的遗迹和奇迹。两河为距今6000年的世界首个“文明”提供了基础。在那里,有公共艺术和纪念碑、运河和贸易网络。人类已知最早的书法——苏美尔楔形文字诞生在那里。

人类规模最大的古老文明,格雷认为非古印度文明莫属。这个文明始于8000年前,渐渐发展为覆盖了10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文明。迄今,人们对古印度知之甚少,因为印度河文字还有待进一步破解。“我们知道的是,水在他们的生活和生计中起着核心作用”。那里有大规模的灌溉系统,城市有相当先进的建筑、网格型式的布局、饮用水“阶梯井”、自来水、公共厕所、浴室和下水道。

格雷表示,所有大河文明之所以在几千年前得以发展,是因为管理水资源所需的技巧使得社会变得强大。如今,“从河流起源至大海沿岸国家之间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

大河文明要有足够的自信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发言表示, 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大河文明,都是通江连海的文明,今天的我们,既要强调海洋文明,也要强调大河文明,“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足以让人等量齐观”,不能厚此薄彼。

他指出,所有的大河文明都是通海的文明,而所有的海洋文明从来也离不开大江大河的滋润,离不开广大内陆腹地的支撑。也许一些规模较小的文明会表现为纯粹的内河文明,或者海岛文明,但是一旦上了一定规模,必然是二者的结合。“我们要看到他们的差异,更要看到他们的相同之处。我们必须有宏观的大历史、大地理眼光和观念”。

曲金良还提出了一个“金腰带”的概念。他指出,古代最发达的那些大文明,都位于地球的“金腰带”上,而这根“金腰带”就是由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构成,均位于地球一定的维度区间内。这些大江大河冲积形成了广大的平原腹地,浇灌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人口。这些大河文明都是“有腹地的文明”,都是大文明,是中心文明体。

在这些大河文明中,中国文明有着鲜明特色:这个文明,是世界上历时最长、唯一江河湖海连通、海陆兼具、海内外协和统一的大文明。中国从秦以来开创了“大一统”的政治文化,发展出深具东方特色的文明体系,锻造出特异而坚韧的民族品格。“这其中,长江起了关键而重大的作用,长江文明参与塑造了中国文明的品格”。

曲金良指出,在我国近现代,长期有一种观念认为,内陆文明不如海洋文明。“尽管这种错误观念受到了批判和纠正,但它的影响仍很大,到现在很多人还在认为,我们的内陆文明和江河文明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封建文明,是故步自封的、不开放的,是小农经济的文明。只有海洋文明是开放的、进取的、先进的。”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完全可以各美其美。在曲金良看来,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在人类历史上也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是一次意外的“逆袭”,放在更久远的时间坐标中看,评判远未尘埃落定。

“总之,大河文明要有足够的自信。”他说。

再讯:

  专家学者为沿河城市可持续发展支招

  河流治理和经济发展可以相结合

 

 “2016大河对话”的分会场上,嘉宾们用对谈的形式在讨论不同流域的文明特点     记者彭年 摄

 

    记者万建辉

大河如何既保护生态,又保持流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昨日举行的2016大河对话“大河流域城市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各国专家总结了一些大河因修筑大坝、发展经济带来环境、生态问题的教训,同时也介绍了各国在保护大河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的经验。

水利设施对河流环境影响复杂

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教授叶甫盖尼·布尔丁说,在俄罗斯,伏尔加河相当于德国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的尼罗河和中国的黄河与长江,伏尔加河流经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地区,有高产肥沃的土地,美丽的菌类和浆果产地,沉积的泥煤、石油和其他矿物。

1957年,古比雪夫水库建成,乌里扬诺夫斯克地区19.6万公顷的土地被水淹没,占区域总面积的5%,对86个定居点造成影响,1.2万个家庭从淹没区域撤离。

尽管古比雪夫水电站产生的巨大发电量,能提供给更多企业和居民使用,还提升了航行条件,为旱地灌溉提供了可能,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发展,但它同时也带来大量土地下沉、森林砍伐、沿岸居民的传统经济生活方式被淘汰的问题。

上海美国商会的副总裁魏连晟则谈到了一个相反的例子,拉斯维加斯曾是一个贫瘠的沙漠地带,正是由于胡佛大坝的修建,那里的土地开始能长庄稼,人口增加,城市拔地而起。可以说没有胡佛大坝就没有拉斯维加斯。

乌干达金贾市市长马吉德·巴塔姆布兹表示,建造在尼罗河上的阿斯旺大坝淹没了一些地区,对生态是有影响,但它储存了水资源,建造前他们评估了对环境的影响,实际情况是,大坝的建成,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河流治理和经济发展可以相结合

在快速工业化时期,世界上许多大河都遭受过工业污染。魏连晟介绍,在工业革命阶段,美国临大河的城市经济发展非常快,这些城市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比如空气、环境的污染。但是好的是近25年来,它们有非常成功的治理经验,经济发展非常快的同时也做到了环保。

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科学助理艾德礼里安·施密德·布雷顿说,1870年前后,因为工业的发展,莱茵河成为了“下水道”,整条河一度只剩下3种鱼,人们也不愿意居住在莱茵河附近。莱茵河的鲑鱼是水质量的象征,当水质量非常好的时候才会游回来,“由于我们共同的治理,如今鲑鱼又回来了,说明莱茵河水质量在好转”。

如何治理一条大河的污染呢?艾德礼里安·施密德·布雷顿说,无论工业还是生活用水,人类都要学会节约,用更少的河水,“我们想办法提高水的质量;莱茵河沿岸所有国家能制造下水系统,分清哪些是污染物,并把污染物去除;大家可以一边谈经济发展问题,一边谈河流治理问题。河流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问题是可以相结合的”。

“我们的经验是,要实现很好的跨国合作,我们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迅速行动,同时我们需要有政治的意向加强合作,可以是两个政府之间,也可以是省市之间,也可以是地区社区之间合作,相互尊重,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够让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合作,不同领域的合作,不同的部门合作,找到正确积极的解决方式”。

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认为,莱茵河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河流、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借助不同河流的治理经验,相信世界各个大河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武汉是“海绵城市”先锋

由于气候变化,今天,全球不少大河周边的城市正面临夏季突发洪水的威胁。荷兰贸易促进委员会武汉代表处首席代表朱迪表示,荷兰和中国面临同样的问题。荷兰的地势非常低,60%的地域在水平线以下,但荷兰已有很多成熟的水治理方案。荷兰在1993年到1995年有一次大洪水,政府开启了水治理方案。

“我们欢迎这些水,而不是抵抗这些水,我们建立一个更好的城市系统处理这些水,给它们更多的空间。有很多的传统方法解决泄洪,比如说像海绵城市,武汉就是这样一个先锋。”朱迪表示。

中国工程院郑守仁院士介绍,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经修建起5万多座水库,水资源利用率20%,水能资源利用已经达到技术可开发量的50%,内河航运货运量连续10年处于世界第一位,2015年达到了21.5亿吨/年的水平,长江水资源基本满足了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目前长江经济带发展已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郑守仁认为,在肯定长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航运,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服务功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水污染、水土流失、过度岸线利用、水生态系统衰退问题凸显,特别是珍稀特有鱼类生存困难,野生鱼类资源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这就需要在深入了解长江自然和社会属性基础上,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抗旱、航运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的关系,探索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提出生态保护优先,我们国家明确提出,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Copyright © 2001-2010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版权为 湖北日报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人员招聘 - 在线投稿 - 合作伙伴 - 采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