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 胡琼瑶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在2019年,59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8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湖北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湖北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工程,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唱好产业扶贫重头戏
怀抱“金山”饿肚皮,曾是通山县板桥村1700余村民心中无法言说的痛。
人均拥有山林两亩以上,却因规模分散导致效益低下,全村三分之一人口戴贫帽。2015年村里引进湖北天宇公司,通过山地二次流转,集中3000余亩山林连片地发展油茶。农民收了地租,又拿打工工资,收入较之前翻了两番。
脱贫攻坚,“输血”更要“造血”,以产业带动经济,是脱贫的首选路径。
全省紧紧盯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编制省县两级产业扶贫规划。设立产业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6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6.33亿元,惠及10万贫困户。第六轮“三万”活动聚焦“产业扶贫”,全省“三万”工作队着力帮扶驻点村培植产业。
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带动10万人增收。
对接苏宁云商、京东集团,在15个贫困县开展电商扶贫试点,让土特产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建设光伏电站88万千瓦,解决无集体收入的贫困村脱贫问题。
扶贫潜力被唤醒,发展活力被激发。如今,水产、食用菌、茶叶、蔬菜、药材等特色产业,“暖”起贫困百姓的口袋。
打响易地扶贫搬迁当头炮
湖北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之一,搬迁30.63万户、共97.79万人,搬迁户数和总人数占全国十分之一。
非常目标,当有非常之举。
将易地扶贫搬迁列为“一把手”工程,各级成立集中统一的搬迁工作指挥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按图销号。
建立常态化的现场拉练机制,一季召开一次全省现场推进会。
挪穷窝,更要改穷业。全省探索出“藤上结瓜、入股分红、资产收益、转移就业”四大产业配套模式。崇阳县铜钟乡大岭村村民徐宗七,被列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村里给他建新房的同时,谋划了就业门路。三特索道集团将大岭村建成户外运动基地,工作优先安排贫困群众;老房子出租改造成酒店,一间房年租金约5000元。
啃难啃的“硬骨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首战告捷。截至9月末,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3774个,实际开工建设4085个,开工率超计划;全省已开工建房104301户、搬迁入住16152户49507人、分散购房5066户16390人,合计占年度搬迁人口计划的149%和130%。
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刚办理了低保,大病救助又提了额度。”恩施市屯堡乡居委会村民申志全心里暖暖的。
几年前,申志全的儿子患重症,常年需要透析,家庭因病致贫。恩施市在实施大病医疗救助的基础上,今年又将其纳入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116元。
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无资金来源,无劳力,有的甚至集老弱病残于一身,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脱贫。
扶不起来,就“兜”起来。我省连续五年每年安排22亿元低保资金,对220万名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进行补助,人均补贴超过国家现有扶贫标准。
加大医疗救助。贫困户新农合就医报销比例提高20%,降低贫困户大病保险起付线。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计生工程,全省三甲医院一对一支援贫困县县级医院。
立起教育扶贫顶梁柱
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全省启动了“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出台贫困户子女精准资助政策,下达资助资金22亿元,全年资助贫困学生150余万人次。组织省内高校、优势高职、示范高中、优势中职与37个贫困县签约帮扶。
弘扬生态扶贫主旋律
全省推进“绿满荆楚”三年行动,两年来共投入资金140亿元。率先在贫困地区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贫困林农人均增加现金收入近千元。选聘2.5万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
(作者:李琛)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