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揭开武汉高校科技成果私下交易路径

2014年4月15日 第23期

  在汉6所高校,一年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总和为何不如一个浙江大学多?在汉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甚至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记者暗访后发现,由于科技成果转化审批难,转让正道难走通,导致私下交易成风,一条专利流失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科技成果转化审批难 致私下交易成风

  据一位科技界人士透露,发明成果经私下交易后,大量流失到外省,预计流出量占总量的三成左右。“高校发明成果,被一些教授进行了私下交易。”几经周折,记者通过一家专利代理机构“结识”了在汉某高校教授、博导李传利(化名)。李教授开出100万元的专利合作金额后,还为记者所要创办的“公司”频频出主意,一条专利流失灰色产业链逐渐浮出水面。

中介牵桥搭线 专利转让人“浮出水面”

  记者假装自己是一名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急于寻找市场前景良好的发明专利,然后给这些专利代理机构一一打电话。其中7家在电话中称只代理申报专利,不开展专利转让业务;有4家机构的工作人员称,想购买专利的话,需要找事务所老板直接谈,“这种资源都在老板手里”。

  武汉一家专利代理事务所工作人员刘芳(化名)听了记者欲创业的“实际情况”后,先问准备投资多少开公司。当记者说首期投资1000万元时,刘芳呵呵一笑,“那可以。如果投资少了,很多教授都懒得跟你见面”。随后,刘芳主动介绍了一个项目,并提供了发明人——某高校教授、博导李传利的电话,“你们先联系一下,如果谈不拢,我再帮你找其他教授”。

  随后,记者从某高校官方网站上查询到了李教授的基本信息,跟刘芳所介绍的一致,手机号也一模一样。

教授绕开学校私卖专利 还提供免费博士生

  2月20日下午,记者与李传利教授如约见面。寒暄过后,记者提出想了解李教授持哪些专利。不料,李教授反请记者先介绍一下个人情况。记者谎称自己大学毕业后打了两年工,现在想自己开公司。今年春节回家时,正好听说一亲戚在广东做电子产品生意,亲戚欲拿出1000万元投资新项目,为转型做准备。

  接下来,李教授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他提到自己多项发明专利,并重点推荐了一个新项目。李教授介绍,双方可以绕开学校,签一个100万元的合作协议,自己将一个科研成果转让给记者所开的“公司”,由公司去申报发明专利,甚至发明人都可以写记者和老板的名字,而不提李传利。

  为帮助记者早日将“公司”开起来,李教授还承诺,一旦合作,可以带记者去参观同行企业的生产线,了解具体如何运作。同时,他还承诺:“可以派几个我带的博士生到你公司里帮忙做技术开发,工资不用你们开,社保也不用办,多省钱!当然,公司每月若给他们几百元的奖金,他们会干得更起劲。这批博士毕业了,我又招了下一批,你们接着用嘛。”此外,李教授还提出,等公司今后招聘了技术人员,自己可以随时带着技术人员到竞争对手企业中“参观学习”。

教授引导买方进行私下合作 实现“双赢”

敲定私下交易 联手“套”取专项资金

  就像李传利所言,随着一些教授和企业合作越来越深入,双方下一步还可以合作搞科研项目,“套”取国家专项资金。2011年,李传利曾联合武汉、杭州等地企业,申报一个国家项目,共争取到1000余万元的国家专项资金,仅杭州那家民营企业就获得上百万元的资金。

  李传利透露,企业跟教授合作,在争取专项资金上会有优势。他举例说,在竞争省内一项科技专项资金时,深圳一家公司驻汉分支机构与武汉一家公司“争”得非常激烈,而关键点就在于专家评分。李传利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自己当时就是评审专家之一,“我还没打分,武汉这家公司的短信就来了。你想啊,我肯定给它打高分;深圳那家公司自然分不会太高”。

  从初期专利合作,到联合对科技专项资金的“巧取豪夺”,一个灰色利益共同体就这样形成了。

发明专利成果转化难 科技改革红利难释放

  今年2月,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对201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数据的统计,华中科技大学(365件)、武汉大学(235件)、武汉理工大学(188件)、华中农业大学(152件)、中国地质大学(85件)、武汉科技大学(90件)六所在汉高校专利授权量之和,还赶不上一个浙江大学(1373件)。同样,在2012年,浙江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也高于武汉这六所高校之和。

  在汉高校专利相对偏少,原因何在?有专家透露,教授将专利成果私下交易,进而导致大量专利流失到省外申报,“症结或许在这里”。

  知识产权专家、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郑友德,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道等专业人士表示:尽管多项科技新政出台,但是科技成果转化,仍然未能完全摆脱“市场说了不算”的尴尬;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彻底打通,我省科技改革红利就难以充分释放。

专利私下交易受欢迎 专家称利益驱使是主因

  为什么专利私下交易会如此受高校教授们欢迎?一位专家说,专利私下交易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转让现有专利,虽然专利所有权在学校,但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难追究到底。第二种情况,大学的资深教授自己的一些职务发明成果不在学校申请专利,而是直接转让给外地企业,让企业去申请专利。第三种情况,不在学校申请专利,企业也不需要申请专利,而是直接转让技术。

高校回应:学校管不住教授的脑瓜子

  对于高校教授私下交易发明专利的说法,某高校一位处长直摇头,“不可能,教授在职发明的专利属于职务发明,所有权是在学校里,私下交易是犯罪,哪个教授敢踩这条红线?”该处长称,即使这些发明专利被教授私下交易了,但所有权还在学校,就是有企业私下买了这种专利,也随时面临着被学校起诉侵权的风险。

  接下来,该处长又说:“当然,不排除某些教授为了规避专利私下交易的风险,会将原来的专利稍稍改动一下,变成新的发明成果后私自卖给外地企业,由企业去重新申请专利。”该处长指着自己的头说,“专利都在教授们这里!你说,学校能管住他的脑瓜子吗?学校没精力管,也管不住,关键是很难取证。”

教授心声:不愿看着自己的“孩子”没了

  “教授干私活,不算什么稀罕事,这在业内很常见。”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到40岁就已是某部属高校副教授的刘阳(化名)这样说。

  刘教授说:“教授之所以干私活,还是因为有市场。”他表示,国内一些中小企业受实力所限,不可能常年养着一批科研人员。他们通常会将技术外包给高校的一些教授私下里去搞开发,按项目算,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单子都有。

  提到科技成果私下交易,刘教授说:“其实,大家也很无奈,因为公开交易手续复杂,时间长。等审批完了,说不准专利已经失去竞争力,谈好的合作都废掉了。专利成果,就像教授的孩子,谁愿意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孩子没了呢?!所以私下寻找出路很正常。”

  一项专利所形成的产品,一旦错过最佳产业化时机很快就会过时。只有简化公开交易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专利流失灰色产业链才会逐渐消亡。

相关稿件
延伸阅读

  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纪录被“隐蔽”刷新:武汉大学特种机器人项目已签转让协议,总价1600万元,研发团队获70%收益,创全国标的最大、个人收益最高的新纪录。然而,在申报审批的路上,该项目却不得不拆成6份转让。

  高校专利申请量逐年增长,仅武大今年专利申请就突破800件,但专利成果转化率却不到10%,如何促使学生和企业直接对接成了题中之义。后期通过评审会的专利项目可享受市区两级最高30万元的资助。此外,政府将在杨园科技创业园拿出2000平米的区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咨询等服务。

  高校、院所研发团队在鄂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让的收益,其所得不得低于70%,最高可达99%。记者从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了解到,我省近日出台的一项新规,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