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6日 第84期
汉绣,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以瑰丽的姿态记录着别具一格的楚文化。如今,究竟有多少年轻人知道它的存在呢?旅游旺季渐至,作为荆楚文化“活化石”的汉绣,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然而,游客在市场上却屡屡买到“伪汉绣”。
汉绣是长江流域中蜀、汉、湘、苏四大名绣之一,源于2300年前的楚绣,是以武汉为中心,覆盖湖北全省的地域性绣种,清朝中晚期发展到鼎盛。汉绣的用针有别于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汉绣之所以成为非遗,是自主品牌设计,不用任何人的画稿,不用喷绘和印刷,纯手工设计。
记者特意前往武昌昙华林和武汉大学做抽样调查。结果,在随访的20名武汉市市民中,无一人知晓汉绣是什么。其中,4人的答案是“万达的汉秀秀场”,一名大学生回答“我只知道李宇春唱过蜀绣”。倒是在昙华林观光的湖南游客魏佳冉表示知道汉绣,“我在网上查过旅游攻略,但不知如何辨真伪。”她还告诉记者:“在长沙,要是想买湘绣,去湘绣一条街就行了。”
“我在武汉汉绣基地购买的‘汉绣’怎么是苏绣呢?”上周末,来武汉赏樱的张佳旻特地到汉绣基地买了一件绣品,不料带回苏州后,有20多年刺绣经验的母亲看后却说是苏绣,在苏州绣坊随处可见。张佳旻说,她曾在外地买过粤绣、苗绣,但遇到“伪绣”还是第一次。
实际上,游客购买到“伪汉绣”并非个案。武汉纺织大学教授冯泽民曾对武汉汉绣市场做过调查。他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汉绣绣品七成是“伪汉绣”,正宗汉绣仅三成。
冯泽民是首部汉绣研究专着《荆楚汉绣》主要作者。他说,因为针法的原因,同一种类的汉绣绣品耗费工时比苏绣更长。“伪汉绣”既有武汉本地绣工绣的苏绣冒充汉绣,也有从义乌批发来的绣品,如果任由市场混乱下去,汉绣发展堪忧。
在武汉三镇中,汉绣最早从武昌发展,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光绪年间),随着汉口镇的崛起,汉绣艺人又都聚集到了汉口。最初是武昌的郑氏兄弟来汉口长堤街开设郑源茂和郑双茂两家绣铺。其后十余年,又有许多优秀的汉绣艺人如胡源利、黄开茂、涂添盛等更多人在长堤街、大夹街、万寿宫一带开绣铺、绣坊,逐渐形成闻名一时的“绣花一条街”。
1934年,任本荣就出生在汉口绣花街,12岁从师学艺。他说那时的绣花街比今天的绣花街的范围要大得多,有近千平方米的范围,曾集中过30多家手工刺绣作坊、绣铺。
《武汉工艺美术行业志》记载:进入清光绪年间后,汉口绣业日渐兴旺,鼎盛时期,全省各地购买和定制绣货都汇聚汉口。绣花街有店的技工500人,店外包活技工100人,连同白沙洲、塘角的绣娘共2000人左右,以至在白沙洲一带至今流传“男会驾船,女会绣花”之说。
清末民初,汉绣因色彩浓艳、构思大胆、装饰性强、技艺灵巧,在中国刺绣行业中自成一格,与苏绣、湘绣、蜀绣、粤绣齐名,并分别在1910年和1915年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汉绣制品分高、中、低档,当年,三镇家家户户都有汉绣服装和饰品。”任老回忆说,武汉沦陷后,绣花街开始衰败。1944年,美空军飞虎队空袭汉口,炸毁了绣花街附近的日军军火库,整条绣花街也一夜间化为灰烬。
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汉绣几度兴衰。“文革”中,绣花街最终没逃过消亡的命运。
近年来,汉绣作为武汉最有代表性的国宝级“非遗”名片之一,获得社会关注。汉绣在沉寂中“复苏”,但步履维艰。根据武汉非遗文化传播公司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整个武汉汉绣产业年销售额不到500万人民币,与苏绣的10亿多、湘绣4亿多元相距甚远。汉绣发展面临着人才、政策、资金、产品创新等方面症结。
调查表明,目前在三镇市场上的汉绣从业者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大多属于等客上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产品销售以区域性为主,其售价与苏绣、湘绣大师作品动辄几十万元比,售价不高。这与汉绣品牌市场认知度不高有极大关系。最突出的症结是产品的创新。据了解,目前三镇绣工有数百人,由于大多数绣工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绣出中低档次的绣品,而能自行设计并进行刺绣者则更少。此外,目前汉绣作品多集中在装饰工艺类产品,日用类汉绣产品较少。
曾经辉煌的汉绣,能否像今天的苏绣、湘秀一样重放异彩?
汉绣大师杨小婷表示,汉绣的出路关键是创新和形成产业化,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大力宣传,绣娘已有数千人,但大多数只能绣出中低档次的绣品,能自行设计、研发创新的更少。“假设我们有1万名绣娘,每人1年出1幅精品,武汉就有1万幅精品。”杨小婷说,汉绣要倡导出精品,占领高端市场,“守旧”只会让汉绣的路子越走越窄。
2015年3月8日,由武汉市妇联主办的武汉市首届汉绣高级研修班“楚韵一期”正式开班。前来听课的绣娘,是从武汉的数千名绣娘中经过自主报名后挑选出来的,大部分人在汉绣圈中已小有名气。主讲老师省汉绣大师杨小婷表示,武汉市将打造“百家绣坊万名绣友”,重振汉绣之风。
杨小婷介绍,2008年,汉绣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濒临消失的汉绣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不少新人通过汉绣培训课进入到这个行业,汉绣队伍迅速壮大。杨小婷估算,目前我省已有几十个汉绣工作室,七八千名绣友。和这个数字相对应的是,七八年前,从事汉绣的人数不到一百。
2011年,在武昌区政府支持下,杨小婷带领一批绣娘在昙华林建立了汉绣基地,一些绣娘在这里自主开了绣坊。当时,大家对前途感到一片迷茫,汉绣究竟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应该做什么,大家都不知道,彼此之间更多的是对立、竞争。吃过亏后,各大绣馆意识到单打独斗难以发展,只有团队合作,汉绣才能够真正走出来,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于是,无论宣传汉绣组织活动,还是谈生意拉订单,各个绣坊开始联合起来,以整体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与温润高雅的苏绣、清新淡丽的湘绣相比,汉绣以粗犷、浓艳独树一帜,用色讲究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对比性强,反映了湖北人泼辣豪爽的性格。但相较苏绣成熟的市场而言,汉绣的发展之路,充满曲折。
据了解,在绣坊,约30厘米见方的小幅绣品,卖300元左右,很多人还嫌贵;而90厘米乘200厘米的大幅汉绣绣品,制作时间超过1年,卖价仅2万元左右,愿意购买的人更少。实际上很多绣品的售价已经低于成本价,以30厘米见方的小幅绣品为例,1个工1天100元,2天完成,加上制作所需的真丝及装裱费用,卖300元几乎零利润。
曙光出现在2013年4月。当时湖北有关领导在出席博鳌论坛期间,会见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向他赠送了他的汉绣肖像。比尔·盖茨表示喜爱。这件作品出自杨小婷之手,这也成为了汉绣发展的标志性事件。随后,康秀丽所在团队“六凤绣坊”所制作的盘金礼盒黄鹤楼,作为政府礼品被送到世界五百强公司的负责人手中。
这些事情给了汉绣团队不少启发。除了制作装饰家庭的绣品画之外,还贴近生活,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物品,比如小钱包、手提包、围巾、披肩、抱枕等实用的物品。制作精美的小物品,为汉绣打开了旅游产品市场。
与此同时,商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武汉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熊峰,就打算以汉绣为主题进行创业。“我想做的是汉绣服装,将传统的绣法融入现代服装当中,做出自己的服装品牌。”
相对苏绣动辄千亿元的产业来说,汉绣发展无疑任重道远;为了让汉绣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则需要更多年轻人了解汉绣,认识到汉绣的美!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苏绣、湘绣、汉绣和蜀绣并称为长江流域四大名绣,此外,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粤绣、闽绣等地方名绣,中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第83期:刘德华《失孤》将上映 湖北元素杠杠的
第82期:夺命公路何时才能不夺命?
第81期:回味古老曾国的最后辉煌
第80期:谁动了我的车票?揭秘春运黄牛进化史
第79期:禁烧之后,秸秆再利用要下大力气
第78期:信义夫妻 诚信的光芒照亮一座城
第77期:山东破获特大贩婴案 亲生父母卖孩子
第76期 湖北现役消防警力严重不足 只待改革破解困境
第75期:精武鸭脖为何滑入破产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