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2014-08-27 中国江西网
落后的医疗卫生,一直是吉安老区的一块“短板”。“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流的医疗资源和医疗服务”,是500万吉安人民的共同心愿。
这几年,市委、市政府怀着深厚的民生情怀,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伸长这块“短板”作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职责,在面对发展压力繁重、财政支出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工作推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创新思路,借枝攀高,把好医院办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一直以来,缺少好医院是欠发达地区的瓶颈。老百姓一旦患上大病、重病,就要辗转到南昌甚至北上广等地治疗,不仅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花费巨大。
正视差距,奋力追赶。这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仅在中心城区就布点建设了12个医疗卫生事业项目,投资达到10个多亿。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城南医院。
为了建好这家医院,市委、市政府倾注了极大心血,不仅在城南新区拿出黄金地段,投资6亿元推进项目建设,并先后召开9次推进会、现场会,研究医院建设事项,只要对医院发展有利,重要事项全部由市委常委会和市长办公会集体决策。这样的重视程度,全市医院没有先例。
在“勒紧裤带”搞建设的同时,吉安人也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管理、技术、人才等都是软肋,如果要靠自身积累,何其艰难!怎么办?创新思路,放开胸怀,借枝攀高,市委、市政府大胆解放思想,将吉安城南医院整体托管给上海市东方医院,为老区医疗事业的发展攀上了“高枝”。
怀着对革命老区的深厚感情,上海市东方医院倾情倾力支持医院建设,为吉安派来了顶级的技术和管理团队,带来了国内最先进、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对吉安医院完成了流程再造,等于是把上海的医院直接办在了吉安。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仅要抓高层,还要抓基层。
在城区,我市大力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家庭医生工作室为桥梁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构建起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已覆盖100%城市街道和98%以上城市居民。
在农村,我市以“公建民营、政府补助”“民建民营、政府监管”等方式,高标准建设医疗“空白村”卫生室,完善我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消除医疗卫生室“空白村”,解决好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好医院办到了老百姓的家门口,实现群众就医“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社区)、大病不出县(市)”。许多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叹,“如今看病真方便!”
巧借外力,催生内力,打造老百姓满意的医疗卫生队伍
吉安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最缺的是人才。巧借外力,催生内力,吉安正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老百姓满意的医疗卫生队伍。
巧借外力,加快医疗队伍“升级”。
借力,首选当然是上海市东方医院。今年8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首届聘用的172名医务人员奔赴上海市东方医院,开启为期10个月的集中培训。学员们将在深入的学习中丰富临床经验,提高医疗技艺,掌握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过硬本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今后更好地为吉安老百姓提供医疗服务。接下来,吉安医院新招录的在职医务人员,也将分期分批安排到上海接受专业化培训。
引智,是另一种借力。市委、市政府舍得资金、舍得政策,想方设法鼓励人才落户吉安,为老区人民服务。
取经,同样是借力的好办法。我市建立了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继续实施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积极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到国外、国内重点医院进修培训,并大力推进实施“名医培养工程”,积极开展医院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催生内力,激发医疗队伍的活力。有效举措一个接一个:
完善激励机制,让干好干坏不一样。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成本控制、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并对突出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引导医疗队伍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
城乡医院“牵手”,以“快步”带着“慢步”走。充分发挥市一级医疗队伍的带动作用,以市内外三甲医院“牵手”县级医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支援乡镇卫生院等方式,促进医疗人才向基层、向农村流动,带动城乡医疗队伍共同提升。
强化科研能力,以智力提高医疗技艺。我市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鼓励医务人员结合工作实践,投身医疗科研,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提高诊疗水平。
开展“三好”评选,“叫响”医德医风最强音。我市在全省创新开展“好院长、好医生、好护士”评选活动,深入发掘行业先进典型,引领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始终坚持卫生主流价值观,比学赶超、竞相发展。
医疗卫生队伍的不断“升级”,吉安人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这几年,看到吉安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变化,就连对投资环境要求极高的台商,都对吉安夸赞不已。
预防有道,保障有力,构建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如何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是吉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追求。
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全面配备“健康卫士”,是市委、市政府为民情怀的深刻体现。
在社区,我市积极创新思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为平台,推出家庭医生工作制和中医专家进社区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积极主动地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广大居民的日常健康“守门”。
在农村,我市以重新培训上岗、乡镇卫生院选派医生轮流驻村、“村来村去”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合理配备医务人员队伍,大力推行村级医生巡诊制等做法,实现“病人不走医生走”,让广大农民也能拥有日常保健医生。
送医送药上门、免费体检咨询、定期提醒调整饮食和用药、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这样贴心的医疗服务正在有效发挥作用,让广大群众尽可能地“不生病、少生病”。截至今年5月,全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建立规范化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48.48万份;为2.57万名0—6岁儿童、1800名孕产妇和1.43万名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了健康检查服务;对1.52万名高血压患者和0.41万名糖尿病患者实施了规范化管理。
预防有道,更有保障有力,让老百姓看得起病、方便看病。
“一卡通”,让群众看病更轻松。从今年6月1日起,我市全面推行医疗保险“一卡通”,实现了县区与市本级、县区与县区之间的就医双向互通,让参保的城镇居民和职工手持医保卡就可在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药店就医购药,直接刷卡结算医疗费用,不用个人先垫付再报销,省事多了。
大病险,让农民看得起病。我市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农村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并提高补偿标准,有效缓解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目前,参合农民生大病,每年最高可获25万元的补偿。
免费救治,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福音。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免费救治工作任务,为保障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患者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全方位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服务了百姓,凝聚了民心。
(作者: 编辑:王会)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