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熊爹爹讲述着徐家棚正街曾经的繁华
□楚天都市报记者李庆
“真的要拆了,确实有太多的不舍。”82岁的熊爹爹站在天桥上,望着延伸至远方的两行铁轨,尽管视线越来越模糊,但他依然久久没有挪动脚步,仿佛看不够。
从喧闹到冷寂,这条穿越了半个武昌的武九铁路北环线,将从武昌的版图上消失。而不远处的绿地中心,正在以每天不一样的姿态长高,这里将成为武昌今后的新地标、新中心。
老铁路人:忘不了昔日“江南汉正街”
昨日,记者来到武昌徐家棚老街,诚善里社区主任鲁久清告诉记者,这里已经被列入征收范围,大部分民房已被拆除。
尽管靠近商业气息浓厚的徐东,但如今的诚善里社区,仍散发出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沿着徐家棚正街往前走,尽头有一道横跨铁路的简易水泥桥,桥下就是武九线。82岁的熊醒龙老人缓缓走上天桥,热情地与熟识的路人点头打招呼。
熊爹爹是湖南人,1963年就来到武九铁路工作,和这条铁路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我在这里修过蒸汽机,跟过列车,当过电工,徐家棚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对这里的感情,甚至超越了老家。”
锈迹斑斑的铁轨,似乎叙述着曾经的辉煌。熊爹爹回忆说,当时徐家棚集水陆交通于一体,这里也是当时中国中部的交通枢纽,这得益于武九铁路途经这里。“那个时候,徐家棚正街被人称为江南汉正街,也称小汉正街,这里各类小商品、烟酒副食琳琅满目,餐馆林立,全国各地的旅客在徐家棚下车后,都会来这里逛一逛。”说到这里,他显得很自豪。他说,以前,附近的人提起“逛街”,并不是指去逛江汉路或司门口,而是特指去逛徐家棚正街。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徐家棚正街依旧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周边居民:期盼早日搬进新居
5月10日上午,武九铁路停运进入最后的倒计时,50岁的张斌充满感情地登上这趟绿皮火车。走进车厢,深绿色的靠背座椅,上下滑动的车窗,厢顶的绿色摇头小电扇,处处都透露出浓郁的年代感。
张斌的父亲曾是武九线的铁路工人,他自小在徐家棚长大。记者跟随他走上武昌北站天桥,“脚下这个站,以前确实很热闹。”他有些留恋地说。走在天桥上,隐约有轻微的晃动。透过水泥板间的缝隙,桥下的铁轨清晰可见,只是,已不见飞驰的列车。
徐家棚最初是因火车而兴,随着时代变迁,武九铁路北环线成了一条逐渐荒废的铁路,曾经繁华一时的徐家棚也成为这座城市内环区面积最大的棚户区,这里大部分区域被列入征收范围。张斌家前不久搬走了,此前,他家的车,一直是停在很远的路边。他期盼着不久的将来能搬进带停车场的新居。
文艺青年:保留下历史的印记
26岁的宋超站在天桥上,摆好三脚架,构图、调光、按快门……
他曾多次到这里拍摄这样的画面:清晨,锈迹斑斑的铁轨上,坐着一排卖菜的菜农;中间的枕木上堆满各类蔬菜;铁轨另一侧,站着前来买菜的居民。
最近,很多慕名而来的文青们,都喜欢在徐家棚的站台上,等一班从青山方向开来的绿皮火车,拍一张照片,记录历史。
过去,这里因为火车而工业兴旺,车辆厂、纺织厂、造船厂、钢铁厂,原本荒芜的地区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但近年来,铁轨外林立的商业体和楼宇,则无形宣示这些工业时代的遗迹成了“绊脚石”。宋超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他希望能尽量留下一点历史的印记,让后人知道,这里也曾创造辉煌。
(作者: 编辑:吴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