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时节,祭祖扫墓,慎终追远。
不过,不知从何时起,扫墓正变得怪味,比如公车扫墓、公款接待、公款宴请、公款购物等。“天地清明,则万物清明;时事清明,则政治清明。”领导干部应借“清明之风”,自督自查,自检自省。
如果这几天到墓地走一走,触目可见讲排场、购买高档祭祀品等现象。其实,祭拜先人,思亲怀故,不必赶到墓地,更不必非要燃放鞭炮不可。网络祭祀,同样可行,一束鲜花寄哀思,三炷清香表深情。这不仅省去舟车劳顿,还符合文明本义。没有鞭炮作响,不代表没有诚意;没有纸钱纷飞,不代表不够庄重。只要心意到了,形式简化了同样值得推举。“祭如在”,追思先人应重在内心,而非铺陈。
如果说购买高档祭祀品,多是停留在民间范畴的庸俗,那么公车扫墓则违反了规定,污染了世风。这几年,各地纷纷出台通知,禁止使用公车进行私人扫墓、祭祀;禁止向下属单位、企业借用车辆扫墓、祭祀;禁止将公车用于游玩、探亲访友等非公务活动。通知还称,一旦发现,不仅要追究涉事人员责任,还要追究单位领导责任,情节严重的予以公开曝光。
为了遏制公车扫墓等现象,除了发通知、设立举报电话之外,更应该管住公车。比如加强公务用车管理,严格执行节假日公务用车统一入库管理的规定。
如今,我们对清明的理解更有高度。所谓的风清气正,是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有学者认为,实现“政治清明”,高尚的道德是先导,广泛的民意是基础,健全的法治是保障,廉洁的作风是关键。官员只有将廉洁奉公作为立身之本、为官之基、从政之要,才能走向政治清明。由此可见,没有干部清正,就难有政治清明。如果连扫墓,都要使用公车,谈何清明?对官员来说,做清明之人,为官有为,才能获得民众的真心拥护。
“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这是《后汉书·班固传》中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对权力与权利的关系理解得更透彻,对民俗清明、世风清明、政治清明更有期待,也更有信心。
(作者: 编辑:何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