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尼泊尔地震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灾难压顶,我们选择坚强!——灾区群众自救互助抗击“4-25”地震纪实
发布时间:2015-05-08 15:16:42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进入电子报

  冰雪绵绵的喜马拉雅,巍然屹立。

  波涛滚滚的雅鲁藏布,沧莽奔流。

  这些天,多少人牵肠挂肚。这几夜,多少人不曾合眼。发生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强震,牵动北京的心,牵动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心。喜马拉雅大山深处,有我们的骨肉同胞。巨大的自然灾害,可以使山河破碎,却摧不毁重建家园的信念。

  地动山摇之后,聂拉木在呻吟、吉隆在哭泣、定日在呼喊。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声令下,解放军、武警官兵、抢险保通队伍、运送物资大军、救死扶伤的天使浩荡赶赴灾区。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声令下,共产党员、驻村干部、驻寺干部、双联户细心帮助受伤心灵重拾生活的信心。

  突如其来的灾难,压不倒西藏人民!大灾面前不低头,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手相连,就拥有了无穷力量。家园失去,还可以重建。亲人受伤,也正在痊愈。灾难压顶,我们选择坚强。因为有党在,有人在,就有希望在!

  大震后挺起不屈脊梁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65岁的扎西是归国藏胞,在樟木已生活35年了。这位乐观的老人家引用了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里的台词。去年,他贷款45万元,自筹20万元盖了新房。震后撤离时,全家人只带了随身衣物。当来到位于桑珠孜区北郊工业园的过渡安置点时,他的心就放了下来。

  温暖的帐篷里,各种生活必备品一应俱全。

  谈及撤离时的心情,扎西说:“樟木雨多,地震后容易出危险,不走不行啊。党和政府组织我们撤离是准确的抉择的,与人的生命相比,财产算不了什么。只要有人在,只要双手在,一切都有的。何况有部队帮咱看着呢,只要樟木的山还在,家就也还在。”

  与扎西老人的坦然相比,樟木镇帮居委会的格桑多吉更想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

  记者正在桑珠孜区安置点采访的时候,一位黑脸大汉用并不流利的汉语给记者打招呼,他就是格桑多吉。

  “我的电视看不了,天线有问题。”原来,格桑多吉正在找技术人员帮他调试电视机天线。格桑多吉是夏尔巴人,50多岁,身材壮实,是个单身汉,更是个商人。开放的樟木给他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地震前,他正准备出境到尼泊尔去收账。

  “成都那边厂子里催钱。”格桑多吉对记者说,“做人要诚信。人受灾,账还得还。地震后,我联系了成都,告诉他们,钱我一定还。”格桑多吉做的是羽绒生意,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尼泊尔那边卖的登山装备,有许多就是他提供的。“咱中国生产的羽绒。”他伸出右手拇指在记者面前晃了晃说道。

  地震并没有夺去格桑多吉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这个像大山一样坚强的汉子,以他的平静告诉了记者,震后,是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不抛弃、不放弃的种种迅速行动,让受灾群众很快从灾害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格桑多吉接着说:“不管它(地震)有多厉害,我该做什么还要做什么。生意还要继续。”地震中,他的房子倒塌了。他认为,房子倒了能再盖新的,家具破了能再买好的。要说担心,那就是压在废墟里的一件宝贝—自己多年收藏的邮票。

  “我担心被雨水泡坏了。”格桑多吉略微停顿了一下又说:“不怕,我把它用塑料封的好好的。”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把后一个“好”字的音调升得很高,音拖得很长,还配了个扬手的动作。

  帐篷里憧憬温馨家园

  格桑多吉的担心,很快被聂拉木县县委书记王平作出了全面肯定的回答。

  “我想说的是,请大家放心!我们在樟木留足了警力。武警官兵与公安民警誓与樟木共存亡。樟木在,家就还在。群众的财产安全是绝对有保障的!”弯腰走出樟木居委会帐篷,王平对记者说,“现在,我们这些安置点里的各项为受灾群众服务的工作已经全面启动。这都得感谢党中央的无私关怀,都得感谢区党委、政府的果断决策!”随后,他用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扫了一眼正在领取生活用品的群众,又大步向另一个居委会走去……

  的确如此,受灾群众的情绪之所以能很快平稳下来。与党和政府以高效果断的救灾、安全快速的撤离、全面迅速的安置等一系列出色工作关系密切。我们有党的英明领导,有伟大祖国做后盾,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制度,再大的灾难也不怕!

  “我很小的时候经历过一次地震,现在的印象是,那时没有人来救我们。”87岁的次仁卓玛老阿妈穿着鲜艳的藏装,戴着青红相间的头巾,两只大大的耳环用绳子挂在耳郭上,一副标准的夏尔巴妇女装扮。

  家从别致小楼变成了整齐划一的帐篷,老阿妈的生活态度并没有发生变化。一身衣服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耳后。

  1934年,尼泊尔发生一次大地震时,次仁卓玛只有6岁。那次地震留在她脑海里的,就是震后饥肠辘辘地到处流浪。她说,这次地震后,是党员干部一直照顾她。撤离时是公安民警用警车把她送出樟木镇。

  坐在安置点帐篷里,次仁卓玛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她坐在床上休息了一会,便踱步到帐篷外晒太阳,和偶尔路过的熟人温柔地打声招呼,还是保持着延续多年的生活节奏。虽然安置点的海拔比樟木镇高了近2000米,一辈子没有怎么离开过家乡的次仁卓玛时不时会有头疼等高原反应,但能和家人在一起她觉得比什么都重要。

  说起十天前的地震,老阿妈语速缓慢、表情平淡,似乎说的是多年前从别人那听来的故事。地震那天,她亲眼看着山上的落石将周围的民房逐个击碎,她家所在的迪斯岗成为樟木镇受损最严重的区域。

  “我当时在亲戚家喝茶,地震时房子晃得很厉害,同屋的几个人都吓坏了,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赶快出去,而是想起了几个孙子、孙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受伤。”次仁卓玛老阿妈膝下共有11个子女,儿孙满堂。在生命最危险的时刻,那些还未成年的孩子们成了老人家最大的牵挂。

  伴着山谷中雷鸣般的震动和四起的哭喊声,次仁卓玛和同屋的人被及时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在紧急避难的四天四夜中,她依然惦记着不知在何处安顿的家人。直到在安置点陆续见到子女,次仁卓玛那颗悬了几天的心才放了下来。

  次仁卓玛老人镇定的情绪也感染了3个孙女。她们是罗珍、丹增和次仁央宗,三个20出头的夏尔巴姑娘正围坐在一起,盘算着去日喀则市找工作的事情。

  废墟上创造美好明天

  在樟木居委会居民南珠旺姆家的帐篷里,主人正与桑珠孜区司法局干部杜忠亮他们谈心。南珠旺姆倾诉了家里的受灾情况,表达了对安置点生活的满意。听了她对今后生活的担忧,杜忠亮耐心细致地向她讲解党和国家对受灾群众的相关政策,告诉她不要担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听了这些,南珠旺姆点了点头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也许我们现在正在受冻挨饿、担惊受怕呢。党和政府花了这么大的代价把我们救出来,也一定会带着我们重建一个更好的家的!”

  重建家园,多么真切的愿望!震后废墟上,希望在升腾!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珠穆朗玛东坡。

  5月1日上午,地震重灾区定日县绒辖乡小学的帐篷小学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中断了一个星期学习的孩子们又回到了校园那熟悉而又温暖的怀抱。

  老师们正把学生的课桌搬进军绿色的帐篷教室。孩子们正在帐篷前临时操场上做着课间操。

  地震使绒辖乡成为重灾区。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办公用房和教职工宿舍全部毁损。目前,师生们都住进了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里。

  然而,就在几天前,复课还是一种奢望。

  绒辖乡地处喜马拉雅山深处的中尼边境,离县城154公里,四面环山。绒辖乡小学也正位于乡政府所在地,是此次大地震受损最严重的小学。

  地震发生时正直周末,学生都已经回家,只有教职工留守在校园内。

  震后,山体出现大面积裂痕,岩石松动。不断的余震,使山上松动的石头往下滚,校内落石一地。被震酥了的山体随时会发生滑坡。地震滚落的飞石严重威胁着学校师生们的生命安全,也给校园造成了重大损失。学生普遍感到很恐慌,家长也很担心。

  为消除学生和家长的恐慌心理,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学校便组织男教师冒险穿过地震废墟查看险情。大家徒步7、8公里,爬到学校四周山上查看险情,排除安全隐患。最后决定把学校的帐篷搭建在山坡上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帐篷搭好后,学校还让全体教师昼夜值班,注意观察周围山体情况。如果发生危险,就立即通知全体师生撤离。冒着不断有滚石落下的危险,学校的老师们从山下将学校复课所需物资全部背运到临时安置点上。全体女教师则与孩子们住在一起。到了晚上,女老师告诉孩子们,安心休息,不要害怕。

  学校还要求老师们要向孩子们讲解防震、避震、自救的知识。他们还一遍又一遍地和孩子们一起演练,万一再遇到强烈余震时怎样快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学校还向县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和教育局汇报复课必需的太阳能蓄电设备,有效地加强了帐篷小学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

  复课后,绒辖乡小学全体老师始终与同学们在一起。复课后的几天里,老师们千方百计地做好孩子们的心理疏导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感到害怕、恐慌。老师告诉孩子们:灾难面前,有老师与你们在一起。我们共同经历、共同面对,我们有信心和决心战胜这场大灾难。

  帐篷上鲜艳的国旗在灿烂的阳光下迎风招展,天是那样蓝、山是那样绿。没有失望,只有希望。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绒辖乡小学的全体教职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有希望就一定能够共渡难关。

  这次地震,学校的老师们经历了生与死的洗礼。有一位教师自己家的房屋损毁严重,但他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及时复课,他始终坚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算家人近在咫尺,他也顾不上探望一眼。他和学校其他老师一起搭帐篷、运物资。绒辖小学老师们强烈的责任感使乡亲们的心深受震动。大家称赞道:“地震后连家也不回,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们。这样的老师,亚咕嘟!”

  成长的时光不能荒废,即使是在这样的大地震之后。希望不能被夺走,即使是在这样的大灾难之后。震后晴朗的蓝天下,帐篷学校里,朗朗读书声伴着阵阵清风,萦绕在绒辖人耳边。

  这纯美的童声仿佛天籁之音。人们不由放下手中工作,暂时停下匆匆的脚步。听着听着,老阿妈擦干泪水,皱纹慢慢舒展开来。听着听着,老阿爸张开嘴巴,笑意悄悄爬上脸庞……(记者 孙开远 益西加措 王杰 常川 蒋翠莲 段敏 张黎黎 扎西顿珠)

res04_attpic_brief.jpg

地震重灾区定日县陈卓布德村村民在抗震救灾工作队的带领下积极自救互助。图为受灾群众在清理地震废墟。 新华社记者 陈天湖 摄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