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克难攻坚奔小康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河南省信阳市市长乔新江代表:
释放环境红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乔新江代表建议从四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完成2015年以及“十二五”减排目标:严格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发挥考核约束机制作用;严格控制新的增量,将总量指标作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完善减排经济政策,及时总结试点省份经验,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一些环境经济政策,比如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一些减排设施的运行监管,确保减排项目按期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推进“六厂(场)一车”重点减排工程建设等。
乔新江强调,在未来的环保工作中,环境质量改善应当作为一项重要的抓总任务,围绕它来统筹部署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让公众感受到环境红利。
(本报记者 寇江泽 王汉超整理)
吉林省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金华代表:
铁腕减少排放
“报告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是一个刚性指标。”金华代表说,我国在减少碳排放强度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努力。着手建设全国碳市场、推进低碳省份和低碳城市试点、探索推进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社区试点等工作的开展,使碳排放强度有所降低。
金华建议,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水电、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来代替燃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另一方面,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需要铁腕治理,“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我在调查中发现大量污染还是企业排污引起,所以企业要担负起‘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公民个人也有环保责任,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该同呼吸共命运。”金华说。
(本报记者 刘文波 成 慧整理)
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吴鸿委员:
因地制宜推进
吴鸿委员说,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山更美、水更清、天更蓝,老百姓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农民也提高了劳动效益,增加了收入。这项工程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对老百姓来说,退耕还林是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2015年要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造林9000万亩。吴鸿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实推进。首先是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既要保障18亿亩耕地,又要实现退耕还林目标,确实不适合农业耕作的,就要把它还林。第二是技术要跟进,各级林业部门要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总结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成熟治理模式,指导农民科学栽植适宜树种,提高退耕还林的质量和效益。第三要把退耕还林的意义和好处对农民明明白白讲透,使退耕还林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自觉行动。
(本报记者 黄 娴整理)
减贫安居
湖南怀化市委书记彭国甫代表:
扶贫要重质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彭国甫代表认为,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扶贫攻坚不到位,全面小康就是一句空话。报告提出,“难度再大,今年也要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这表明政府的决心很大,勇气很足,敢于向贫困宣战。
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是目标,报告首次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放在一起,是抓住了扶贫攻坚的“牛鼻子”,不能为了扶贫而扶贫,而应以脱贫为导向,创新扶贫方式方法,要在生活、教育、就医、就业、住房、饮水、供电等各个方面保障到户。精准扶贫,既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既注重整体规划,又侧重分类推进;既要注重扶贫速度,更要注重扶贫质量和效益。
(本报记者 侯琳良 吴 丹整理)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委员:
鼓励创新创业
姜耀东委员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就业”,旨在营造与培植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文化,鼓励各级政府与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这些做法是积极有效的,尽管创业者未必能人人成功,但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就有可能带来几百个、上千个就业岗位。而且,当前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创业的门槛在降低、创业方式日益多元,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较之以往大大提高。”
姜耀东建议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同时构建运营创新创业资讯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信息;改革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构建与专业融合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设立专利技术专项管理与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低成本转化,为年轻人培育更好的创业土壤。
(本报记者 赵婀娜整理)
辽宁阜新市市长杨忠林代表:
兜牢民生底线
“报告中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部署,充分体现了政府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兜牢民生底线的决心。”杨忠林代表说。
杨忠林表示,保障性住房资金投入大,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是不够的,可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例如从金融机构获得专项贷款,从地方财政、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中安排一定比例,来拓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融资渠道。此外,国家应调动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可以考虑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地方政绩考核制度相挂钩的硬指标,使之成为各地工作的重要目标。
杨忠林认为,保障性住房必须成为精品工程、民心工程,不仅要保证质量,而且选址要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同时应完善住房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保证水、电、气及购物、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本报记者 刘洪超整理)
医疗养老
北大医学部主任助理吴明委员:
农民看病更方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方便几亿农民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吴明委员认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多少钱直接给村医,非常少见。这说明国家非常重视村医队伍的建设,以及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
“以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是其中40%给村医,现在又增加了5元,可谓一举多得,既稳定村医队伍,又调动村医的积极性,也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到位,增强农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吴明说。
吴明说:“如果一名村医负责2000名村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5元后,收入就能增加1万元,这在农村还是比较可观的收入,将大大提高村医的积极性。村医队伍的稳定,关系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健全,能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本报记者 李红梅整理)
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委员:
“以医养医”促改革
范利委员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抓住了公立医院改革的主要矛盾,公立医院不能再以药补医,而要“以医养医”,回归公益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公立医院应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对公立医院采取国家财政保障、激励和监管机制,对医务人员实行绩效薪酬和奖罚制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变医保付费方式,医务人员多劳多得、优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适当拉开收入档次,调动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改革,不单纯是卫计委一家的事,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总指挥部负责统筹。”范利说,不应该把医疗服务公益性和市场化对立起来,不论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需要首先解决医疗服务公益性问题,都必须在公平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本报记者 李红梅整理)
四川省人社厅副厅长罗良娟委员:
老有所养强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罗良娟委员感到十分欣慰,去年她就提出了这个提案。“增幅达到27.3%,能让百姓实实在在受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养老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是关键之处。”
如何保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真正起到保险托底的作用?罗良娟说,一方面要从制度安排上,体现缴费年限,养老金待遇与缴费年限、数额挂钩。另一方面是完善计发办法,现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额固定,下一步要按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制定缴费费率,让养老金能发挥对生活的基本保障作用。同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移。
报告还提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这对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促进社会公平作用积极。”罗良娟认为。
(本报记者 刘 畅整理)
(作者: 编辑:肖梦吟)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