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追记陕西第六批援藏干部、噶尔县委书记张宇
发布时间:2015-08-12 10:22:37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进入电子报

为更好地推广人工种草,只要一有时间,张宇就会走到田间地头,向牧民宣讲人工种草的好处。

为改善和提高农牧民们的生活,对于张宇来说,下乡调研成为了家常便饭。

“太阳和月亮有着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她的名字叫中国……”这是西藏流行最广的一首歌曲,也是优秀援藏干部孔繁森非常喜爱的一首歌——《一个妈妈的女儿》。

18年后,还是在孔繁森工作过的阿里地区,同样喜爱这首歌曲的陕西援藏干部张宇,由于积劳成疾,突发心脑血管疾病引发急性心梗,把自己年仅44岁的生命留在了祖国的西南边陲,留在了他热爱的噶尔县,留在了藏族同胞的心中。

到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去……

1994年,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政府办综合组组长张宇,被援藏干部孔繁森的故事深深打动了。

“《孔繁森》的电影他看过两遍。那阵子他总喜欢跟我聊孔繁森。他说孔繁森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在用心做事,用爱担当。张宇总说有机会一定要去西藏的阿里看看。”张宇的妻子马超一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历历在目。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孔繁森精神的这种感悟,无疑正是张宇在平凡的机关工作中脱颖而出的内因之一。

从宝鸡市金台区政府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到金台区区长助理,副区长,金台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再到宝鸡市委副秘书长。十多年来,张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认真做事,用心做事,在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

十多年来,张宇一直情系阿里。他从网上搜集了很多阿里的照片,时常翻看。他一直向往着,能像孔繁森那样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干一番事业。“人活着就要为世界留下些东西,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为西藏做些事情。”

2010年4月,陕西省在全省范围内选拔第六批援藏干部,这一年张宇42岁,父母年迈,妻子多病,儿子太小……他无法超脱到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无所顾及。但内心纠结的张宇终于情不自禁地对妻子吐露了心声,“年龄再大,我就去不了阿里了。这次机会真不想放弃。”

“去吧……家里有我呢。只要你能照顾好自己,我就全力支持。”同窗4载,夫妻18年,马超一对丈夫的爱与支持一直是毫无保留的。

报名、审核、核准、培训……随后的两个月里,张宇既忐忑又兴奋。经过几轮筛选,省委组织部批准了他的申请,他就要奔赴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了。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彩,浑黄的土地,绵延起伏的冈底斯雪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狮泉河水……

9月,陕西省第六批共40名援藏干部将奔赴西藏阿里地区工作,张宇被任命为阿里地区噶尔县委书记。面对如画的高原,来自内地的张宇还来不及好好欣赏,就被严重的高原反应折磨得头痛欲裂。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昆仑山脉汇聚的地方。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的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不但哺育了阿里先民,见证了古象雄文明和古格王国的兴衰,还孕育了印度河文明,成为藏民族的摇篮和藏文化的发祥地。同时,阿里又是西藏最为艰苦的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

噶尔,藏语意为“兵营、帐篷”,与印度、尼泊尔接壤。这里是阿里地委、行署所在地和地区中心,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边境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相比内地非常落后。

“噶尔的美我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像这里的贫困让我无法平静。但是,这样的现状也激发了我更强的斗志,这里应该就是我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这是张宇到噶尔后,发给妻子的第一个短信。

高原上盛开着美丽的紫花苜蓿

睡眠,是张宇到噶尔后面临的最大难题。由于高原反应,他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三个小时。同时,困扰他的另一个问题是噶尔的发展何去何从。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到噶尔后不到一周,严重缺乏睡眠的张宇就下乡了。阿里地广人稀,道路大多是石子路,乡村之间动辄就是近百公里的距离,最远的村子门士乡门士村距离噶尔县城有230公里。

遇到低矮的土坯房,张宇总要进去看看,见到老妈妈就说“姆啦”,见到老大爷就叫“波啦”,握着藏民粗糙黝黑的双手就与他们抵着额头,嘴里说:“其让亚(你好)!”

为了尽快走完噶尔的每一个村组,张宇把行程安排得满满的。与他同行的程文杰,也是陕西第六批援藏干部,任噶尔县委副书记。程文杰回忆说,“白天我们赶路、调研,晚上走到哪个村就住在哪个村,睡不着觉,张宇就拉着我谈噶尔的发展,一谈就是大半夜。”

2个月时间,他们跑了2万多公里,几乎走完了噶尔的村村落落,与近百名党员、干部以及藏族同胞话民情、谈家事、问发展。

离开陕西时,张宇体重140斤,短短2个月,瘦了10斤。体重骤减,但张宇对西藏的了解日深,对藏族同胞的感情更浓了。

与张宇住在同一层楼的武装部政委李清玉,在张宇刚到噶尔时,听见他在唱藏语歌《一个妈妈的女儿》。“张书记,你学过藏语?”

“最近和藏族同胞打交道,听会了一些。”张宇回答。“和藏族干部群众用藏语交谈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不会有陌生感。”

2010年11月4日,张宇在噶尔县委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建设藏西中心城市、阿里经济强县、边境模范县”三大战略目标和“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县域城镇化,为经济强县搭建平台和载体;以发展农牧区和城镇经济为两翼,起飞经济强县建设,促进噶尔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以边境模范县建设为中心,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强县建设提供社会环境保障。”的具体工作思路,为噶尔的发展明确了具体方向和路径。

在调研中,张宇发现,噶尔县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过分依赖天然草场。

噶尔县可利用的天然草场面积约有1200万亩,县上牲畜实际存栏约为40万头。天然草场的理想载畜量是60亩养一头牲畜,而噶尔县草场的实际载畜量是30亩养一头牲畜。

特别是一到冬季,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草场,越发难以满足牲畜的需求。因此,噶尔的畜牧业发展始终不大,也进一步制约了加工业的发展,畜牧产业链难以形成。

早在张宇之前,陕西的第四批援藏干部就从陕北带去了紫花苜蓿的种子,并在当地试种成活,打破了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不能种植的理论禁区。每亩紫花苜蓿每年可产2500——3000公斤草,相当于当地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

“这么好的牧草,在这怎么就推广不开呢?”

“放了一辈子牛羊,突然之间让他们从牧民转变成农民,他们不但吃不了这个苦,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转变。”驻藏干部噶尔县农业局副局长韩俊文来自陕北,在西藏已经待了7年多,深知藏族同胞不愿种草的原因。

“做农牧民的工作,关键是示范引导。”张宇提出,推广种植苜蓿,要先从动员村干部带头种植做起,同时通过免费提供种子、化肥等方式对紫花苜蓿种植进行适当补贴刺激。

果然,榜样的作用不可小觑,种子、化肥补贴的杠杆作用也充分发挥出来。

5月,是苜蓿的种植季。2011年,噶尔的牧民表现出极大的种草积极性。当年种植紫花苜蓿1500亩。而在这之前,自2005年至2010年,六年里噶尔县推广紫花苜蓿不到2000亩。

昆沙乡噶尔新村三组村民米玛次仁,去年种植紫花苜蓿40亩,在满足自己2头奶牛用草需求的情况下,还可以以每车600——700元的价格出售近十车紫花苜蓿,全年可增加收入三至四万元。

这一年,紫花苜蓿长势很好,牛羊冬天吃苜蓿照样长膘。很多牧民看到了种植紫花苜蓿的好处。原来不愿种植的人也都开始跟着种了。

张宇又趁热打铁,深入乡、村召开现场会,大力推广宣传。他见了牧民就说:“人工种草基地是国家给你们的项目,把它建好、管好,赚的钱都是你们自己的。”

2012年5月,又是一个紫花苜蓿的种植季。越来越多的牧民把种草作为今年农活的一件大事,紫花苜蓿种植面积再次实现跨越式发展,总量达到了5450亩,在2010年推广1500亩的基础上,又新增种植面积2000亩。不仅是紫花苜蓿,短短两年时间,噶尔县人工种草面积从2010年的不足8000亩迅速增加至23000亩,其中,2012年一年就增加1万亩。

如今,从昆莎机场通往噶尔县的柏油路黑漆漆地似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生机盎然的紫花苜蓿骄傲地仰望着蓝色的天空……

推广紫花苜蓿,是张宇到噶尔后打赢的第一场战役。

“今后我们每年要扩大1万亩,3年后达到5万亩,农牧民人均7亩左右”。这是张宇对紫花苜蓿种植的规划。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