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9月12日电(陈俊松)“我想以后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走一遍长征路。”在遵义会议纪念馆,68岁的赵阿姨对记者说到。赵阿姨来自四川峨眉山,是位老知青,来遵义之前,她去了习水县土城镇,那里是红军当年四渡赤水的主战场之一。
若未来赵阿姨的愿望成真,在中央红军途径的11省中,她或许会在贵州耗时最久。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将士完成震惊世界的长征,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历史。在贵州,红军的脚印遍布了68个县区,是11省中活动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省份之一。
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这些改变中国革命的事件深深地打上了“贵州烙印”,贵州由此饱含“红色气质”。
“红色是贵州的主色调。”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小康办副主任王瑞军说,“十三五”时期,贵州将进一步弘扬红色传统,打响红色品牌,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力量。
9月8日,游客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参观。新华网 陈俊松 摄
保卫“红色”,多渠道传承“红色气质”
位于黎平县城中的翘街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在当地,这条街还有一个外号——“红街”。82年前,红军从湖南进入贵州,在黎平召开了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地址就在翘街的“胡荣顺”商号。
彼时,中央红军经过湘江一役,战斗人员从8.6万锐减至3万。黎平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采纳了毛泽东向黔北进军的正确主张,实现了著名的“黎平转兵”,也为遵义会议召开做了准备。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易同军把这次会议称之为“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
可就是这样一次重要会议,除了旧址之外,此前多年都没有相应的纪念馆。“老一辈的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很多重要的红色文化财富,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易同军说。
易同军从2006年开始策划建立纪念馆,一路得到多方支持,直到2009年,纪念馆终于落成,与“黎平会议会址”仅隔数米宽的街道。
随着夏蓉高速和贵广高铁相继经过黎平,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据了解,从2009年开馆至今,累计参观人次已达400万,最近三个月,纪念馆每天接待千余名游客。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长期积淀形成的最伟大的精神,我们后人应该永远铭记、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易同军说,纪念馆珍藏数百件实物和照片,为长征的感人故事提供了好的归宿,很多人参观后都称很有收获。
黎平会议纪念馆的落成是贵州传承红色精神的缩影。近年来,贵州加大对“红色”旧址的保护,重要事件相关纪念馆相继落成,民众有多场所可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年5月,红军长征过茅台陈列馆正式开馆,2014年的最后一天,猴场会议纪念馆也开门迎客。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娄山关脚下,遵义市板桥镇则开了全国第一家红军小学——娄山关红军小学,希冀借助当地红色资源,把长征精神传承扩展至低龄学生。
黎平会议会址内场景。新华网 陈俊松 摄
脱贫攻坚,长征精神筑脱贫“聚宝盆”
“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王瑞军如此定义长征精神。长征精神能否传承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会不会好转,有没有盼头。
花茂村位于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距苟坝会议会址不远,1935年红军路过,为此地种下红色“基因”。
村民王治强2013年起不再外出务工,而是利用自家院子开了农家乐。“红军来的时候,你家院子里都是红军,那就叫‘红色之家’吧。”王治强说,2014年,当地红十字会的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定下了他的农家乐名字。
“红色之家”生意相当红火,“到了忙的时候,我根本没时间和你们聊天,你们在院子里恐怕都难有站脚之地。”王治强家的小院子里,一天曾最多有600余人用餐。
得益于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完善,花茂村从极为贫困的“荒茅田”一跃变成“富裕村”,王治强只是其中的个体受益者。
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访当天,一对年轻夫妻冒着细雨,在村里的观光小道上拍婚纱照,白裙、青山、农田相映成趣,现代与传统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2015年,花茂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2万元,有42家乡村旅馆和10个农家乐。
像花茂村一样,农村短时间内脱贫致富在贵州各地上演。在湄潭县湄江镇金花村,“七彩部落”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1万余元,增至去年的超3万元;在板桥镇娄山关村,村民年均收入从10年前不足2000元,到2014年已超1.4万元。
农村脱贫的“贵州速度”频繁出现,原因是整体干群都干劲十足、心往一处想。
“全省各级干部如饥似渴抓发展,宁可苦干、不可苦熬,越干越想干、越干越会干、越干越能干。”贵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白芳芹如此描述如今贵州干部的精气神儿。
仅在花茂村,多项需大下“狠手”、大力创新的政策就纷纷落地:党员群众之家把卫生室、信用社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一事一议”修了16公里乡村道路……
车头跑得快,火车就不会慢。花茂村的10个农家乐,多数是受王治强的启发后才办起来,许多年轻人也从外地返乡做起乡村旅游。面对老乡竞争和客源分流的挑战,王治强却不以为意,他称自己是“乡村孵化器”。
“我是一名党员,如果能作为榜样带动一方,那就是我的光荣。”王治强认真地说。
从高处俯瞰湄潭县金花村“七彩部落”。 新华网 陈俊松 摄
念好“红色经”,文化自信可期待
贵州大念“红色经”、传承长征精神,背后是贵州对革命文化的自信。
中国的文化自信,不仅源于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也源于革命文化赋予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因为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革命斗争的历史,要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革命文化的弘扬就必不可少。
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内,采访团观看了一部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该片用3D投影技术重新还原了当年历时三天的伟大会议,所有参加的特型演员都零片酬出演。
纪录片结束,采访团自发地鼓起掌,有记者说,“红军四渡赤水很艰险,革命火种流传下来真是不易。”纪录片最后的背景音乐是《歌唱祖国》,一位记者称,旋律一响起,眼泪就止不住打转,“原来红军的历史这么让人感动。”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俯首皆是,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熠熠生辉。在如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用心去弘扬革命文化很可能会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粘合剂”。
赵阿姨看到遵义会议纪念馆的资料后,心潮澎湃。“如果没有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这样安逸的生活?”赵阿姨说,共产党和红军长征的历史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
从大名鼎鼎的遵义会议会址,到娄山关战役旧址,再到木黄会师纪念馆,贵州各地不断丰富革命史料、利用红色资源发展自身,正是贵州保持革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在革命精神的传承下,贵州全省37个革命老区县,如今已有4个通过同步小康标准验收,今年另有4个有望达标。
今天的时代正在进行新的“长征”,全面深改步入深水区,扶贫攻坚进入决战期,这就更需要每一个人坚定文化自信,从革命历史中找到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攻坚克难。
(作者:陈潘)
编辑: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