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5月,广灵县壶泉镇赵庄村再也找不到闲人。盖猪舍、建大棚,全村有技术的泥瓦匠、电焊工,以及没有技术有苦力的村民都在村里的循环高效种养殖园区打工干活。
荒秃秃的石头山下,占地27亩的10个反季节蔬菜大棚,钢架龙骨已经搭建完成,反衬在烈日下,有些刺眼,但也壮观。而北边与之相邻的是年出栏3000头肉猪的养殖圈舍,虽只是刚做完基础,但占地20多亩的规模,已经有了不小的气势,看了还是让人心热。在这样的场面中,除了干活的人,村里没事的妇女、老人、小孩,每天都会光顾。村党支部书记赵军说,这是全村人的事情,寄托着每一户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43岁的村民赵多品,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去距离本村10多公里外的砖厂拉砖了。靠着自家的农用车拉砖、拉水泥和拉石子,他每天要往返四五趟,一趟能挣100多元。
“车是去年政府扶持贷款买的。平时跑运输的活儿也不少,家里还种着5亩地,日子本来还算过得去,就是两个孩子上学和买车的贷款,负担重了些,我也成了村里的贫困户。”5月21日,在园区工地上,赵多品一边卸着砖,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谈到这些天的收入,赵多品停下手中的活儿,从驾驶室里取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每天出车的趟数和自己加油、修车、吃饭等开销。看着他嘴里念念叨叨的计算,赵军调侃道:“最少纯挣4000多吧,还用算?等园区建成后,送菜、送猪的营生都是你的,再让你媳妇在大棚打工,你家今年不脱贫也不行了!”
赵庄村是一个有着500多人的贫困村,在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的帮扶下,靠发展种养殖产业,今年全村只剩下78名贫困人口。“正是本村这78名贫困人口,加上本镇白家坟、涧西两个村的300多贫困人口,今年镇里才敢让我们搞这样的富民大产业。”赵军告诉记者,村里的这个循环高效种养殖园区项目,正式注册的名称叫广灵带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由3个村的贫困户合股注资成立的,400万的股金是国家下拨的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资金。按照合同约定,这些贫困人口除务工收入外,每年还有8%的股金分红收益。
国家的扶贫政策好,县里和镇里把这个富民产业放在赵庄,受益的不只是3个村的贫困户。猪场打工、承包大棚,围绕这个产业,村民的致富门路有了。
本报记者 赵志成 本报通讯员 任 军
(作者: 编辑:何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