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交通违章权威查询
湘桂边界县精准扶贫调查:扶起精气神 帮出自信心
发布时间:2017-05-31 11:30:35来源:中国经济网进入电子报

左上图:广西龙胜黄洛村瑶族阿妈潘凤连在绣花,她的绣品受到游客喜爱。右下图:湖南江永勾蓝瑶村村景。(经济日报记者 隋明梅摄)

【打赢脱贫攻坚战】走进湖南江永县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这两个昔日老少边穷县的全新面貌让记者大吃一惊。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焕发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与自信,他们发展特色产业、整治村容村貌、挖掘地域独特民俗文化……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精气神一天比一天足。

这是占全了“老少边穷”全部四个“选项”的两个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散居区、三省边界区、省级/国家级扶贫县。一个是湖南最南边的江永县,一个是广西最北边的龙胜各族自治县。

两个县都是多民族散居区,江永县的27万人口多数是瑶苗壮等少数民族。由于社会历史与自然条件等原因,2015年底,江永县还有84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53户、29749人;同样,2015年底,龙胜县10个乡镇17万人中,有贫困人口2.94万、贫困村59个。

走进村寨,记者发现,各族老少、干部群众,说起眼下和未来,都信心满满。原因何在?

改背着箩筐找市场

为稳坐田间等客商

听说“苗歌王”兰海龙家来了北京客人,张家村凡是家里暂时没有住宿游客的阿姐都来了。问她们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一个刚扭扭捏捏说“十几万吧”,另几个就笑着推她一把,“哪个嘛,少说也有二三十万的”。

30万元,放在几年前,是张家村人想都不敢想的数字。问钱从哪里来,她们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着,说不明白就唱:燕子衔泥飞过岭,今天终于做成窝……细听下来,大致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这几年,扶贫不再只是“号召”了,而是“真讲精准哦”“是一家一家地扶”……

原来,从县上来的扶贫工作队告诉他们,与别处不一样的、自然的、原生态的,就是受市场欢迎的。比如,让土鸡土鸭在山里河边野着长,让地产的小猪重新回到山上去跑着长,让山里的果子慢些长。与此同时,工作队一家一户地摸底,区别情况教技术、给资金、送鸡苗。再接下来又给鸡保健、给养鸡户找市场。山鸡长得慢,商家订货一月比一月多,老阿妈老阿爸也撸起袖子捡鸡蛋、喂麻鸭,赶着小土猪满山跑。截至今年春季,全县存栏鸡鸭超过70万只,且凤鸡、翠鸭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更让农民自豪的事情是,“过些天,你在北京就能在手机上看到我们的跑山猪是在什么地方耍、吃什么食了”。与高端市场接轨的可追溯养殖体系建设已在这里悄然展开。

桂林国家高新区扶贫博士团将航天育种、罗汉果深加工、生态茶等最先进的高科技带入张家村,将村庄的种养业纳入高新区产业集群,村庄发展全方位并入高新产业的发展规划,形成新产业的原料、试验、人力供给链。高新产业项目的低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让张家村一步就实现了从刀耕火种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精准了,扶贫效率就高了,更重要的是,精准扶贫扶起了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扶出了他们创新发展的强烈愿望和自信心。

于是,年轻人回到了瑶寨苗乡——

杨启良回到张家村,带领乡亲们开始了“花养事业”。2016年起,龙胜县委县政府提供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扶持,引导农家种植花卉。杨启良和村民们抓住时机,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种植花卉大棚45个,面积15亩,亩产利润达3万元。

精准,在龙胜有更高一层的追求:少种慢长、针对小众市场。选择这一思路,“是由龙胜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县委书记周卉告诉记者,这里无一片平地,山水间那几片梯田,因没有工业所以没有污染,而且富硒。所以,就有了这个思路——“种,就要种高档高价高质量的果菜花卉;养,就养美味的鸡鸭鹅跑山猪。”周卉说。

精准,在江永,与在龙胜一样,一户人家一个脱贫方案,而且是“细细地磨出来的”。扶贫干部这一句“细细地磨”很精准地道出了江永县以及湘桂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扶贫开发的秘诀。

比如眼前这一家,中年的何洪济,身体不太好,又不善于交流,不能从事强体力劳动,也无力自己经营民宿。扶贫工作队经与村委、贫困户反复商讨后形成方案:以他自家祖屋入股村办旅游公司,何洪济按公司规范保持自家房子、院子、厨房、厕所、被褥干净整齐,就能拿到服务工资。仅参股旅游公司一项,2016年何洪济一家4口人共增收11600元。

用这种“细细地磨”的办法,永州市宣传部扶贫工作队形成了对何洪济所在勾蓝瑶村的扶贫方案:引导3户村民从事生态土鸡养殖,指导4户村民开办观光自行车出租、民俗服装出租、露营帐篷出租,鼓励4户村民开办农特产品销售店铺,帮助8户村民争取小额扶贫贷款40万元,为6户村民提供保洁、巡逻等固定用工岗位。

有劳动能力且勤劳肯干的贫困户,政策办法更多。比如,发放生产启动资金,免费提供各种苗木、翻挖土地和技术培训,扶持开店等。

方法对不对?精准到没到位?在溪边晒太阳的阿婆周平英评价:以前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带孙子,累死累活还是穷。现在,吃好喝好有钱花,白天看这么多游客,晚上看戏(电视)真快乐,每天都要唱山歌。

变旧时穷困光景

为时尚致富风景

在勾蓝这个湖南省最南边的瑶家村寨,有“女招男”的奇特风俗,但这风俗曾经只让他们感觉自己与现代世界离得太远,从未想到这也是风景、是文化,是可以与世界共享的资源。直到脱贫攻坚开始,从游客的眼睛里和一系列扶贫政策中,他们知道了一件远比挣钱致富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就是,他们独有的风俗人情,破旧的祖屋老街,传承了上千年的山歌瑶舞,绝大部分是受人喜欢的、值得尊敬的,有些是该好好保护传承的。

于是,大胆勤劳的村民想到了开办农家乐。但是,农家乐并没让村里多数人家脱贫。至于整体脱贫,更是难上难。

勾蓝人正犯难时,中央提出扶贫要精准。很快,扶贫工作队进驻勾蓝,每个贫困户都入了档,扶贫开发工作“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面展开。一个政府引导、集体经营、农户参与的旅游产业扶贫新机制很快形成:有房的出房,有人的出力,有地的参加流转,以村集体为主体组建了勾蓝瑶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余亩,分三季种植景观经济作物。2年至3年,古老瑶寨、奇特民俗、山水田园等现代旅游目的地要素交织出了一个游人如织的崭新勾蓝瑶村。

与江永的展示传统乡土风情不同,龙胜县黄洛瑶家的洗头发舞蹈是完完全全的创新,而且可以说是村里三代妇女共同研发的旅游产品。在扶贫工作队的启发下,她们认识到自家那盘在头顶的乌黑油亮的长发是招人羡慕与喜爱的。于是,她们放飞那及膝的长发,让长发与瑶绣百褶裙共舞,让舞蹈讲述瑶家女儿的成长、婚嫁、持家等传统习俗。结果,追寻头发永不变白的游客从全国各地奔向山寨,有研究秘方的,有下河洗头发的,更有住下来以求白发变黑的。

在张家村,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观光者、参观者的赞许让村民们明白,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纯朴的民风是当地更有吸引力的资源。看到各级政府部门把村庄规划得美若仙境,张家村人确信这一回脱贫有望,于是积极地参与村庄建设与保护。当看到公示的图纸上有需要用鹅卵石装饰的花坛和小路时,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义务劳动,到河里捡鹅卵石,然后按大小分开,装点在村庄的广场、水塘、花园和门前的小路上。“这么漂亮干净的环境,村里哪个也不肯搞脏搞乱了。”村里的苗家女儿杨桂姬说。

旅游又推动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的开发。从野蘑菇到百香果、从粗布到瑶绣,这些当地人曾以为粗陋的山乡特产,都被一一开发出来,以至于那些实在跳不动舞的阿婆,也加入了脱贫攻坚的行列——凑在河边、唱着山歌绣瑶裙,因为游客“喜欢得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隋明梅)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
  • 湖北焦点
  • 国内要闻
  • 娱乐推荐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