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声英老人(中)和儿子、儿媳在一起。
编者按 美丽的花朵从不会凭空而出,只会因肥沃的土壤而自然盛开。
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的领奖台上,有两枚鲜艳的“花朵”来自武汉。他们,其实是武汉这座全国文明城市中千千万万个平凡家庭的缩影。
在武汉,寻找文明家庭的脚步从未停歇,学习推广良好家风的氛围一直浓厚。当武汉已经是全国文明城市后,“武汉市文明城市建设十大工程行动计划”连续两年出台,“家风工程”位列其一,责任单位赫然在目,开展“文明家庭”评选、寻找“最美家庭”、开办“家教大讲坛”、征集宣传学习好家风等,成为一种常态,“文明”二字,也逐渐成为每一个普通家庭的价值观。
在种种努力下,余洪芝家庭、李声英家庭从文明的沃土中“长”了出来,去了北京,领回了奖牌。但他们却掷地有声地说,家庭的文明,与城市的文明一样,也要坚持,也永远在路上。
本报讯(记者翟兰兰 通讯员郭劲 刘红蕾 史雅琴 李梦雪 李姗)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居民余洪芝从会场下来,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与她的家庭一样获得殊荣的,还有同住百步亭社区的李声英家庭,“群星闪耀”的武汉再添两颗“新星”。
昨天上午,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要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参加会见并出席表彰大会。
“志愿服务将是我们家终身的事业,这块金字招牌,我们全家一起擦亮。”余洪芝说,回武汉后,她要将奖牌放在客厅内,让家庭成员都以“全国文明家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另一位入选的是李声英家庭,由她的儿子陈文森赴京领奖。“第一次来北京,第一次坐高铁,还接受这么高级别的表彰,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陈文森说,他将继续坚持母亲的教诲,坚持自强自立的家风,以身作则,教育后代。
今年以来,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8个方面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共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
“握着总书记的手我热泪盈眶”
本报讯(记者翟兰兰)“总书记的手很温暖,眼神里也全是鼓励,他跟我握手的那一刻,我热泪盈眶。”昨天,虽然已经结束表彰回到酒店,余洪芝的心里还是满满的激动,她捧着“全国文明家庭”的奖牌,看了又看,小心翼翼地放到盒子里。
来北京之前,女儿给余洪芝买了三件衣服,余洪芝说,这是大喜事,所以挑了一件大红的穿。昨晚,全家人都围着电视机前看《新闻联播》。
“当总书记讲到,他的母亲是如何教育他精忠报国,孝敬父母时,我特别感动,感觉他距离我们很近,很亲切。”余洪芝说,得到这么高的荣誉,她要再接再厉,“今天是我71岁生日,这是最好的生日礼物。我还可以再干10年,等我干不动了,子女和孙子接上,当志愿者,就是我们家的家风”。
“我们只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却可以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之前想也没想过。”陈文森也难掩激动的心情,他说,母亲虽然98岁了,却也在武汉的家里等着北京表彰的消息。母亲一生教导他们,凡事靠自己,要以外公为榜样。回汉之后,第一件事是把奖牌给母亲看,“假如外公有在天之灵,看到我们仍有自立自强的家风,一定会感到欣慰”。
文明城市建设
永远在路上
两户寻常人家 文明沁入柴米油盐间
文明的城市武汉,我们每天身处其中,而家庭又是城市的细胞,文明的家庭又是怎样的?
日前,记者走进这两个全国文明家庭,感受寻常人家柴米油盐间的文明细节。
文/记者翟兰兰 通讯员郭劲
刘红蕾 史雅琴 李梦雪 李姗
实习生李晓 图/记者熊波
街坊一有困难就上演“全家总动员”
一家人救回邻居爹爹的命
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的女儿住37平方米廉租房
一次评选曝光了低调身份
“这个月30日,是魏爹爹的生日,长寿面一碗。”余洪芝坐在沙发上,细数着日历上的备忘录,上面记着20多位老人的生日。
茶几上是十本志愿日记,记录着余洪芝15年来做好事的点点滴滴。
这么多年来,为空巢、孤寡老人送长寿面,成为余家的重要仪式。老人在家,生日当天上午11点准时把面送到;如果老人在医院,全家人一起送到病床前,陪老人过个其乐融融的生日。
每次都是余洪芝准备食材,老伴做长寿面,儿子负责开车,儿媳在家顶上一天的家务。就在几天前,全家人还为94岁的孙爹爹做长寿面送到医院病床前。
全家齐上阵,小到做一碗面,大到救人的命。每当邻居有困难,他们就上演“全家总动员”。
2013年的一个凌晨,余洪芝突然接到邻居的紧急求救电话:80多岁的空巢老人严琳慌得语无伦次,她的老伴突然发病昏迷不醒。
余洪芝马上起床,第一时间赶到严琳家,全家人也都立即起床,各司其职。儿子负责打120叫救护车,老伴到小区门口等候引路,儿媳留在家里照看一岁多的孩子。全家人完美配合,120及时将老人送到医院急救。老人住院一个多星期,余洪芝全家为老两口送饭。
“如果不是你们的帮助,我老伴就没命了,你们是救命恩人!”看着老伴脱离生命危险,严琳泣不成声。余洪芝家的座机,是一部“守护热线”,已经帮助50位街坊渡过难关。
这个“志愿之家”的服务累计时长已达27560小时。老伴黄道营每天坚持治安巡逻,义务为苑区的花草树木浇水,清洁楼道卫生。儿子黄建华总抢着开车送邻居去医院,媳妇熊凤为小区妇女答疑解惑,孙子黄炜哲也经常跟着奶奶开展志愿服务。“我家里没什么宝贝,这些日记本就是传家宝,我要把这些日记本传给儿子、孙子,让志愿精神成为家风,代代相传。”余洪芝说。
余洪芝(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
一间37平方米的廉租房内,桌上摆着老人最爱吃的番茄炒鸡蛋。
这位98岁的老人,有一个特殊身份——新中国首任农业部长李书城的四女儿。
老人名叫李声英,家住百步亭悦秀苑。她的父亲李书城,曾协助黄兴领导辛亥首义。中共“一大”的一部分议程,就是在李书城和胞弟李汉俊家中召开。1945年,李声英随父亲李书城来到武汉,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赴京任职,她和丈夫一直留在武汉。
李声英一家十分低调。2009年,评选湖北省“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100人”,李书城位列其中。会议方多方寻找发现,李书城的四女儿李声英竟生活在武汉,而且一呆就是60多年。身份“暴露”后,她多次婉拒组织上的照顾。直到2009年,已经成人的孙子仍和李声英挤睡在一个床铺上,组织上提出为李声英一家办理一套37平方米的廉租房,多次上门给她做工作,她才勉强答应。
儿媳王春莲从上世纪90年代就下岗在家,和丈夫日夜轮流照看,伺候老人喝水吃饭、上厕所、换洗床单、按摩腿脚,不厌其烦地抱进抱出。
“要不是我这儿子儿媳,我哪活得到这么大岁数啊。”李声英欣慰地说,房子虽小,但她很知足,因为家人都把她照顾得很好。
“外公是外公,我们是我们,母亲总是教育我们说,再苦也不要给外公抹黑,再难也不要向国家提要求。”三儿子陈文森一直跟母亲一起居住。他说,父亲上世纪70年代去世后,家里一度非常贫困,他共有姊妹五个,都被下放到偏远地区或早早进入工厂当工人。陈文森的儿子陈龙大学毕业后,也从不向家里要钱,在汉口一家公司努力工作,赡养家人。
“再困难也不要向国家伸手。”8年前,在李声英90大寿那天,5个子女、25口之家的成员全部到齐,老人专门重申父亲当年留下的家训,要求子孙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 编辑:刘建维)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湖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